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好奇的孩子。 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哦!它很重,你提不动它,但是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它,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它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  相似文献   

2.
头鱼     
朱凯 《青年教师》2004,(10):1-1
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表很硬、有很尖的刺,不能去摸它!它很重,你提不动它,但是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它,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就能吃了,它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  相似文献   

3.
“医生,我的孩子两岁了还不会走路,是不是缺钙?”“医生,孩子走路老跌跤,是不是缺钙?”“我的孩子走路不稳,补钙补了好几个月,还不见好,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缺钙?”“是不是缺钙?……”……  相似文献   

4.
别告诉我你没时间哦,下面的表格请认真填写,因为它将揭示你宝贝智力发育的小秘密。评价一般人的智力发育水平我们可以用智能测试法,但对于3岁以下婴幼儿我们可以根据孩子大量的行为活动,包括坐,爬、走、言语、感知觉等来进行评价,即婴幼儿的行为特点就是其智力发育水平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最近,关于一套书的话题在很多学生和家长之间异常流行“,你听说了吗?“”你买了吗?“”在哪能买到?”“有了它,孩子的学习成绩真的提高了!”……这些成了他们交流时的开场白。在这套书的销售柜台前,人们就像抢购紧俏商品一样争先购买!如果你还不知道这是什么书,他们肯定会对你说“:这都不知道?是《C ES课业指导》!”想知道《C ES课业指导》究竟为什么令学生和家长为之着迷和兴奋吗?我们从专家、家长、学生中各选了一位代表,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专家:《C ES课业指导》是根据教育部素质教育及基础课程改革政策,配合新大纲、新课题、新…  相似文献   

6.
自信的孩子开朗,自信的孩子乐观,自信的孩子总能拥有更多的机会,所以,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自信、成功。可是,现实呢,你的孩子是不是有点胆小不大方?是不是有点畏手畏脚?是不是距离你的期望还很远?我们来看看幼儿园的老师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讲故事     
准备工具: 用布缝制的小娃娃,或者是由书本上剪下来的漫画娃娃和动物。游戏方法: 妈妈手中的是象宝宝,孩子则会拿着免宝宝,学习书上的故事,开始对话……妈妈:“免先生,你好像刚睡醒啊!你在这里做什么?”孩子:“我在等你啊!我们一起玩游戏好吗?”妈妈:“好啊!那我们一起到河边去钓鱼。”  相似文献   

8.
各种气味     
大眼亮亮和泡泡领着小狗出去溜达。“赶快去撒尿!”亮亮拍拍小狗。“路上,这只狗几乎要闻每一个它认为可以撒尿的地方,为什么狗要到处闻一闻?”亮亮对泡泡说。泡泡回答:“一只狗去闻其他狗的尿是很正常的事。让我们来做个实验,找一找街上有哪些气味。”城市的一条街道是不是所有的气味都相同?1.在路上散步时,记住每个不同的地方:灯柱、篱笆墙、铁栅栏、嵌板、木门……2.走到每一处都停下来闻一闻,你所碰到的每样东西的材料是什么味道。最初两次的气味可能相似,但你会发现后面的东西气味不同,因为你的嗅觉开始得到训练。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气味…  相似文献   

9.
又是一个早自修,一位学生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教室。临走时还不忘嘱咐:“上课要认真听,有不懂的地方就问老师。”孩子点点头,家长冲我点头一笑,满意地走了。“不懂就问”,在我们的印象中应该是学习有上进心的代名词,有一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气魄。然而,有些时候,不懂就问在某些孩子的身上却演绎着另外一番情景:一次一年级数学考试,没过几分钟,一个学生便向我走来:“金老师,这道题怎么做啊?我不懂。”我一看,是让学生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号。我说:“你先看看题目,然后告诉我,你认为该怎么做?”他看了一下,迟疑地说:“是不是……啊?”我点…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它是同“智力”因素相对立提出的概念。“智力”、“非智力”都是青少年学习心理范畴。“智力”因素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双基”知识,发展能力的认识心理活动。主要的心理过程包括注意、知觉、记忆、语言、思维等基本心思过程。因此,“智力”因素是促使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起直接作用的心理过程。而“非智力”因素呢?则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双基”知  相似文献   

