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年前,有一电视剧摄制组,拍摄革命家高君宇和其情人石评梅的爱情故事。于是,驱车前往。  相似文献   

2.
正近期看到广州青运史研究会到台湾收集到高尚德致张太雷、俞秀松的信(1922年8月14日,以下简称"8月14日之信"),落款"尚德","十四,八,一九二二"。另现存有1923年4月16日,高君宇(高尚德)写给恋人石评梅的信。现将此两封信笔迹进行核对,确系出自同一人之手。"8月14日之信"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填补了青年团"一大"与西湖会议之间的早期青年团史上  相似文献   

3.
岁月无情人易老。百年红尘,不过瞬间烟云;流星短暂,却令多少世人感叹其闪耀时的辉煌。而高君宇正是一颗这样的流星,虽然他逝去已将近七十个春秋,但还有许多人在纪念他,特别是他故乡的人民,以他为荣,以他为憾,以他的业绩和精神昭示一辈辈的新人。 高君宇,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在他29年短暂的生命中,做出了一番壮乎其哉的事业。他和风流才女石评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更使无数痴情男女唏嘘而叹,扼腕不已。 笔者于暮秋时节有幸到君宇的故乡拜谒过,那山的苍茫,水的清澈,旧居的历尽百年风雨后的凋落,令人产生出无限的联想.  相似文献   

4.
民国名媛,一个世纪的沉香屑。历经时代的尘封,她们——庐隐、白薇、蒋碧薇、孙多慈、苏青、毛彦文、浦熙修、唐瑛、王人美、张幼仪、张爱玲、石评梅……在本书中重现笑靥。历史越变越相似,张爱玲说。那,她们的前世,说不准就是谁的今生。本刊选择石评梅一篇,题目由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5.
高君宇(1896—1925),原名高尚德,字锡三。山西静乐人。中共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中共北方党团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高君宇是山西第一个共产党员,22岁向北洋政府  相似文献   

6.
在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之中,有一位曾经是五四运动中著名的学生领袖,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任书记,并指导创建了山西省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的组织.他,就是高君宇.  相似文献   

7.
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80周年华诞之际,回顾党的历史,人们不会忘记一个人,他是第一代中共党员,共青团的开拓者,山西党团组织的缔造者,在早期党的理论建设中做出过重要贡献,他就是被称作"中国青年革命的健将"的高君宇同志.  相似文献   

8.
高君宇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6名党员之一。参加过五四运动、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发起成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山西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生于1 896年农历九月十六日,卒于1 925年农历三月五日。他用29岁的年轻生命,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高君宇故居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分东西两院。为窑洞式建筑,村民称"高家大院"。为纪念高君宇,并教育后人,1 995年拨专款对故居进行了维修。  相似文献   

9.
高君宇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党中央刊物《向导》的最早创办者,山西党团组织的最早创建人和发起人,建党初期理论家。他一生献身于革命事业,坚贞不渝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在他光辉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足迹。  相似文献   

10.
《北京档案》2011,(7):44-45
高君宇(1896—1925),1919年五四运动时为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之一。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与邓中夏等共同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参与发起成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1月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一次会议,高君宇被公推为团  相似文献   

11.
章诒和:写梅兰芳,我和陈凯歌是两个方向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一生很胆小,但他非常有主见,不是随便被人掌控的。特别是他在艺术上,很有见地,‘我上台就得漂亮’,这不管他走到哪,只要上了台,就得美。梅就求的这个。  相似文献   

12.
网尚 《新闻天地》2011,(2):21-22
2010年的平安夜,84岁的《花公子》杂志创始人休·赫夫纳,将一枚订婚戒指交到芳龄24岁的金发美女模特克丽丝塔尔·哈里斯手中。据称,克丽丝塔尔当时激动得泪流满面,竟久久说不出“我愿意”3个字。算上这次婚姻,赫夫纳已是梅开三度。他一生阅女无数,传说曾与两千多个美女共枕鸳梦,堪称世界第一“性福”男人。然而,他本人却说,妻子之于他,好比“阿喀琉斯的脚后跟”,“清教徒的压抑是解开我一生秘密的钥匙。”  相似文献   

