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清明节是融合"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于一体的一个多重主题、多种意义的节日。正由于此,宋代清明节的节日风俗也丰富多彩,包含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风俗活动。宋词当中有很多作品描绘出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并且在这些异彩纷呈的节日风俗中蕴含着古代人类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灵性     
每当我们回溯人类过往经历的时候,总会惊异于人类各个时期大师们的异常光彩。按理说,人类文明在发展,人在各方面今胜于昔是必然的,但事实上,今人的知性慧端似乎未必胜于前人。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一生至少撰写了170种著作(流传下来47种),内容涉及天文学、动物学、胚胎学、地理学、地质学、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解剖学、生理学、修辞学、教育学、神学、美学、诗歌、风俗、雅典宪法等众多领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黑格尔称他为“人类的导师”,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为“古代最博学的人物”。又…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都出自我国古代优秀的诗词之中。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1.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即春节。例如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含有深刻哲理,告诉我们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4.
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日即人的生日。这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日在汉代有占卜吉凶等风俗,魏晋时又有登高习俗。由于人日有戴华胜祈福避灾的习俗,于是唐人将华胜称作“人胜”。而人日兼立春,唐人习俗剪双彩送亲友,更是别有一番情意。人日节当家的节日食品是“七菜羹”,它和除夕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等一样,都是民间传统习俗。唐代是人日的鼎盛时代;明清时代以降,由于集权政治日益恶化,人日节逐渐淡出视野。  相似文献   

5.
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日即人的生日。这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日在汉代有占卜吉凶等风俗,魏晋时又有登高习俗。由于人日有戴华胜祈福避灾的习俗,于是唐人将华胜称作“人胜”。而人日兼立春,唐人习俗剪双彩送亲友,更是别有一番情意。人日节当家的节日食品是“七菜羹”,它和除夕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等一样,都是民间传统习俗。唐代是人日的鼎盛时代;明清时代以降,由于集权政治日益恶化,人日节逐渐淡出视野。  相似文献   

6.
春节的来历     
这一段时间,我们语文课上学习的课文内容都是关于祖国的传统文化的。于老师让大家到课外去搜集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并说汉族同学可以搜集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等内容;少数民族同学可以搜集汉族的节日、风俗等内容。同学们可高兴了。回去以后,大家立刻动起手来,到处去搜集资料。我是从妈妈给我买的《少儿百科全书》上搜集到关于“春节的来历”这个内容的。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最隆重、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日——春节。在古代,每逢春节,农民就喝“春酒”,除夕晚上还要“守岁”,后来还增添了“放爆竹”的项目,就是把竹子放在熊熊的烈火中烧,发…  相似文献   

7.
越南春节是受中华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民族风俗,至今仍传承着众多中国古代的节日文化习俗,其中不少在现今的中国已消失或罕有遗存,例如插桃枝、扫墓、采禄、立幡竿、五果盘等。通过考证这些习俗的中华文化渊源,探究它们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为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进中越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丰富世界文化遗产服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从西方引进了不少“全*”的新概念,如“全语言”、“全智能”、“全母语教育”等等。而这里所说的“全学习”正是从这些新概念中引申出来的。但从深层次看,这里只是借用“全*”的形式来表达而已,全学习的思想是历史的积淀,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在我国古代就有“明辩之,慎思之,笃行之”、“博学于文”等的说法,注重学习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而翻开西方教育名著,在苏格拉底时代,他就劝人学习各门学科,并“终其一生”,注重学习的全方位和终身性,类似表述不胜枚举,但还没有人明确提出一个完整的概念来总揽这些思想。…  相似文献   

9.
佛教东来,给中国文化输入了无数的新鲜血液。民间风俗,作为民族文化的具体内容,自然因此而受到相当大的影响。而其中尤以丧俗为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本就有灵魂的观念,人死灵魂不灭,这个灵魂,即人们俗称之“鬼”或“鬼魂”。佛教宣传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这与汉民族本有的“灵魂”说相结合,就使人又产生了人死后的灵魂,可因生前的善恶或升天,或为人,或转生为牛、羊、猪、狗等畜生,或成为饿鬼,或堕入十八层地狱,受尽诸种痛苦、折磨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民间的丧俗自然添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形式。而有些本为佛家所行的丧葬仪式自然就更直接  相似文献   

