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今,各家媒体纷纷开设“新闻热线”,以此抢夺新闻资源。《威海日报》“党报新闻热线”开通一年多来,已成为报纸与读互动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它较好地发挥了新闻快捷迅速、关注热点、涵纳百业的特性,成为报纸新闻资源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不竭源泉,深受业界和读的欢迎。笔通过一年多来的热线工作实践,深刻地感觉到,要使“新闻热线”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集中力量,  相似文献   

2.
齐玉芹 《青年记者》2006,(10):79-79
开发新闻资源是增强媒体自身优势的重要途径。徐州广播电台新闻频道有意识地开发新闻资源,并在实践中尝试着对新闻资源的“再生”、挖掘和进一步整合“经营”,收到了较好的回报。通过多种途径,开发新闻资源开设新闻“110”。我们借鉴公安设立“110”的做法,开设了徐州新闻“110”——85698303新闻热线电话,方便群众提供新闻线索。听众电话一打,我台记者及时赶到采访,新闻热线电话的开设,不仅能密切电台与听众的关系,而且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新闻线索,从而采写出独家新闻。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听众拨打新闻“110”提供的新闻线索,时效性、新闻性…  相似文献   

3.
关于"新闻线人"的利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金 《青年记者》2003,(10):19-20
每晚打开电视收看湖南经济电视台的《经视新闻》,都会看到这样一条插播广告:“在南京、上海,许多人成为新新职业者——新闻线人,如果您有重要新闻线索,请拨打新闻热线……,一经采用,即可获得丰厚稿酬。”我们在杂志上见过征集稿件的广告,在报纸上见过征求读者来信的启事,也在屏幕上见到一些新闻机构公布自己的热线电话和电子信箱。虽然前两者也给予一定的报酬,但与新闻无关;而后者虽然是新闻栏目,但它并不允诺有现金奖  相似文献   

4.
张栋 《新闻天地》2004,(2):27-27
媒体天天在发布着悬赏令:“在南京、上海,许多人成为新新职业者——新闻,‘线人’,如果您有重要新闻线索,请拨打新闻热线……一经采用,即可获得丰厚稿酬。”一夜之间新闻“线人”似乎成了令人羡慕的一份职业。作为一个在我们身边若隐若现的词语,我们对“新闻线人”这一职业知之不多,但在我们身边,“新闻线人”已经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个群体。  相似文献   

5.
"新闻线人"的流行反映了什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易容  叶锋 《新闻记者》2004,(11):16-17
有学者把“新闻线人”定义为“通过提供新闻线索而从新闻媒体获得报酬的人”①,它的出现是媒体有偿征集新闻线索的结果。上世纪90年代末,《羊城晚报》等传媒开始向社会征集“猛料”、开通“报料热线”,并对报料人付以薪酬。此后,开通新闻热线、通过线人有偿征集新闻线索,从而扩大新闻来源,扩大社会新闻的报道面,是全国都市报、晚报和电视台的流行做法。有人统计,当前北京各主要都市报的热线版新闻有80%来自线人报料。②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党和政府耳目喉舌的中央媒体,新华社也在今年6月1日开始向全社会有偿征集新闻线索。此前在2003年3月,…  相似文献   

6.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新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各大媒体竞争的核心.通过开设新闻热线来获取更多的新闻线索,已成为现在很多电视在新闻竞争中安身立命的“通宝”.笔者以红河电视台《新闻零距离》栏目新闻热线为研究个案,分析进一步拓宽新闻热线新闻来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新闻线人     
“新闻线人”主要指的是非专职新闻人员,他们是有意识地追寻或偶然发现新闻线索并主动通过新闻热线或其他途径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以获取经济利益的社会群落。目前.“新闻线人”大致可分为职业新闻线人、兼职新闻线人、客串新闻线人和举报新闻线人。  相似文献   