11.
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当你在要求孩子时候,想一想你做了什么?吸烟?酗酒?打麻将?是否背着孩子干着不道德,甚至犯罪的勾当……“身教重于言教”,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也约束一下你自己,这样对孩子、对家庭是不是会更好?  相似文献   

12.
你的五种感官就像一帮朋友——当中的某一感通常最先有知觉。到底是你的鼻子还是你的手指主导着你?或者你可能有千里眼或顺风耳,也有可能是你的舌尖先刺激你。我们的小测试会帮助你解开所有疑团。  相似文献   

13.
“他有小红花,为什么我就没有呢?我也要……”“他在比赛里赢了我,其实,我也玩得很好的,为什么我就会输呢?我也要赢……”“她今天的衣服好漂亮,一朵一朵粉粉的花,我也要穿……”你的孩子是否也会常常这样哭着对你说:“亮亮的新玩具很漂亮,我也要。大家为了玩亮亮的新玩具,都对他可好了。我也要大家对我一样好,我也要新玩具!”接下来,你的孩子可能会对亮亮不太搭理,总是有意无意地躲着他。但如果你给孩子买了新玩具,他就会对亮亮又友好起来。所以,孩子针对的并不是亮亮这个人,而是嫉妒他的新玩具。是的,孩子也会嫉妒!别人有小红花他没有,别…  相似文献   

14.
业余爱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孩子是不是最优秀的孩子?在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这位阳光女孩的阳光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宝贵的人生思考。  相似文献   

15.
大脑病毒(9)     
上期说到Chris想去镇上给Rita打个电话,但Bill却让Chris先去见一个人……“所有的一切等你见了他之后就全明白了!”Bill转过头不再看Chris。“你要不要跟我去?”难道Bill说的这个人和大脑病毒有关系?找到他是不是就能找到消除大脑病毒的方法?Bill说见这  相似文献   

16.
直观教学是使学生生动具体地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是学生认识事物的感性基础,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但若用之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因此,加强对直观教学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直观教学问题很早就在教学论中提出了。许多教育家对它作了深入的探讨。我国战国后期的教育家荀况提出:教学应以“闻见”为基础,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假如我们愿意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培植一种真正的、确实的、关于事物的知识,我们便得格外当心,务使一切事物全都经由观察与感官的知觉去获  相似文献   

17.
谢辽沙画了一朵花。“妈妈,你闻闻,真香!”“别闹!”妈妈在看冰箱里剩的东西。若有所思。“你就闻一下,行不行?”“别缠着我,我没工夫!”谢辽沙闹不明白,妈妈站在那里明明什么也没干,怎么说没有工夫呢? “闻一鼻子都不行么?”“你这孩子真不听话,我说过多少次,画的花不会有香味。”“不,就是香!不信你闻……”  相似文献   

18.
不用的废纸,我们该怎么处理?是不是把它们丢掉?其实,每造一吨纸,要砍伐大约20棵成年的大树,所以,为了保护森林,我们完全可以让废纸“再生”呢。在学习这门“绿色手艺”之前,一定要先得到爸爸妈妈的同意。最好邀请他们一起参加。  相似文献   

19.
齐齐哭哭啼啼地告诉父母有人欺负他,父母齐刷刷地问:“谁?”而后教子一招:“人家打你,你干吗不还手?真笨!哭,哭有什么用?”接着就为孩子“壮胆”:“今后如果有人敢打你,你就大胆地还手,医药费我们会付!”这是家长来幼儿园接孩子,我们亲见的一幕。每个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子女被别人欺负、受委屈。然而,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就鼓励孩子“以牙还牙”却不是明智之举。这会让孩子觉得“武力”才是一切,会让他们耳濡目染地用拳头去解决所有问题。长此以往,换来的可能是暴力的孩子。有个这样的比喻:一个人智力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而品德…  相似文献   

20.
一年一度的幼儿园儿童体检结束了,几位家长看到他们孩子的体检表上写着“心前区闻及Ⅰ(或Ⅱ)级收缩期杂音”,非常紧张。他们担忧:“孩子心脏有杂音,是不是患了心脏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