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奖专业户     
偶然发现文慧1996年高考落榜后一直对工作不是很满意。1999年3月的一天,文慧正在图书馆里看《羊城晚报》。突然看见报上登有一些答题表格,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手表厂搞有奖促销,只要你答对题目,就可以得到精美的纪念品。文慧再看题目,很简单的呀。于是写好了答案,寄回了厂家。没想到过了几天,文慧就看见自己的大名赫然登在报上,获三等奖,奖品是一块精美的手表。这件事深深启发了文慧,既然不用花多大本钱就可以中奖,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四处留意相关信息。过几天,他又发现了一条广告:金霸王电池厂搞集包装卡有奖活动。由于文慧长期使  相似文献   

2.
星期三,孩子们在三楼上魔法课。一千岁老婆婆说:“天已经好几天没有下雨了,我们就来学降雨术吧。”“好!”巧克力拍着手说,“我想立即就学会呢。”一千岁老婆婆先让大家背诵魔法课本。巧克力背诵的时候,注意到靴子上 有一块泥巴。接着他的手又摸到了口袋里的葡萄干。结果,泥巴被“啪”地踢到了墙角。葡萄干则进了他自己的嘴巴里。这时,一千岁老婆婆问:“谁先来试试?”巧克力第一个抢着回答:“我!”一千岁老婆婆打开窗子,让巧克力站在窗口背诵魔法句子。巧克力背了一阵,抓了一会头发,又背了…  相似文献   

3.
基督是谁?     
“老师,基督是谁?”正当我全身心投入教学《凡卡》一文时,平时不善言谈的杨伟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嗨,基督就是凡卡他爹,连这个你都不知道。”没等我回答,“小军师”张志远一本正经地抢着说,听了使人又可气又可笑,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不对,不对,在这儿基督指的是上帝。”后进生李建波大声嚷道。“哼,原来又是‘邪教徒’,准是又听他父母讲经了。”一些同学窃窃私语,不屑一顾地瞥了李建波一眼。我曾听说过,李建波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受其父母的影响,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外号“邪教徒”,经常耻笑他,以此来侮辱…  相似文献   

4.
学会行善     
有位义工给我讲了一个他认为值得深思的故事。 几个月前,一个家住农村失去双亲的孩子与城里的一户家庭结对。城里人开着车,将孩子接到了城里,给他理了发。买了新衣,还给了一千多元钱。最后,又带他去了肯德基餐厅,羡餐了一顿。  相似文献   

5.
看了筱雨的《一千根弦》,只想说:人生有了希望,才有意义,才有收获。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弹奏三弦琴的盲人,渴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世界。可遍访名医,都说没有办法。一个道士给他一张药方,说必须在他弹断一千根弦时才可以看。于是,这个盲人带着同样失明的徒弟游走四方,终于弹断了一千根弦,可他叫人一看,那竟是一张空方。后来他才明白,这“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就是“希望”。于是,他把这张“药方”传给了和他一样渴望光明的徒弟。  相似文献   

6.
生日怎么过     
瞅着日历上的阿拉伯数字,属于自己生日的那天正在逼近……生日就要到了。伸一个懒腰,胳膊腿儿仿佛一下子伸长了许多。又长大了一岁,这个生日该怎么过?新闻链接1.大连某中学生过生日,让父母花3000多元钱摆了一桌“生日餐”,其中有海参、鲍鱼等名菜以及一个价值800多元钱的大蛋糕。吃惊的是,几个同学送上的礼物是1000元、500元、200元不等的“礼钱”。接下来,孩子们推杯换盏,白酒啤酒敞开喝。吃完了饭,某中学生又缠着父母要了1500元钱,几个同学从当日16时玩到22时多,有的同学回家时已醉得不成样子。当晚,父母清点儿子过生日所收的“礼钱”时竟…  相似文献   

7.
一位河南小伙子叫卢旭东,在北京三里屯市场卖菜。他每月靠勤扒苦做,也能挣一千多元,但这样干了五年,却只能养家糊口。一次,他发现一位金发碧眼的老外正认真地挑选一些看上去“精致小巧”的菜品,他  相似文献   

8.
一个大学毕业生到一家大公司应聘。公司经理在谈话前,打量他好一会儿,然后问他:“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背吗?”他回答:“从没有过。”“你替父母捶过背吗?”他想了想说:“只有一次,是在我上小学时,当时,妈妈还给了我10元钱。”接着经理又问了一些问题,他都如实作了回答。半小时后谈话结束。经理说:“你是有希望的,明天再来一次。来之前,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身。”  相似文献   

9.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不久,有位记者前去采访他的母亲。记者说:“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他同样让我自豪。”“是哪位?”记者掏出笔准备大书特书。“噢,他在外面挖土豆呢。”母亲深情地说。读了这则故事,我惟一的感受是,杜鲁门的母亲真是一位好母亲。养育儿女是一项艰辛而又快乐的工作,父母对子女充满期望是很自然的事。孩子尚未出生,父母已在心中有了一个理想宝宝:漂亮、健康、聪明而又乖巧;孩子出生后父母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出色,听话,受大家欢迎。因此天资优异和…  相似文献   

