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新闻思维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记者、编辑自身占有观点的多少。曾听到有不少同行说,做新闻,其实只要有初中学历的人就足以担当了,让大学生来做新闻是浪费。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说,新闻写作是一项"含金量"不高的脑力劳动操作,是一项简易的工作。做新闻是否真的很简单?从记者到编辑,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到:要让新闻稿充满抓人的"魔力",仅靠知道新闻写作5个W,仅靠知道新闻怎么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个"魔力"需要记者有"剥茧抽丝"的思维能力,有清醒的、理性的、独特的、有远见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宽!从2011年下半年以来,全国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记者们"一头汗,两脚泥",写出一篇篇鲜活的报道,带来一股股扑面的新风。"走转改"活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对媒体和新闻从业者的长期要求,是持久战,不能毕其功  相似文献   

3.
在媒体新闻采编工作中,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新闻热线、来访来信、媒体信息互通、网络论坛、QQ群、博客、微博以及人际传播等.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采访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现在记者更多地转向互联网论坛、博客等来寻找新闻线索.新闻热线作为一种相对被动地获取新闻线索的传统方式,似乎已经"落伍",一些媒体对热线电话由最初的依赖到慢慢弱化,甚至完全抛弃.  相似文献   

4.
《中国记者》2012,(4):34
编者按:报道2012年全国两会的境内媒体将近250家,境内外媒体记者人数超过3000。年年两会"新闻战",也是各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综合能力的"竞技场",而且从记者抢新闻的火爆场景还不难看出好新  相似文献   

5.
朱海兵 《新闻实践》2003,(11):22-23
部门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新闻宝库,但往往因为缺乏新意,很难写;而作为党报记者,又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采写部门工作新闻。这似乎是一个两难的困境。而事实上,一些都市报却能从部门工作中采写出鲜活新闻,党报记者能不能从中有所借鉴呢?我是一个刚从都市报到党报工作不久的"新兵",在这里谈两点初浅的看法。一,吸取都市报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变党报原有的、已不适应新形势的思维方式和采访、写作方式。都市报记者在采写工作性新闻时,总是想法从最贴近读者兴  相似文献   

6.
吴超 《军事记者》2011,(11):37-38
近些年来.有不少新鲜事儿在新闻圈里冒了出来.不经意间就多了几分思考,有了些许感慨。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算作是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冷思考。 一、都是谁在发布新闻? 素以能“炒作”而闻名于世的新闻界,现在似乎逐渐哑火了。现象有三:一是不少“硬新闻”都是始于网络后才见诸报端:二是记者总是迟于新闻事件进入:三是记者写的稿子似乎远不如“草根们”写的稿子更能吸引人的眼球。  相似文献   

7.
"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个解释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辞海》将之引申为"文章的精要处",故"新闻眼"即指一篇新闻的精要所在。它在新闻作品中,可以是一个词组、一句话或一个段落,也可以是标题或导语。 "眼"犹如一根魔棒,在一些看似平常、纷乱的信息中,巧妙地"拨"出闪光点,使其具有不寻常的意义。能否抓准"新闻眼",将直接影响到一篇新闻作品的质量。 寻找"新闻眼",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与记者平时的积累和创新思维有关,但并非完全无章可循。那么,到底有哪些章法呢?  相似文献   

8.
有人把新闻敏感称为新闻"眼",这一点也不为过。缺乏新闻敏感的记者,就如在黑暗中行进的盲人,无法辨明方向,更不知目标在哪里,即使新闻近在身边也会视而不见。而具有新闻敏感的记者似乎总有写不完的新闻素材。  相似文献   

9.
源头有新闻报道的"活鱼",基层是记者的广阔天地。目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记者们能反映我们的生活,拉近了我们和新闻的距离,很温暖、很贴心。"  相似文献   

10.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在新闻单位内部是一个敏感而又头疼的问题。因为,新闻单位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  相似文献   

11.
郭晓 《新闻传播》2012,(2):47+49
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推进,大量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不断涌现,受到群众欢迎,基层记者在这次活动中更是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一直以来,身处市县级的编辑记者比较能真实地接触到"地气",他们的稿件来源多是一线或第一时间的采访,但是基层记者在两腿走基层的同时还要带着感情、带着思考接  相似文献   

12.
本文的标题似乎是"正确的废话"——职业记者本来就要到新闻现场去.但是在网络、手机便捷的今天,许多职业记者和编辑不再积极去现场捕捉新闻了,有的去了新闻现场写出来的仍是公文.  相似文献   

13.
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和十二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对于海内外前来报道的数干名记者们而言,意义重大,是新闻的"富矿",更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MOJO(MobileJournalism移动记者)记者们"各显神通"的舞台.如何更好地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要求、利用新媒体手段做好两会新闻报道?笔者谈谈参加两会报道的一些思考和收获.  相似文献   

14.
从"霸王集团员工冲击每日经济新闻报社"到"<经济观察报>一记者遭通缉",再到"某著名艺人之徒殴打记者",近期一系列事件将"新闻记者权益保护"的话题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记者如何保护自身权益,防范法律风险,避免新闻官司?本文结合实例就以下六个问题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15.
从"好看"到"有用",从"小民生"到"大民生",从"市井新闻"到"公共新闻",电视民生新闻经历了长足发展的二十年,确定了"内容为王"的制作理念,然而电视有声画一体、形象生动、冲击力强、传播内容丰富的特点,作为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应当充分利用电视的特点在视觉听觉上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传播新闻内容。  相似文献   

16.
袁媛 《新闻爱好者》2012,(18):44-45
一条新闻,有没有新闻价值,不仅仅在于新闻事实的大与小,更重要的在于它的思想意义,在于记者在报道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思想如何,在于新闻的指导意义和舆论导向作用如何。所以,主题是新闻的灵魂。发掘出选题的思想意义,是记者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深入开掘过程。在依据新闻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主题方面,笔者提出从九个"着眼"发掘主题的思想意义,与新闻同行们共勉。  相似文献   

17.
正"切入点",通俗地说就是解决某个问题的突破口,应该最先着手的地方。新闻的切入点,就是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视角"就代表着一个不同的切入点。切入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记者从什么方向、站在哪个立足点上、用什么视角或者通过什么突破口去寻找、挖掘、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地、更鲜明地表现其新闻价值和思想性。而这,就要求我们记  相似文献   

18.
张新民 《青年记者》2007,(18):69-69
做了十几年跑城建报道的记者,我体会到,要保持新闻"触角"敏感长久不衰,并能不断地抓到"活鱼",吃透"上情",把握好"下情",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关键。在我们国家,新闻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是党的喉舌。既是"喉舌"就要受到"大脑"的支配。因此,作为"喉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听党的话,坚决按照党的方针政策行事,是起码的条件。而要保持新闻"触角"的敏感,并能不断地抓到"活鱼",仅仅做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听党的话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研究党的方针政策,领会精神实质,学会把握住时代脉搏的本领,这样的记者才会有敏感的新闻"触角"。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新闻媒体自身的"第一守望" "新闻队伍再不抓职业道德建设,数年之后,将无可用之兵".初听这一惊呼,以为危言耸听,庸人自扰.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虽为"四大公害",似乎也只是个别人私下的肮脏交易,远未发展到那样严重的程度.当看到最近新闻出版总署的通报:四记者涉嫌敲诈或诈骗被逮捕,不禁触目惊心,感觉形势盲目乐观不得.  相似文献   

20.
从某种角度而言,楼市兴衰或房价高低折射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春江水暖鸭先知",寒冷的时候当然也是经常下水的人先感觉到,比如,都市报专职"房记",即报道房地产新闻的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