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凯 《编辑学刊》2006,(3):26-27
21世纪,对于商业财经类杂志而言,目前的市场状况还停留在群"熊"割据的春秋战国时代.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商业财经类杂志有近800种,在上海发行的就有300多种,处于一线位置的主要是<理财周刊>、<证券市场周刊>、<环球企业家>、<商务周刊>、<商业周刊>、<财富>、<环球财经>等20来种.虽然杂志种类很多,但是却没有一个能够成为公认的老大,或者说,没有形成品牌杂志,而且目标受众基本上还是以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来看待它们.从业绩与品牌资产方面来讲,这些杂志都没有得到读者的品牌认可.即使是国外的著名杂志--比如<福布斯>、<哈佛商业评论>等,在落地中国之后,同样面临着水土不服、消费者不买账的尴尬情况.所以纵观整个市场,中国的白领中坚力量还是缺乏一本必读的商业财经杂志.  相似文献   

2.
一只小兔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给中国儿童送来了欢乐的同时,也同中国出版人开了一个"国际玩笑". 合法的出版者权与合法的商标法,在全都合法的状况下,"兔子小跑图"还引发了一场我们以前没见过的官司.由此案例,作者为读者介绍了<商标法实施细则>对在先权利的解释;指出了法规不健全导致中国出版人在合法的状态下陷入"不合法"的窘境之根源:并以独到之见解,以本文做出了一个没有法律效力的"判决".  相似文献   

3.
<商业周刊>作为一份全球发行的商业类期刊,始终对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做出及时报道,对重大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与<财富>、<福布斯>并称为美国财经杂志的"三剑客".作为第一本进军中国市场的外国财经期刊,<商业周刊>以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傲视群雄.本文将<商业周刊/中文版>与我国本土的<财经>作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并通过详细阐述<商业周刊>在我国的成功经营之道,以对我国财经杂志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社会普遍存在浮躁的心态.有没有一剂良药可以抚平人们的心灵呢?窃以为,<论语>正是这样一剂良药,它犹如一座到处深藏奇珍异宝的宝山,值得探秘.近日由山东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论语〉连环画>可称得上一剂良药,它犹如一把登山的拐杖,让读者在领略山巅无限风光的同时也能够填充智慧的背囊.<论语>是记载孔子思想、言行的最主要的经典著作.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儒学的创始者,是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  相似文献   

5.
在政治评论类图书市场缺乏热点的情况下,<中国不高兴>异军突起,引起了众多关注.与10多年前<中国可以说不><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畅销一时的情景相似,<中国不高兴>引发的兴奋点依然是所谓的"中国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6.
《出版经济》2006,(2):44
京剧<谢瑶环>遭到错误批判 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谢瑶环〉是一株大毒草>的署名文章,批判此剧的"反动性质"和"田汉借戏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目的".全国随之展开了对<谢瑶环>的批判.<谢瑶环>被说成是根本违背历史真实,作者是借戏言志、指桑骂槐,诬蔑社会主义现实,煽动劳动人民起来造共产党的反,起来推翻无产阶级专政等等.京剧<谢瑶环>是田汉1961年根据陕西地方戏剧<女巡按>改编的,田汉的改编把武则天写成一贯与贵族斗争的女皇帝.<谢瑶环>上演后曾被赞为"令人难忘的好戏".  相似文献   

7.
时评的演进和发展 时评这一新闻评论品种,自上个世纪初由<时报>开创而横空出世.如刊载于<万国公报>的文章<中西时势论>、<强国利民略论>,<时事报>、<清议报>上发表的<变法通义>、<少年中国说>等,均属于时评范畴.这些时评多为政论文章,题目往往带有"论"或"说",视野宽广,格局宏大,关注国计国策,论述旁征博引,理据充分.类似的政论式时评体例,在中国报业史上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①  相似文献   

8.
最近,<青年记者>刊登了杨晓白先生编译的<路透社新闻手册>、<纽约时报新闻采编部门价值与实践手册>.仔细读后,生出不少感慨,人们老说老外的"新闻专业主义"如何如何,看了这俩手册,真是领教了.所谓"专业",就是规范.没有规范,只有疯长,何谈"专业"?而疯长,则难逃"被修理"的命运."修理之手",不外乎政府(或法)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  相似文献   

9.
<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季羡林先生曾这样高度评价<大公报>--"<大公报>的100年可以涵盖中国的20世纪,从第一期到现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①方汉奇先生也曾说<大公报>是"中国新闻史上寿命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隆的一家报纸."  相似文献   

