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以花瓶的易碎隐喻国民党政权的岌岌可危花瓶作为一种装饰品,最大的缺点就是易碎。这一缺点与国民党政权大搞分裂而岌岌可危的现实何等相似。剧本通过对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状况的描写,揭露了其政权的抱火寝薪。这个年头,哪一个不穷呃,哪一个不是穷人呃?白米卖到六十块钱一担,猪肉一块五毛钱一斤,三毛钱一棵白菜,一毛钱一盒洋火,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年头,只有军阀,只有奸商,没有良心的人,才会发财呀,我们可不是这样的人……这是吴太太上场时的一段“哭穷”。这段话中隐含着一些重要信息,反映出1939年西南某省城的社会状况。一是物价…  相似文献   

2.
英语辞格metaphor在国内出版的辞典和一些讲修辞的书籍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译成“隐(暗)喻”.例如,《新英汉词典》译为“隐喻”;《远东英汉大词典》译为“隐喻,暗譬”;《英华大词典》译为“隐喻,暗喻”;《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译为“隐喻,暗喻”;最近出版的《英语修辞格词典》(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译为“隐喻”;冯翠华在其编的《英语修辞格》一书将其译为“暗喻”.  相似文献   

3.
一“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十分注重从经济关系上分析中国国情。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后,共产党人对国民党南京政府的阶级性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毛泽东认为:“国民党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李立三则认为,“现在南京政府,便是买办、地主、资产阶级联合的政权”。瞿秋白也认为,“事实上,国民党的统治——所谓资产阶级的胜利——只不过是豪绅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联盟”。共产党六大《政治议决案》指出:“现在的政权(指国民党政权),是地主军阀买办民  相似文献   

4.
英语辞格metaphor在国内出版的辞典和一些讲修辞的书籍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译成“隐(暗)喻”。例如,《新英汉词典》译为“隐喻”;《远东英汉大词典》泽为“隐喻,暗譬”;《英华大词典》泽为“隐喻,暗喻”;《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译为“隐喻,暗喻”;最近出版  相似文献   

5.
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史资料丛刊》1980年第1辑刊登夏立平《陈独秀能论定为“反革命”“叛徒”吗?》一文,列举一些人的回忆和其他材料,指出陈独秀在后期坚持反对国民党政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在国民党法庭上痛斥国民党不抵抗政策。陈出狱后,与党有过联系,“表示赞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董必武曾多次去看望陈独秀。延安《解放》周刊亦发表文章希望陈“再参加到革命的行列中来。”中共中央曾对陈独秀提出三项条件:1、公  相似文献   

6.
《桔子》是芥川龙之介的上层之作,该作品中多处用到了隐喻手法:通过事物隐喻,彰显日本近代社会的“横须贺港”和“火车”;运用人物隐喻,突出了社会底层生态中的弱势群体的境遇;利用动物隐喻,揭示主体停滞不前的尴尬处境;利用身份等级的“上”与“下”来诠释空间隐喻与时间隐喻.正是借用小说隐喻的手法,才使《桔子》通篇有了传神的载体和灵魂,作品才更好地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7.
新记《大公报》宣称其办报方针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实际上“不党”只是一种标榜,在不少重大问题上它与国民党蒋氏政权保持了一致;但由于其毕竟是商办报纸,在“不卖”,“不盲”上不无值得肯定之处.该报的办报活动情况复杂,用“小骂大帮忙”概括其办报活动、与蒋氏政权的关系,不够全面,说它倾向上矛盾很大要客观一些.  相似文献   

8.
国民党政府是国民党反动派于1927年背叛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之后在南京建立起来的。它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府。可是,它却在1930年6月颁布了一个《土地法》,并声称该《土地法》是“国民政府为谋中国土地问题之解决,特依国民党政纲之规定与孙中山先生之遗教制成的。”这部《土地法》真的是“为谋中国土地问题之解决”吗?真的是依照“孙中山先生之遗教制成”的吗?考察国民党政府在土地立法上的言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和中国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9.
十四、比较《华威先生》与《在其香居茶馆里》的异同。 1.鲜明深刻的主题是这两篇小说的共同点之一。两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和黑暗统治,表现了作者对现实认识的深刻性。《华威先生》通过对国民党文化官僚华威的讽刺,揭露了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日”,其真正目的,是要控制抗战的领导权,以便限制和阻碍群众的抗日运动。《在其香居茶馆里》则以抗战时期国统区的黑暗内幕为素材,通过乡绅邢幺吵吵和治保主任高治国之间一场狗咬狗的争斗,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兵役制度的欺骗性以及国民党政权  相似文献   

10.
50年代初期的中苏关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边倒”外交方针的确立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如所周知,这是三国背着中国达成的有损于中国权益的协定.根据《雅尔塔协定》精神,苏联于8月14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前一天,同国民党政权签署了《苏中友好同盟条约》,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政府同意给予苏联诸多在华权益,以换取苏联对日出兵和苏联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美国也扩大了对蒋介石集团的援助,至1946年6月30日,美国战后对蒋援助已达到7.81亿美元,约相当于第二次大战期间对蒋租借及援助总和(2.28亿美元)的3倍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方针不能不采取“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既不反苏,也不反美”的立场  相似文献   

