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4年,作家林杉创作完《上甘岭》剧本后,在剧本最后的页码上注明:卫生员王清珍就是王兰的原型。如今,王清珍已是一位银丝满头的老人,67岁的她家住在湖北孝感一个干休所。不过,半个世纪前异国那段烽火连天的日子在老人的记忆里依旧清晰如昨……  相似文献   

2.
蒋巍 《传媒》2001,(2):42-44
透过厚厚的眼镜,一头苍发的老人努力平抑着自己的激动,深深地望着我。我紧紧握住老人的大手,从他眼里看到了驰骋大半个世纪的雄风、睿智和逼人的锋芒,也看到了深深的关爱。十几年没来上海了,近20年没见到陈沂将军了,1999年深冬,终于有了机会到上海,这座号称“东方明珠”的大都市在  相似文献   

3.
2007年4月28日中午,一场特殊的婚礼在沈阳军区202医院的小花园里举行。这场婚礼起缘于对一个七岁的白血病患儿的关注。家住沈阳市郊区的七岁男孩王博文不幸患上白血病,他13个月大时父母离异,妈妈去外地打工,从此母子天各一方。得病后他十分想见到妈妈,想重新得到母爱;想让爸爸妈妈重新结合在一起并给自己一个完整的家;想自己的病能得到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4.
寒菊 《北京档案》2001,(1):16-17
前不久,我们门头沟区档案史志局一行四人在北京医院北楼拜访了正在治疗的侯正果将军.侯老今年90岁了.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对当年的记忆表述得层次分明,见到我们就像见到亲人一样,分外高兴.他的两个孩子讲:老人一听说你们要来,一夜没有睡好.  相似文献   

5.
褚时健这个最富争议的人物,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未来的路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请想想这位老人,记住他的31岁、51岁、71岁、75岁、85岁……  相似文献   

6.
腾飞 《新闻天地》2006,(10):28-31
如今,已经过完9岁生日的小男孩陈绪,在见到生人时都会害怕地发抖。听到屋外的汽车喇叭声或者轻微的响声,都会马上瑟缩到屋子的一隅,颤抖着对妈妈说:“求求你,妈妈,别把我送人呀,别不要我呀……”“妈妈,你能等我睡着后再把我送人吗?”听到自己的孩子可怜兮兮地哀求自己,作为母亲的陈波心碎了,她一边抽泣一边安慰着小陈绪:“不哭了不哭,乖孩子,娘怎么舍得把你送人?”意外之喜,喜获“爱心”承诺家住黑龙江省铁力市的陈波是该市乳品厂的下岗职工。1999年陈波因为和丈夫感情不和而离婚。离婚后陈波、和她不到3岁的儿子陈绪还有已经74  相似文献   

7.
我相信,时至今日,那汉江边的炮声仍会不时在他耳边回响。他叫王宪清,今年82岁。在延安八一敬老院,我见到了他。老人是1947年2月参军的,当年走进革命队伍时的喜悦之情他依然记得。那时他年纪小,新发的衣服裤子长,就挽了起来,高兴得不得了。之后,他随部队南征北战,直到1951年抗美援朝来到汉江边。这是老人印象中最为激烈、最为凶险的一战。那是怎样的个昼夜啊面对敌人他们拼死阻击老人黯然地  相似文献   

8.
1988年一个冬天,一个36岁的江苏青年带着他的同学兴冲冲地回家……然而天黑了,同学们走到他家院子,碎了的窗纸发出呼呼的声音。当惊喜而疲惫的妈妈难堪地告诉他今晚无米下锅时,同学们谁都没有说话。一刻钟后.他和同学们原路返回,一路无语。就在同一年冬天,一个43岁的浙江青年已经在小工厂做了十年销售,  相似文献   

9.
2011年12月21日一早在微博看见一条木心先生于凌晨在乌镇去世的消息,心里一惊,证实了不久前几次在乌镇旅游公司总裁陈向宏的微博上见到他透露“老爷子病重,不知能否挺过”确系指木心先生.老人家今年84岁,按目前老人的平均寿数,他并不很老,然而对于一个平日摄入很少、体质清瘦的老人来说,肺部感染可谓致命打击,他安静地去了,在他深爱和深爱他的故乡乌镇.  相似文献   

10.
马智勇 《档案》2008,(2):38-38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一切都如滔滔的黄河水滚滚东逝,但一些往事如溅起的美丽浪花而映射出一个个故事。近日,笔者在兰州黄河北见到一位老人,他给我出示了我省第一枚火花,并娓娓讲起这枚火花诞生的前后故事……  相似文献   

