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研究选取甘肃省张掖市200名农村小学教师为对象,以了解该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自我评价的特点及现状。调查内容包括了教师"自我概念""自我满意""自我行动""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九个维度。研究表明:(1)农村小学教师在"自我概念""道德伦理自我""家庭自我"三个维度上的评价较高,在"自我行动"和"自我批评"维度上的评价较低。(2)职称因素在农村小学教师的自我评价中不存在显著差异。(3)性别因素在农村小学教师"社会自我"评价维度上有显著差异,且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4)教龄因素在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自我"评价维度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中,学校拥有更大的课程权力,同时也要负起课程品质的责任。"学校本位课程评价"是一种"以学校层级为主"的课程评价。认为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制度是普通高中学校能够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实现学校课程发展愿景的根本保障,并结合案例分析了学校课程评价实践中的缺失,提出完善学校本位课程评价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黄铃 《中学教育》2010,(10):49-53,48
儿童说谎行为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道德教育中也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本文从儿童关于说谎的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评价发展的角度出发,发现了当前针对说谎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白谎"影响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的效果;歪曲的集体主义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说谎认知和评价产生了消极影响;生活中成人的榜样作用在说谎行为方面给儿童造成了消极影响。本文基于上述的德育问题尝试提出一些德育建议。  相似文献   

4.
教师道德评价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教师道德的认识和评价存在着一个矛盾的现象:社会大众认为现在教师的职业声望下降了,而一些教育理论界人士却大声疾呼不要给教师过高的道德要求。教师道德由教师职业伦理与教师个人道德组成,对教师道德的评价应该从教师职业伦理、教师个人道德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入手。这一矛盾现象源于传统教师道德观没有区分教师道德的两个维度:社会大众针对职业伦理,而教育理论界针对个人道德。当代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的去道德化现象使得人们对教师道德的评价越来越忽视个人道德维度。由于教育是一种道德实践,所以教师道德评价的个人道德维度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对教师道德的评价不仅要认真考虑职业伦理维度,更要关注个人道德维度及其与职业伦理维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现实生活中一些不道德选择的行为会因相关法律的保护而具有合法性,由此而出现法律保护和道德提倡相悖的现象.在现代法制社会,它"颠覆"着人们对道德的信念和法制的信心.它的存在,根本的原因是伦理学和法学的"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不同、没有形成"认知共同体".因此,调整两者"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构建某种意义上的"认知共同体",是淡化乃至排解不道德选择的合法性之悖论--相关法律保护与道德提倡的相悖现象的基本的思维路向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道德悖论现象成因、评价及其学理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有人认为道德悖论现象及其研究是一个“虚假命题”或“伪问题”,“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错觉在逻辑基础和起点上制约着道德悖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源于将道德悖论现象成因与评价混为一谈。道德悖论现象的发现(显现)离不开道德评价,其作为道德实践中的客观事实不因道德评价而存在。关于道德悖论现象成因的研究属于道德哲学和逻辑学的学理问题,道德悖论现象评价所涉多属于价值哲学和政治学的学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道德评价与道德评价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评价作为人类道德活动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是道德认识发展的结果。这种认识过程,是反映一定社会文化生活的现实和人们的理想追求,人类对自身本质反思的过程,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观念和理论并进行的价值判断。道德评价功能的发挥是通过道德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2009年,国家决定首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绩效工资。随之而来的问题在于,在"绩效"背景下,我们如何对教师的尊严与良知、道德教化的过程、潜在的或迟效的成果等内隐的价值赋值打分。教师的隐性行为总是伴随着道德意识的,有"内隐的行为"或"行为的内隐性"两个侧面。评价时,我们要借鉴以自然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评价模式,对其赋值体现出客观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9.
评价人员心理活动对评价质量产生着各种现实的影响。从众心理、本位心理、趋中现象、 晕轮效应等,是评价人员在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实践工作中最经常出现的心理偏差,这些心理偏差会给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认识上述心理偏差在评价过程中的表现及危害并进行必要的调控,是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顾颖 《成才之路》2014,(29):61-61
正很多时候,教育者关注的仅仅是评价之后的知识技能的发展状况,甚至把对学生的评价转为对老师教学水平、工作业绩的考核,这是与我们教育大目标相悖的。我们要重审评价之主体,巧妙灵活地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根据不同幼儿个体确定评价标准。这样才能通过评价来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一、评价凸显儿童本位(1)进行幼儿信息采集。幼儿信息采集很关键。学期初,尤其是针对小班刚入园的孩子,要进行了解,掌握孩子初步的发展状  相似文献   

