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教育为哪个阶级服务,集中反映在培养什么人这个问题上。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孔丘生于春秋末期,正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勃兴的大变动时期。他顽固地站在奴隶主贵族的反动立场上,以复辟奴隶制为己任,打出了“克己复礼”的黑旗。为了达到“复礼”的反动目的,孔丘四处奔走,到处求官,妄想通过做官掌权以实现他复辟奴隶制的迷梦。后来还办私学,招学生,鼓吹“学而优则仕”的反动教育路线,企图把学生  相似文献   

2.
《孝经》是孔老二给他的得意门徒曾参讲“孝悌之道”的言论,相传经曾参编纂成书。它被列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孔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奴役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也是为他们培养“忠臣”、“孝子”的反动教科书。最初,“孝悌之道”作为宗法奴隶制的基石,是为奴隶主阶级利益服务的伦理道德。到了汉代,随着奴隶制复辟危险的消失和封建制本身固有矛盾的激化,地主阶级转而乞灵于  相似文献   

3.
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难陀,来献南音奉正朔.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纩不塞为尔听.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堑)斗薮龙蛇动.曲终王子启圣人,臣父愿为唐外臣.左右欢呼何翕习,至尊德广之所及.须臾百辟诣阁门,俯伏拜表贺至尊.伏见骠人献新乐,请书国史传子孙.时有击壤老农父,暗测君心闲独语.闻君政化甚圣明,欲感人心致太平.感人在近不在远,太平由实非由声.观身理国国可济,君如心兮民如体.体生疾苦心(悟)凄,民得和平君恺悌.贞元之民若未安,骠乐虽闻君不叹.贞元之民苟无病,骠乐不来君亦圣.骠乐骠乐徒喧喧,不如闻此刍荛言!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说:“孔夫子曾计划过出色的治国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孔孟鼓吹的所谓“仁政”、“德治”,就是为了巩固和复辟奴隶制,而替奴隶主贵族“计划”的“治民众”的统治术。历代反动统治者包括叛徒、卖国贼林彪,都打出“仁政”的旗号,用所谓“忠恕”、“仁爱”的油彩,给剥削阶级的专政涂上一层层迷人的画皮,大讲什么“爱人”、“富民”、“博施济众”和“制民之产”等等,把剥削阶级的反动专政,描绘得俨然成了“为民众本身”设想的良策。世界上到底有无“仁政”?所谓“忠厚”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反动统治阶级会“爱人”、“富  相似文献   

5.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阶级的教育,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孔老二和孟轲不遗余力地宣扬“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反动谬论,是为他们培养复辟奴隶制的“人才”服务的。他们的教育思想是“学而优则仕”。这种反动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成为剥削阶级奴役,压迫人民的精神枷锁。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极端仇视工农、鄙视劳动,他恶毒攻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千方百计地同无产阶级争夺青年  相似文献   

6.
论杜甫的谏臣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甫忠君似乎是自宋以来人们的共识。但杜甫并非那种“一饭不忘君”的愚忠之辈,他秉承先儒的“君子”理想,把“道”作为君臣关系的基点,以“道”评君,以“道”讽君,以“道”行己。在杜甫的创作和生活中,君道和臣道把握得较准确。他的忧国忧君,实则忧道忧民。所以杜甫并非“一饭不忘君”,而是“一饭不忘民”,他是以君子之道,行直臣之忠,尽谏臣之职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直接影响着陵墓建筑的整体布局,这其中又以“君为臣纲”、“贵贱有别”等影响最深,在陵墓建筑布局上表现出“因山为陵”、轴对称及陪葬墓有序分列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王充(约公元二十七年——九十七年)是汉代杰出的唯物主义者和勇于反潮流的战士。他出身于一个以“农桑贾贩”为业的“细族孤门”家庭,当过小吏,受过世家豪族的欺凌,对下层劳动群众比较接近和同情。王充所处的历史时代,正是封建地主阶级走向反动的时代。汉初,刘邦夺取了农民革命的胜利果实,建立了地主阶级的政权,但以世家豪族为代表的奴隶制残余势力,却时刻在梦想复辟。这种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尖锐斗争。过了五十多年,在吴楚七国之乱失败以后,奴隶制残余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封建  相似文献   

9.
“君”字的上部分是“尹”字,表示手执棍棒使人做事。《说文》:“尹,治也。”尹字下加“口”,表示手执棍棒发号施令,象征奴隶主支配奴隶的情况,后来用来指称统治人民的君主。封建社会的诸侯、大夫都可称君。“子”是古代男子的尊称,《谷梁传·宣公十年》:“其曰子,尊之也。”《注》:“子者,人之贵称。”多作名词后缀,如“君子”。“君子”一词最早意义指君主、诸侯和大夫。“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出现较多,但义项  相似文献   