11.
十四、比较《华威先生》与《在其香居茶馆里》的异同。1 .鲜明深刻的主题是这两篇小说的共同点之一。两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和黑暗统治,表现了作者对现实认识的深刻性。《华威先生》通过对国民党文化官僚华威的讽刺,揭露了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日”,其真正目的,是要控制抗战的领导权,以便限制和阻碍群众的抗日运动。《在其香居茶馆里》则以抗战时期国统区的黑暗内幕为素材,通过乡绅邢幺吵吵和治保主任高治国之间一场狗咬狗的争斗,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兵役制度的欺骗性以及国民党政权由上自下极端…  相似文献   

12.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三卷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研究内容,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通过详细地分析概念隐喻,进而探讨其在政治话语中的作用。研究得出:隐喻模式表现出了“复杂多样、主线明晰”的特点,不同主题的隐喻模式存在差异;“建筑隐喻—道路隐喻”是高频词汇,而“集体隐喻—拟人隐喻”作为辅助词汇共同构成了文本隐喻框架;保留源语意象是隐喻英译的核心和重点,源语与目标语隐喻框架模式保持一致,充分发挥了隐喻的政治功能和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以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实行“党内联合”为其主要形式的。应该不应该采取“党内联合”形式?从这一形式的提出和实践过程中,共产党内就始终存在争论与分歧;大革命失败后的检讨,对这一形式的作用评价更是大相径庭。陈独秀在一九二九年写的《告全党同志书》和《我们的政治意见》中,指责这一形式“完全抛弃了马列主义的遗教”,大革命的失败是中共“加入国民党和长期留在国民党的结果”。历史的车轮已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的地方自治观与南京政府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行政建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体制建构,构成它所承载的政体的底层结构。清末民初以来,地方自治成为一个“举国耳熟能详”的政治思潮,无论是主张改良还是革命的政治家,都不约而同地主张建立地方自治制度,以解决中国基层社会控制与管理的难题。孙中山也不例外,地方自治构成其革命程序论的重要内容。孙中山本入虽来不及将其付诸实施,但从20年代末以来取得全国政权的南京国民党政权,施行了他的训政主张。自称是孙中山学说忠实执行者的国民党政权,以孙的《建国大纲》等著作为理论依据建构了一系列地方自治法规与制度…  相似文献   

15.
“虎中美女”与“梦幻泡影”分别是词话本《金瓶梅》与绣像本《金瓶梅》第一回中的重要意象,它们的文化含义与文本含义隐含了小说两大系统不同的主题意旨:“虎中美女”隐喻词话本《金瓶梅》儒家“文以载道”思想,强调“持盈慎满”;“梦幻泡影”则隐喻绣像本《金瓶梅》佛家“万事皆空”的主张,突出一切虚无。两大系统主题意旨的差异提醒研究者研究《金瓶梅》应该明确地限定研究系统。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主要探讨了《孟子》中关于“政治主张”、“亲民浓情”和“个人修养”等核心内容的三个主要隐喻的哲学内涵、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以及认知机制,以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语料探寻认知隐喻观的共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隐喻认知被广泛应用在传统典籍的解读中,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与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隐喻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按照莱考夫等划分的本体隐喻、结构隐喻以及方位隐喻对《老子》中的“象”进行重新分类,可以发现本体隐喻有较好的适应性,而结构隐喻则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因传统思维立足于“时间”产生,故《老子》中的方位隐喻并未达到预期的重要性,反而关于时间的“象”更加重要。故“本体”展现《老子》对“道”的探讨,又通过“结构”与“方位”来形容“道”,使“道”在保留超验性的同时可以进行言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试论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南方政权的劳动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24年至1927年间,国民党南方政权把解决全社会关注的劳动问题作为推进国民革命的重要一环,加大了劳动立法的力度,《工会条例》等劳动法规相继颁布实施。这对于改善工人的劳动状况,促进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国民党南方政权的劳动立法,从一开始就具有急功近利的特征,可行性研究明显不足,并在某种程度上诱发了工人运动中的“左”倾情绪,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在抗战中.全国存在着三个政权:一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另一是以共产党人为代表的——陕甘宁边区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第三就是日本侵略者在其占领区扶植的伪傀儡政权.在这三个政权中,伪政权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工具,是中华民族的败类,所以亦不被国内外所承认.这样,国共合作抗日,两个政权并存,就构成了抗战时期最突出的基本特征,也对抗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国共两党由十年内战到携手抗日,一方面是民族危机一步步加深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主动倡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对国民党作出重大让步之后才实现的.国共两党是拥有军队和政权的大党,为了共同抗日救国,两党必须在抗日的前提下,承认两种政治制度的合法并存.在这个问题上,我党采取了主动、灵活、务实的态度.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5年我党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的口号,政权的组成由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扩大到资产阶级和一切同意民族民主革命分子.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许诺改组政府、停止内战、联合红军抗日等条件之后,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三中全会,提出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表达了在国民党推行五项国策的前提下,共产党可以通过互谅互让,承认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在全国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脱稿于一九四四年三月十日,旋即由《新华日报》刊出。此文后来编入文集时,作者在文章后面写了“附识”如下:“此文以一九四四年三月十九日重庆《新华日报》上刊出,连载四日。二十四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专门写一社论,对我攻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尴尬相是很可悯笑的。”对于“附识”中所提到的“国民党《中央日报》专门写一社论”攻击《甲申三百年祭》一事,历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