11.
6月28日,邢东矿的一次升职任命引起全矿轰动:当冀中能源党委副书记高金凯在邢东矿干部职工大会上宣布王腊旭为邢东矿矿长助理时,有人感动,有人称赞,有人说这是"好人有好报". 王腊旭是谁? 他是今年5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一名矿工,是连续四次蝉联的公司级劳动模范,更是一个讲仁义、重责任、有承担的"孝子". 他的故事,要从一对花甲老人的遭遇讲起. 花甲老人突遭变故 在河北省邢台市西北20余公里的冀中股份东庞煤矿工人村,住着68岁退休职工霍文通和66岁的老伴周金香.这是三代人的幸福之家,要不是周妈妈一封信,谁也不知道这里曾发生过可歌可泣的故事. 曾当过民办教师的周大妈,爱读书看报.她从报纸上看到,河北农大9301班全体毕业生资助一个病逝同学父母的事迹十分感动.联想到发生在自己家的事情,也是一个大悲大喜、大恩大德的故事呀!她把想法对"儿子"王腊旭说了."儿子"劝阻说:"妈,你身体不好,咱家的事很平常,写那干啥?"妈妈不听"儿子"劝阻,抽空就写,并直接给报社打电话……周妈妈此举才让"儿子"王腊旭的故事传扬开来.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76岁的缪景义老人,原是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中学历史教师。退休后,热衷历史文化的老人,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各种古怪的姓氏。没想到,这爱好一发而不可收。记者来到老人家中,见到了这本《千家姓》。《千家姓》用毛  相似文献   

13.
新婚7天,丈夫就出国作战。4年后,见到丈夫时,他在朝鲜战场上失去了双手,右眼失明,左耳震聋,全身受伤19处,成为特级残废军人。她毅然动员丈夫走出荣军学校,回到家乡艰苦创业,半个世纪以来,她——  相似文献   

14.
忆白石老人     
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进门的小房间住了一个小老头子,没有胡子,后来听说是清皇室的一名小太监,给他看门的。 当时,我们三个人都是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文化接管委员,穿的是军装,臂上带臂章,三个人去看他,难免要使老人感到奇怪。经李可染介绍,他接待了我们。我马上向前说:"我在十八岁的时候,看了老先生的四张册页,印象很深,多年都没有机会见到你,今天特意来拜访。"  相似文献   

15.
从一家乡村的微小蔬菜店,到一个在世界上1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400家百货店和超市、员工人数达2.8万、年销售额逾5000亿日元的国际流通集团。在半个世纪里,和田一夫创造了八佰伴的神话…… 4年前,八佰伴盛极而衰,宣布破产,和田一夫一夜之间从亿万身家沦为一贫如洗……一度,对他关注的人们不禁担心:从天堂跌入地狱,68岁的和田一夫能否承受这致命的打击?是否会就此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16.
珍惜生命!     
记得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临终关怀医院里,住着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和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年轻人的双目因车祸而看不见任何东西了,他的脾气非常暴躁。医生说他的眼睛如果再不治疗,病毒就会延伸至整个身体,而眼睛的治疗除了医生高超的技术外,还需要患者本人有强烈的求生意志。而他认为自己再也治不好了,就自暴自弃不配合医生的治疗。一天,那位老人突然对小伙子说:“如果你在我这个靠窗的位置上,就算你看不到这红花绿草,也可以听到楼下幼儿园的小宝贝们的欢快笑声,瞧,他们在玩捉迷藏。……”年轻人却不理不睬。但老人从此日复一日,每天都…  相似文献   

17.
梧樟 《四川档案》2005,(3):18-19
2005年4月的一个下午,我们来到西南民族大学采访了一位传奇的人物——一位在抗战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第一位藏族飞行员札喜泽仁。一走进家门,我们便见到了一位身着宝蓝色唐装,精神矍铄,耳聪目明的老人。他1.80米的个子,满头银丝,背有些微驼,几道深深的鱼尾纹和有些深陷的双眼。谁也没有想到,他竟是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说明来意,老人爽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在三个女儿的陪同下,他拿出了珍藏多年的资料和照片,娓娓讲述起从前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位平凡的革命老人,战争年代出生入死,英勇善战,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显赫战功;和平建设时期,却藏起荣誉勋章,扎根农村半个世纪,安贫乐道不求索取。他就是特等功臣、老转业军人李文祥。一位平凡的革命老人,一  相似文献   

19.
那是1956年的10月初,在北京阜成门内(即宫门口)西三条胡同21号鲁迅故居的东侧,新落成一座规模宏大的鲁迅博物馆。一天上午,当我前往采访时,忽然见到一群人拥簇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急忙赶上去打听,方知是鲁迅生前的挚友内山完造先生。他是特意从日本赶到北京,参加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听说,这位70多岁高龄的老人下飞机后还没有顾得上休息,就急着来到这里,观看博物馆新陈列的鲁迅生平事迹展览。  相似文献   

20.
鲁南  学中 《新闻天地》2010,(2):44-46
陈佳瑞和董开华手挽手拜过天地后,径直走到他的面前,异口同声地叫了声“爸爸”!老人的眼里闪烁着幸福的泪花,董开华伏下身紧紧地将他拥抱着。老人吃力地说出了一句话:“张楷,你终于回来了,你瘦多了……”话没说完,他已经是老泪纵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