13.
视觉教养理论与影像传播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 2 0 0 3年 8月 2 7日《参考消息》报道 ,美国南加州大学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 ,一般人“视而能见”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 ,视力跟语言一样 ,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的能力。美国男子迈克·梅 3岁时失明。 2 0 0 0年 3月 ,在失明 40年后 ,在加州太平洋医疗中心接受干细胞移植手术 ,他重获视力 ,但他至今仍在吃力地学习理解两眼收到的视觉信息 ,费力地学习看懂周围的东西。梅能理解移动中的东西、平面形状和颜色 ,走路也不须依靠导盲犬或手杖。但他难以分辨什么是树 ,什么是树的影子。他能接抛向他的球 ,却不能区分平面和立体 ,要当立体转动…  相似文献   

14.
<正>毕谷云是活跃在我国京剧舞台上的著名男旦,曾师承梅(兰芳)、荀(慧生)、徐(碧云)三大流派。如果说,他在演出梅、荀流派剧目上,是以唱功和做功取胜,那么在演出徐派剧目上,则是以翻跌功夫堪称一绝。毕谷云,1930年出生在上海,14岁开始学艺,勤学苦练,文武兼长,19岁师承名旦徐碧云,后又拜梅兰芳、荀慧生为师,并向"筱派"艺术创始人筱翠花(于连泉)先生问艺,得其真传。新中国成立后,毕先生在北京  相似文献   

15.
中国记者之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最早的所闻工作者 梁发(1789~1855),又名梁亚发,广东高明三洲古劳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1岁就学于私塾,15岁到广州谋生,初学制笔,继学雕版。1815年邀偕英国传教士米怜到马六甲从事印刷工作。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日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梁发先是担任刻印工作,继而协助撰稿,在该刊发表过不少宣传教义的文章。1855年4月12日,梁发病逝于广州。 中国第一个女报人 裘毓芳(生卒年月不详),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江苏无锡人。1895年 11月,与叔父裘廷梁合作,在无锡创办了中国最早…  相似文献   

16.
梅绍武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英美文学学作品翻译家、戏剧家、作家,早年毕于北京燕京大学,他翻译了众多国外文学作品,并在国内取得了很大的影响.梅绍武在中国翻译界的特色就是对英美戏剧文学作品的翻译及其理论作品研究.梅绍武喜欢用北京语句及语来翻译作品中的人物台词,非常富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陆原 《中国广播》2013,(12):56-58
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杰出的领导者和开拓者梅益同志,在其百年诞辰到来之际,我这个曾在他领导下的地方老广播电视工作者,深深怀念他、敬仰他,思绪联翩,抚今忆昔。  相似文献   

18.
“将文字交给大众”,这是鲁迅先生对裘毓芳创办中国最早的白话报的赞语。裘毓芳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办报活动的妇女。裘毓芳,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江苏无锡人,是戊戌维新时期著名的才女。她有一个叔父叫裘适梁(可桴),和梁启超、严几道是当时鼓吹新学的维新派人士。裘适梁有一个主张,他认为只有写白话文,力白话报,才能“民智大启”。而要达此目的,“必自广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报要能人人而阅  相似文献   

19.
《浙江档案》2012,(5):4
4月18日,中央档案馆馆长、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一行来到绍兴县视察基层档案文化建设和新农村档案工作。他参观了绍兴县钱清镇梅东村"乡村史苑"基层档案文化记忆园,了解了绍兴县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及梅东村档案工作情况,对绍兴  相似文献   

20.
《北京档案》2011,(10):6
北京市海淀区曾留下了我党许多光辉的历史足迹。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邓中夏、高君宇、陈毅、罗章龙等就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建立了党组织,发动群众向旧世界宣战。海淀地区在党的领导下,觉悟了的农民、知识分子,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