10.
荀悦史论的思想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六主"、"六臣"论,并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别的君臣对政事发展的不同影响;他的"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的政治观念建立在对君、臣、民三者关系的认识之上;而"众正积于上,万事实于下"的思想则反映了荀悦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1.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看中了孔老二反动思想的核心——“仁”,他把这件破烂货拿来涂上一层新漆,作为向无产阶级专政猖狂进攻的武器。对此,我们必须彻底批判,把它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什么是孔老二的“仁”?他唠唠叨叨,不厌其烦,在《论语》中直接谈“仁”达五十多次,什么“德政”呀,“爱人”呀,“忠恕”呀,“孝梯”呀,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复辟已经崩溃了的西周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在孔老二看来,“仁”,就是对大大小小的奴隶主都应当体贴照顾,不许动他们一根毫毛;奴  相似文献   

12.
李白“任城六父”征略许嘉甫李白有《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一诗。诗云:龙虎谢鞭策,鸾不司晨。君看海上鹤,何似笼中鹑?独用天地心,浮云乃吾身。虽将簪组狎,若与烟霞亲。季父有英风,白眉超常伦。一官即梦寐,脱屣归西秦。窦公敞华筵,墨客尽来臻。燕歌落胡雁,...  相似文献   

13.
自从顽固维护奴隶制的孔丘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以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都把它当作统治和奴役人民的道德规范。叛徒、卖国贼林彪胡说“仁”、“勇”、“知”,就是“团结”、“斗争”、“唯物论”,他的死党陈伯达则诡称“这些道德在现代可以成为新的美德”。“知、仁、勇”究竟是什么货色?孔丘和林彪为什么要拚命鼓吹它? (一)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它以所谓言行准则来规范人们的活动,使其适应于一定量阶级的利益。“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  相似文献   

14.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典范的复杂记叙文,材料丰富,思想内容精深。鲁迅以自己强烈的悲愤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极其沉痛地表达了对“三·一八”惨案遇害烈士的哀悼,无比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反动政府的风残及其走狗文人的卑劣,深沉而激昂地讴歌了中国  相似文献   

15.
元四大爱情剧是“愤怒的艺术”的代表作,虽以喜剧的形式和大团圆的结局给观众以愉悦,但其核心则是“悲剧”:写出了妇女反“传统美德”的苦斗精神;“妇道”在他们拼搏中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们也就成了一代青年健康精神和高尚道德的“范本”;以性爱为基础的婚姻,使男女双方多了一点平等,君、父们被迫折了腰;单一方面的贞节观、婚变———畸形的道德观,是挂在妇女头上的两把利剑  相似文献   

16.
焦大作为贾府里的老家丁,可以说是个大放异彩的小人物,在《红楼梦》中他出场虽少,却给人留下了深刻鲜明的印象。而他一生的主要事迹也只有舍生救主、醉骂受辱和抄家撞头三事而已,但曹雪芹却在他身上倾注了对先秦“君惠臣忠”式忠义观的弘扬,对报恩思想的呼唤和对和谐家庭观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传统解释古史所载周武王“乱臣十人”为周之治臣周公、召公、毕公、荣公等人的说法不确。梳理历代学者的注解,结合商周之际的相关史实研究表明,“乱臣十人”不是周之“治臣”而是殷商“叛臣”十人,他们在兴周和灭商的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理解这一记载的史料价值,对认识商末周初的历史巨变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作者对文中历史人物的记述与评价看,文章鞭挞的主要对象是共叔段与姜氏,而非郑庄公。章主旨之一,通过记述郑伯克段于鄢史事,鞭挞共叔段“少陵长”“淫破义”,批评庄公“失教”,宣扬“君义臣行,兄爱弟敬”的封建道德。主旨之二,通过郑庄公母子关系中的矛盾斗争及转化宣扬“母慈子孝”的伦理观念。此《春秋》《左传》之大义也。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在这个时期,儒法两家“礼治”与“法治”两条政治路线的斗争,就是坚持反动奴隶主阶级专政还是实行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斗争。而“礼教”与“法教”的斗争,就是教育为哪条政治路线服务,在教育领域里实行哪个阶级专政的问题。战国中期,商鞅在秦国进行了一场长达十八年的变法运动,在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在教育领域里也实行了重大的变革。商鞅明确指出:“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商君书·赏刑》)就是说,要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必须实行统一的奖赏、刑罚和教育。商鞅认为,实行  相似文献   

20.
孔老二站在没落奴隶主的反动立场上,竭力鼓吹“生而知之”的反动谬论。胡说什么奴隶主是“生而知之”的“上智”,奴隶是命定受压迫的“下愚”,这是永恒不能改变的,并且把自己打扮成“生而知之”的“圣人”。孟轲继承了孔老二的衣钵,鼓吹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胡说什么人的知识、才能是先天就有的,而不是从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中得来的。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出于反革命复辟的政治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