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钱钏书先生《宋诗选注》的注解向来为人称道,笔者时常翻阅,获益良多,亦发现还有些地方可再作补正,现略陈管见,请大家指正。一王禹偁《寒食》:“山里风光亦可怜”。注云:可爱,不是可鄙。……王禹偁有首诗……“忆昔西都看牡丹,稍无颜色便心阑;而今寂寞山城里,鼓子花开亦喜欢。”……“亦可怜”就是“亦喜欢”。(第10页) 按:“可怜”训“可爱”诗文常见。但“可怜”不是“喜欢”。  相似文献   

2.
张志达 《学语文》2002,(4):8-48
张溥《五人墓碑记》:“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何故哉?”其中的“亦”字,历来的高中课本无注,想是认为当解作“也”,其实不然。古汉语申,“亦”可作表承接的副词,有“又”义。《集韵·昔韵》:‘亦,又也。”如《左传·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国语·吴语》:“乃令左军衔枚溯江五里以须,亦令右军衔枚逾江五里以须。”《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里引有陶渊明的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民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课本把“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巳歌”释译为“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此注不全,不能体现鲁迅先生的用意,问题出在“亦”字。《古书虚字集释》注“亦”犹“或”也。“或”古读若“域”,与“亦”为双声。《列子·力命篇》:“故贵之或不生,践之或不死,爱之亦不厚,轻之或不薄”,“亦”与“或”为互文。左思《招隐》:“纤鳞亦浮沉”五臣本  相似文献   

4.
一、“生亦我所欲”的“亦”我们一接触《鱼我所欲也》章,首先要碰到的问题,就是“亦”。开头的三个“亦”,都可作“也(是)”讲;一到“生亦我所欲”的“亦”,要按“也(是)”讲就再也无法讲通了。从句子之间的关系来看,前三个“亦”都是表示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类同关系,它在一个分句中,说明它和另一个分句是并列的;而“生亦我所欲”,却和下一分句构成另一种关系。揣摩“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意思,可知它的前面省略了转折连词。而  相似文献   

5.
“亦”在古诗文中常作“也”讲,但在不少变例中,其特指性就不可一概而论了。一、充当副词。这种用法的“亦”变化最多。主要有:1、作表频率的副词,“亦”除相当于“也”外,还有相当于古汉语中的“犹”尚“复”之义(《广释词》),可译为“还”“还是”“又”等。例如:  相似文献   

6.
荀子《劝学》中有一段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如果直译则为:“千里马一跳,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跑十天,成功在于奔跑不停。”这里的确有些生硬。于是,清人王先谦考证“驽马十驾”句下尚应有“则亦及之”一句。这样,语意似乎畅通了,“劣马跑十天也能行千里,所以成功在于奔跑不停。”但是,一补上去,问题也跟着来了。首先,“则亦及之”的“之”指代不明。是代  相似文献   

7.
一 社会发展到今天,教学工作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已为学生所唾弃;填鸭式的“满堂灌”,亦为学生所鄙视;“不学无术”之徒更不敢登神圣之讲坛;“学者型”的教师愈来愈受学生欢  相似文献   

8.
<正> 这里的“从某”,指解释会意字所用的“从某”;“亦声”,指解释会意兼形声字所用的“亦声”。 (1)髦:从髟,从毛=从髟,从毛,毛亦声 《说文》:“髦,发也。从髟,从毛。”而《广雅·释器》则云:“髦,毛也。”又《仪礼·既夕礼》:“马不齐髦。”注:“齐,翦也。今文髦为毛。”又《辞源》(修订本)“髦”字条下注:“鸟兽之  相似文献   

9.
“亦声”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一种特殊会意字的术语。意指字的某一构件既表意又表音。许慎《说文解字·女部》:“娶,取妇也,从女取,取亦声”。“取”字既是“娶”的意符,又是“娶”的声符,也就是说“娶”是“会意形声”字。这些字可以说身兼两种造字法,而人们  相似文献   

10.
悟"空"     
道家老庄都曾借水的“柔”、“广”来说明其“大道”。老子曰:“江海所以能成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庄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辩也者,有不见也”,是最为有效的清醒剂。儒家孔丘尝云:“君子和而不同”。释家菩提更是使人觉得:“菩提  相似文献   