10.
柳树的趣闻     
春天一到,绿满大地。人们又要观赏到柳树那婀娜多姿的风采了,这里有几段关于柳树的趣闻,或许能增添你赏柳树的兴致和撰文的材料吧。插柳游春。我国古代,寒食节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在坟头上以示追念。这种习俗也就是由此而来的。柳树送别。我国古代折柳枝送别亲友的习俗,有人说源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也有人说因为“柳”和“留”读音相同。后世常以…  相似文献   

11.
古代突厥文《翁金碑》译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突厥文(或称“突厥如尼文”,“鄂尔浑——叶尼塞文”等)是我国历史上曾活动于蒙古草原的突厥汗国(公元552-744年),后来的回纥(后称“回鹘”)汗国(公元744-840年)及古代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人(今柯尔克孜人的祖先)等所使用的文字。《翁金碑》是俄国学者雅德林来夫(N·M·Yadrintsev)于1891年在蒙古人民共  相似文献   

12.
皇甫谧是魏晋间的医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史书已载其生平,称其为安定朝那人。①但安定朝那当今何处,尚存异议。有称“今甘肃灵台人”的;②有称“今甘肃平凉西郊人”的;③也有称“今甘肃平凉西北人”的;④也有认为是“今宁夏固原东南人”的。⑤古代安定朝那实指安定郡朝那县。“朝那”一词用作地名,在我们这个区域并不少见。如在今华亭、泾源之交有“朝那湫”;泾川城郊有“朝那沟”;镇原县境有“朝那”城;灵台县今也有  相似文献   

13.
古代的寿礼     
做寿庆,过寿诞,是人们表达良好愿望的一种祝福,也是一种尊老敬老的好风俗.这种风俗在我国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如在我国古代民间装饰艺术中,有很多表现寿字的作品。如“八仙祝寿”“麻姑献寿”“松龄鹤寿”“五福捧寿”等。  相似文献   

14.
张一鸿 《良师》2010,(3):32-32
每年的11月1日和2日是墨西哥的土著亡灵节。11月1日是“幼灵节”——祭奠夭折的孩子;11月2日是“成灵节”——祭奠去世的成年人,这两天通称为“亡灵节”。它是墨西哥最大的、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个古老的节日,至少有3000年历史。它渊源于古代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奥尔麦克人、米靳特克人、萨波特克人和托托纳克人等土著印第安民族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唐代农诗中的节日风俗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农诗内容广泛,但反映民间节日风俗的颇为寥寥,这既是时代的局限,也是诗人群体脱离民间的历史折光。民间节日风俗是社会选择的结果,是反观社会现实和民众心理的一面镜子。以唐代农诗所涉及的民间节日风俗为视角,通过典型的民间节日风俗事象的剖析,昭示唐代民间节日风俗情状及民众心理。  相似文献   

16.
寒食节考述     
寒食节作为中国风俗史上众多节日之一,其风俗习惯及其相关诗文、趣文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愉悦了人们的身心。这些都为寒食的得以流传做了丰厚的历史积淀,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及其习俗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春节、阴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和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我以为,现在年轻的父母们对传统节日的来历也该略知一二,有选择地给孩子说一点有关节日的掌故和轶闻趣事,这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精神生活,而且也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光大。现单说“端午”的风俗。吃粽子。《列女传》里叙述的古代贤淑妇女操持家务时有:“初夏端午,子妇劳苦。平旦起身,烹煮角黍。”“角黍”者,把“黍米”包裹成“尖角”状之谓也。据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等,在这些有特色的传统节日里,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愿望信仰等文化因素。因为诗歌是现实的反映,透过古代优美的节日诗歌,可以大致了解到古时的一些风俗以及古人的社会生活,体会到古代诗歌中的节日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代的修身教育方面,道家以“真人”为目标,提出了“抱朴守真”、“柔弱不争”、崇俭寡欲的修身原则,倡导了“行不言之教”与“以养促德育”的教育方法以及“致虚守静”和“绝圣弃智”的修身之道。这些主张包含着不少合理的成分,对我国修身教育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