10.
一、提出"大散文"观念.开创散文新时代 从笔者的生命年龄说要比<美文>大多了,从笔者的写作时间看也比<美文>长一些,但可以说与<美文>一块成长,是因为笔者的散文及报告文学写作几乎是与<美文>一块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新闻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我不记得什么人这样说过,拿它来形容今年的图书零售业倒是十分恰当.八月间<中华读书报>与<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山西省介休市新华书店向看书的读者收"看书费",每小时一元.九月初,<光明日报>、<北京晚报>报道北京中关村国营与民营两大书店的"折扣战"拉开序幕,书业界忧虑,读者高兴,引发许多评说.紧接着<中国新闻出版报>对久负盛名的王府井外文书店的"变脸",部分店面受到金银珠宝的挤压有一组文字,既报道又评论,跟着又有<北京图书节名社新书五折卖>(见<中华读书报>).如此种种,可以归结到一句话:图书销售走向市场经济这一回是真格的了.  相似文献   

12.
关注世界关怀中国--和北大学子谈办报与当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31年创刊到1957年,<参考消息>的发行只有2000份,仅供党内有相当级别的干部看.1957年3月后逐渐扩至40万份,读者范围大大拓展.在战争年代,<参考消息>起到了让党内干部"见世面",为党内干部"种牛痘"的作用.而今天,<参考消息>紧密联系着中国的开放和改革进程.可以说,<参考消息>影响了几代人的眼光和视野,同时影响了社会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6个王朝,共1362年的史事,全书294卷,加上它的副产品<通鉴目录>、 <通鉴考异>各30卷,总计354卷,300余万字.历代学者对于此书都有很高的评价: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说: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繁简得宜,很有分寸,文章技术不在司马迁之下."翦伯赞在<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中这样评价: "叙事则提要钩元,行文则删繁就简,疏而不漏.简而扼要:言必有据,没有空话:事皆可征,没有臆说;文字精练,没有费辞."  相似文献   

14.
说新闻,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新闻播音方式.说新闻的方式能够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做出快捷、准确的报道,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香港凤凰卫视推出陈鲁豫主持的<凤凰早班车>,首开中国说新闻之风.随后,各种"说新闻"的栏目国内各大电视台相继出现,南京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中央2台的<第一时间>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1月4日,<辽沈晚报>体育版刊载<中国足球近日掀起扫赌风暴>,报道称"中国足坛在本月已经掀起扫赌打黑的暴风骤雨,已经有诸多职业俱乐部工作人员、球员以及圈内人士接受调查".知名体育评论员李承鹏、郝洪军、黄健翔等纷纷通过各自博客发表评论.足坛反赌风暴已经形成公安部专案组主打,媒体、球迷和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自此,有关中国足坛"反赌风暴"(或有"反赌扫黑""打假扫黑"等类似说法)的各类新闻报道成为各媒体体育新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20年代初,<共产党宣言>经陈望道翻译进入中国后,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纪元.然而<共产党宣言>中文第一版本在中国大地却迟迟没有找到,周恩来总理生前不无遗憾地说:"这是马列'老祖宗'在我们中国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找不到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病啊!"直到1986年这第一个中文版译本才在山东省广饶县刘集村被发现并公诸于世.  相似文献   

17.
杜建华 《编辑之友》2010,(5):110-112
<福布斯>杂志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大型商业杂志之一.自创刊以来,<福布斯>在编辑实践中一直不断创新发展其思想,正是由于其特色独具的编辑思想,<福布斯>成为今天美国主要商业杂志中唯一保持10年连续增长的刊物,在全球拥有近500万高层次商界读者,<福布斯>制作的财富排行榜也被誉为"美国经济的晴雨表"和全球的财富指标.在强手如林的商业期刊市场,<福布斯>不但表现出鲜明的风格,而且获得极大的商业成功.  相似文献   

18.
怀胎 2008年中西利益博弈 12年前,一本<中国可以说不>空前的畅销,让平静的世人为这类持有犀利观点的图书心生震撼;12年后,该书的"升级版"--<中国不高兴>横空出世.为什么出这样一本书?  相似文献   

19.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新闻类周刊开始在中国媒体市场上崭露头角,除了历史较久的<瞭望>,新生了<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深圳周刊>、<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香港的<凤凰周刊>等一批有影响的新闻周刊,在以关注情感化、实用化的文化生活类为主导的期刊市场开辟了一条新路.今天我们不能说中国已经进入新闻周刊的时代,因为还没有一份周刊能够同美国的<时代>、<新闻周刊>,德国的<明镜>周刊等相提并论.但是新闻周刊的发展已开始形成自己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良师益友惠我良多 说起来,我跟穗芳兄有好几个"同".上文已经提到,我们同在新闻出版署直属的出版社做编辑工作,同应<新闻出版报>之聘做"评报"工作,还同为<新闻出版报>、<新闻之友>、<语文建设>、<中国出版>、<出版科学>等报刊撰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