11.
由于孩子们的参与,班里自然角的植物日渐增多。一天早上,亦亦饶有兴趣地观看着乐乐带来的芦荟,不时地摸摸芦荟叶子。我走了过去,亦亦说:“它的叶子很特别,很厚,摸上去软软的,上面有刺。”我启发道:“这么厚的叶子里会藏着什么秘密呢?你可以去问问乐乐。”这一来,孩子们都跑来看芦荟了,乐乐兴奋地对大家说:“这是芦荟,它很神奇。”我故作惊讶地问:“为什么说它很神奇?”乐乐说不知道,显然乐乐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问亦亦:“刚才你仔细观察了芦荟的叶子,发现什么秘密了吗?”亦亦说:“我发现它的叶子又厚又软,我很想知道叶子里面有什么。”杰杰认为里面可能有很多水。我说:“是吗?乐乐,你  相似文献   

12.
一“兵要”一词最早见著于史籍的是《左传》,闵公二年“偏躬无慝,兵要远灾。”在《三国志·魏·王粲传附陈琳》中亦有:“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这里“兵要”一词是指兵权而言。《荀子·议兵》:“王曰:‘请问兵要?’  相似文献   

13.
咍台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许(许璪)上床便咍台大鼾。”徐震堮校笺:“咍台,睡息声。”今吴语中尚形容鼾声为咍台。只是字作呼屠。明冯梦龙《山歌·诈困》:“姐儿做势打呼屠,凭郎君伸手满身(扌匍)。”亦作昏图。评弹《战火中的青春》:“因为白天比较辛苦,困下去一息息,鼻鼾浓浓,昏图来了。”亦作昏度。沪剧《阿必大》:“宝贝呀,要困到屋里去,哎唷,昏度响来!”亦作昏瘏。倪海曙《杂格咙  相似文献   

14.
期刊作为知识信息的一种资源,其价值的实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扩大期刊的流通范围,提高期刊的利用率,亦即拓展其“外延”;二是有针对性地把馆藏期刊中有用的知识信息提炼出来,提供给读者,亦即挖掘其“内涵”。  相似文献   

15.
亦步亦趋     
春秋时代,孔子有个最得意的门生叫颜回,一次,颜回对孔子说:“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意思是说:“老师正步走,我也正步走;老师急步走,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齐一观集中体现于《齐物论》一文中:“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是宇宙齐一的结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是彼此齐一的结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是非齐一的结论。在庄子看来,无论客观世界的实体,还是主观世界的实存,都是齐一的。这种齐一观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试图就庄子及其后学在齐一观的认识根源方面作一些探讨,以就正于研究者。以道生物、以道观物是《齐物论》的两个重要体系,而这两个体系的建立,则为庄子齐一  相似文献   

17.
《江苏教育》今年第3期《气蒸波撼常如此,后乐先忧今有人》一文的作者认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扬了滕子京虽属迁客骚人之类的人物,却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我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椎,理由如下: 一、《岳阳楼记》的作者先是赞扬滕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政绩;继而委婉地批评滕不应象一般迁客骚人那样“以物喜”,“以己悲”;最后规劝滕应该具有“进亦忧,退亦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襟和抱  相似文献   

18.
<正> 一、介此条注音只注为:“jiè古拜切,去,怪韵,见。”其义项收有本义“疆界,边际”,也收有通假义“通‘個’”。 然“通‘個’”,其音当有别。“個”字即今简化字“个”读音“gè”。《辞源》本身于“個”字条下注音亦为:“gè古贺切,去,笛韵,见。”  相似文献   

19.
“得”字的初形作(?)(导),本义为“取”。在甲、金文中有两形:一为从又持贝;一为从得声。按理形旁不同字义也会有别,但在甲、金文中偏旁增彳或省彳,一般认为“无别”。故得、(?)在古文字中被视为一字。汉、卫宏诏定《古文官书》得、(?)为同体,此后石经亦因之,传世经传亦皆用“得”而未见“(?)”,于是“得”行而“(?)”废,在实际使用中“得”、“(?)”合为一字。惟许慎《说文解字》分得、(?)为二字: 彳部“得,行有所得也。从彳(?)声。(?),古文省彳”。见部“(?),取也。从见从寸,寸度之亦取也”。  相似文献   

20.
今生书相伴     
“无论春天多么远,我亦心坦然;今生有书相伴……”——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书亦人生,人生亦书”——这是我最欣赏的一句名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