10.
QQ城     
老婆婆失踪了星期五,孩子们在五楼上杂技课。“先来活动活动身子。”一千岁老婆婆说,带头从旋转楼梯的扶手上向下滑。孩子们兴奋得“哦哦哦”叫,排着队一个个紧跟着一千岁老婆婆往下滑。正坐在对面楼上办公的咯咯哒晚报的主编笑嘻嘻先生看见了,“咯咯咯”地笑出声来,说:“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说着,一股顽皮劲在笑嘻嘻先生的身体里升起来,他“噔噔噔”地跑向楼梯,抓住楼梯扶手“哧溜哧溜”往下滑。咯咯哒晚报的编辑们也一个个跳起来,冲向楼梯。笑声跟着他们一路往下滑。这会儿,在一千岁老婆婆的那幢七层楼房里,孩子们又开始练起了骑单车。…  相似文献   

11.
常听到父母们发出这样的埋怨:“现在的孩子太能消费了,花父母的钱不知道心疼。我儿子每个星期都要去麦当劳,一次不去就闹情绪,还说我们不爱他。他每个月的零花钱怎么也得300多元,不是请同学吃饭,就是买小玩具,要不就去打游戏。我们说他花钱多,他不以为然,说‘才300多元,我们每个月赚3000元多呢!’唉,孩子哪里知道父母的苦啊!”“孩子太没责任心了,自己的事情根本不放在心上。每天都好像是我们做父母的在替他上学,要为他收拾书包、带上学的用品,要帮助他检查作业。如果一次忘记了就要被埋怨,哭着说都怪我们不给他拿桌套、鞋套、橡皮等,被老师…  相似文献   

12.
主角出场:谢信鑫,11岁,蕉岭县实验小学少先队大队长,604中队的中队长,“优秀小公民”、“全能生”、“最佳主持人”、“优秀表演奖”等校园荣誉获得者,广东省“十佳少先队员”。故事开讲:话说谢信鑫的父母,他们是蕉岭企业界的纳税大户。谢家经济条件很好,但在谢信鑫的身上却一点也看不到富家子弟常有的骄奢习气。不但在学校,就是在家里,他也穿校服。不像有些有钱人家的小孩,出了校门就穿名牌。他有一双钉鞋破了还要补好再穿,父母花了300多元给他买回一双高档鞋想给他换上,懂事的他却说:“不用换,旧的还能再穿。”谢信鑫的父母工作忙,常常一…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最初的爱来自父母,一个人首先就是要爱自己的父母。不爱父母的人又岂能爱他人?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觉得语文学科中的很多课文都是这种“爱”的教育的绝好教材。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最初的爱来自父母,一个人首先就是要爱自己的父母,不爱父母的人又岂能爱他人?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觉得语文学科中的很多课文都是这种“爱”的教育的绝好教材。  相似文献   

15.
哭泣的心灵在从上海开往南京的列车上,我看到这样一幕情景:一个婴儿哭了,年轻的父母马上千方百计地哄他、逗他、安抚他……望看望着,我突然想到:婴儿的啼哭,也许只是身体略有不适,就得到了如此的关注,而在现实生活中,多少孩子的心在哭泣,又有谁来理会呢?!一个孩子向我哭诉了他三次被抛弃的心理感受:当他接到一个三类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后,父母脸上从此再没有笑容,他感到被父母抛弃了;到学校后,在老师一句又一句:“你们也不想想你们是什么东西!”的训斥声中,他感到自己又被老师抛弃了;当他好不容易考了一次好成绩,却被老…  相似文献   

16.
如果向已经做了父母的人问上一句:您爱自己的孩子吗?或许大家都认为这是多此一问。但是在笔者看来,“爱孩子”和“会爱孩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爱孩子”是一种连老母鸡都会的本能,而“会爱孩子”则是时代对现代父母提出的更高要求。特别是现在,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既要让他成人又得让他成才。所以,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不应该只是给予孩子爱,更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爱。一、爱孩子,要给他一个好的家庭环境。美国的教育家黛安·E·帕普利和萨利·W·奥尔兹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生活…  相似文献   

17.
星期一,孩子们在一层楼上拼音字母课。一千岁老婆婆一会儿把身体弯成一个大大的“ɑ”字形,一会儿又把身体弯成弯曲的“z”字形,孩子们看了哈哈笑,说:“让我们也来试试吧。”巧克力首先上场。一千岁老婆婆问:“你想要变个什么字母呢?”“o。”巧克力大声回答,眼睛闪闪发亮。令人惊异的事发生了,只见巧克力的身子一点点地离开地面,浮在了半空中。孩子们发出惊奇的“哦哦”声,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牢巧克力,生怕突然间他会像鸟一样飞走。随着一千岁老婆婆慢慢地移动教鞭,巧克力的身子弯成了一个圆圆的“o”字形字母。“啊,真是太棒了!老师,请把我…  相似文献   

18.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此时,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  相似文献   

19.
18与42之间     
这篇小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对数字,也是一对父子。“18”是一个鲜活的中学生形象,在学习的重压下,在父母的期盼中,“18”不知如何面对学习、面对生活,他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42”呢,是一个望子成龙的父亲形象,他对儿子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担忧;他总是想教育好儿子,却又找不到更好的教育方式。可以说,这是现实生活中某些家庭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0.
“独生父母”,又一个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新概念从今天开始,笔者将以“独生父母”来称呼已经生儿育女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正如“独生子女”是一个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特定政策下的新事物一般,“独生父母”的提法,与非“独生父母”相对应,即指那些“独生子女”当父母的人。不管他们今后将生养一个孩子还是两个孩子,将抚养下一代独生子女或多个子女,其首要的特征是,他们来自于特殊的独生子女群体,无兄弟姐妹,其父母只生了他一个,他们身上已被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和“独生子女新国情”的印痕。独生子女是20世纪最后20年中,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