11.
作为学校德育评价机制的一部分,学生品德评价是学校德育评价的核心,全体中小学教师都肩负着育人的使命,肩负着品德评价的责任。确立评价尺度多元的理念,掌握多元品德评价尺度,提高教师的品德评价素养已经成为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要研读相关标准,明确基本依据,以合格性评价为基础;立足学校特色,彰显学校个性,把握多元校本化评价尺度;包容个体起点,尊重学生差异,掌握多元生本化评价尺度。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教育评估中对人的评价出现了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价值偏差,脱离了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专家评判是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评判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但是专家判断中也严重存在"五唯"现象。因此教育评估要回归到教育的本意,即"育人",要以"立德树人"成效为依据,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破除唯一性、单一性的评价价值取向,并从专家主体的价值认同和评判尺度统一、评估标准"唯"与"不唯"的平衡点、客观数据与主观评判关系、道德自律与规则他律四个方面探寻教育评估专家评判价值取向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德育评价在德育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在整个德育中发挥着诊断、激励、强化等功能。德育评价的目的是德育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着德育评价的标准以及进行德育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德育评价的目的总的来说存在选择性目的和发展性目的两种,但在实践工作中却经常发生只看到其中的一种目的,而将另一种忽视,甚至将二者对立起来。德育评价的选择性目的和发展性目的是对立统一的_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存在统一,在进行德育评价时必须处理好二者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德育评价的功能,又要节省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与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令人担忧。其根源在于高校学术道德规范的制度存在缺陷:一是高校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严重不足;二是研究生的学术评价制度存在问题,即评价指标单一和只重论文数量不重质量;三是其监督机制和处罚力度不够,使研究生存在学术违规的侥幸心理。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加强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完善研究生的学术评价制度,加大违约成本和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15.
中学体育德育评价是体育德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起着定向、调节、激励、内省、肯定等多种促进作用。传统的体育德育评价存在着过于重视德育认知评价,而忽视体育德育实践评价的倾向。这种评价观违背了体育德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教育的特性,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体育德育实践,造成中学生德育的畸形发展,乃至双重人格现象大量存在。因此,新课程改革呼唤新的体育德育评价理论。  相似文献   

16.
诚信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诚信将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规定性.法律诚信是以相应的道德诚信作为基础和依托,道德诚信必须以相应的法律诚信为保障.诚信是法治的主要道德取向所在,缺乏诚信这一道德隐喻的法治不能称之为良性法治.法治社会既有赖于道德诚信的内在调适,更需要法律诚信的外在规制.  相似文献   

17.
德育量化评估表是班主任必备,对学生的在校表现进行量化考核,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德育考核的项目方方面面,几乎囊括了学生在校内外的一切具体常规事项,从仪表、出勤、值日、两操、升旗、集会到课堂纪律、校园纪律及校外纪律。思想品德本是一个抽象的、缺乏显性评价尺度和评价标准的东西,而德育量化评估表将它实质化、具体化了,这有利于从正面引导学生养成各种好习惯,让班级的奖罚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核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核模式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考核模式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对建立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工作具有独特性、复杂性和模糊性,以往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评价,要么以定性评价为主,要么以定量评价为主,这样的评价方式都不够客观、公正、有效、合理,如何有效、科学地评估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们一直苦苦探寻的。针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高校德育工作展开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该方法原理简单、切实可行而且较能科学、真实的反映德育工作的实际状况,该方法对评估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一种德育学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制教育不等手道德教育,二者在作用机制、形式、效果、范围诸方面存在较大区别。二者之间的关联并不必然导出法制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或德育必须包涵法制教育的结论;二者的区别远大于联系。法制教育未能如其所是地担当道德教育的职责。道德学所采取的正确立场是:二者应当并行不悖,互不干扰。等同论或包涵论会导致德育外延膨胀,边界突破、概念泛化及混淆非道德范畴与道德范畴的界限,这于学理无据,也会给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时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