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实际地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不断转向自主学习,是整合有效实施的根本途径。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我监控性的特点,整合实施中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信息技术的全面支持。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核心是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会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的锻炼,因此,做好有效整合,自然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有所获.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实训课程的优化整合是实施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在解读优化整合内涵的同时,分析了优化整合的必要性,构建了整合与优化模型,阐述了优化整合的实施流程。信息技术为高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环境,通过整合,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圆满完成了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它从根本上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新的课程改革中新的课程标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更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过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整合,要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但因主客观条件限制,在“整合”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负面效应,因此,针对“误区”实施矫正措施是确保“整合”良性发展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6.
陈锋伟 《考试周刊》2014,(4):111-111
<正>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在于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方面实施。一、树立自主学习目标,增强探究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已经把世界带入信息时代。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实施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需要,如何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活动的整体优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一、整合的概念需理解透彻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其本质与内涵是以把计算机与网络为核心的多种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日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茶。在教学层面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教学模式为整体单位来设计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整合中经常开展的教学活动。下面笔者就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过程中的几个课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背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1.
生物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四个重要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创造探究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有机融合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有效途径。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丰富的生物学习资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充分发展个性,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总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和高效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教师的指导协调有助于发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现,对实施新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整合包括不同深度和层次的内涵。深层次的课程整合包括教育内容改革、教学目标改革、教学组织架构改革,要达到深层次的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目前教改而言,课程整合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系统论、教育技术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是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变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  相似文献   

14.
盂令艳 《考试周刊》2014,(53):29-29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优化课程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文章认为,教师要明确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科学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生学习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误区通常把整合看成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课程与信息技术地位颠倒;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误解为"学习的自由化";片面地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轻学科能力,忽视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  相似文献   

17.
焦世忠 《考试周刊》2012,(65):110-111
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它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利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作者对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情况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中"整合"的含义,可通俗地理解为把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想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把信息技术作为自己真正的教学工具.但整合不等于混合、不等于替代,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应用于教育;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之有机地与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这是21世纪教师遇到的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研究如何发挥信息技术这一优势在教学过程上所起的作用,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从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含义开始,阐述了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如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优化英语课堂教与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