8.
王寒清 《青年记者》2007,(14):67-67
“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孰是孰非,是时下争论不休的问题。有观点认为,新闻策划可以,但策划新闻不可以。也有持反对意见的,并且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笔者对此的看法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段勃 《新闻知识》2006,(4):57-59
具备新闻敏感是对一个新闻记最基本的要求,人们形象地将新闻敏感称作新闻记的“新闻鼻”,但是对于电视记来说,他不但要有一个灵敏的“新闻鼻”,还要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  相似文献   

10.
南京的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将新闻之眼投向了社会新闻,从贴近性的角度看做得不错。但也有一些新闻做得有些出格了。比如“暗访卖淫女”的节目,将记如何与卖淫女接头、商谈、及卖淫女脱衣的镜头详细的呈现在了银屏上:比如“中介里的争端”的节目,将争议双方的对骂、对打,甚至连滴落的鲜血都给了特写性镜头。这样的新闻看了让人有种不适感,有些群众将之怒称为“新闻三级片“。  相似文献   

11.
罗文全 《青年记者》2006,(18):75-76
新闻价值创造新闻影响力,新闻职业让了我们养成了这样的“本能”:当听到某件事情或事件的时候,首先考虑到这个线索有没有新闻价值。确定有价值之后,才去深入了解和核实事实的真实与否。如何成为发现新闻价值的优秀“选手”,是新闻实践中的一门必修课。  相似文献   

12.
一、突发社会新闻事因探究:新闻“完整价值”的体现 目前,社会新闻特别是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已成为市民报的重要一翼。那么,媒体之间比拼什么?随着各媒体新闻热线的开通,此类新闻线索的独有性越来越难,往往是几家媒体同时接到报料,记均到了现场,现场情况多“大同小异”。最能体现记报道水平与能力的,就是背景原因探访。  相似文献   

13.
近日偶尔登陆《××晚报》衡水记者站的网站,被首页的“启事”吓了一跳:居然自称《××晚报》是河北省发行量、广告收入“双龙头”的“主流媒体”(且不去计较这句话水分有多大),并公布了24小时有奖新闻热线,称该记者站采集的新闻,“以社会新闻为主,侧重车祸、火灾、爆炸、跳楼自杀等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4.
宋洪昌 《青年记者》2007,(12):47-48
新闻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也会成为“旧闻”。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的眼里,有些“旧闻”就不仅仅是过时的新闻,而是宝贵的新闻信息资源。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就会被赋予了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这种利用旧闻而展开的新闻策划,可以称作从新闻中找新闻,是对既有新闻的“深加工”,或者说是对新闻的二度开发或者再利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媒体间新闻竞争的加剧,以“新闻热线”、“报料热线”、“读者热线”等为代表的互动性新闻栏目频繁见诸各地报端,大大提高了报纸新闻的时效性和竞争力,实现了报纸与受众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的有效转型,报纸与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在互动传播手段上的比较劣势得到根本扭转。《威海日报》作为一家地市级党报,在探索互动性新闻栏目的创建与经营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各报社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响亮提出了“让平面媒体动起来”的办报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互动性新闻栏目。  相似文献   

16.
端文 《新闻记者》2005,(8):32-32
新闻讲究五个“W”。但时下一些新闻在披露“何事”的同时,对“何人”却常常隐讳其名。  相似文献   

17.
新闻热线一直是媒体倚重的一个信息来源,尤其是媒体对民生新闻关注度加强后,热线资源成了媒体争夺的焦点。但从现在发展趋势看,这种争夺的方式有了新的变化。在浙江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对新闻热线品牌的重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浙江电视媒体在寻求一种新闻语态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社会新闻.是当今各媒体拼抢的主阵地之.也是吸引读者眼球的个主要领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除去媒体常没的新闻热线外,记者该如何挖掘社会新闻?通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只要用心.把身子沉下去.社会新闻就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9.
沈祯江 《新闻知识》2005,(12):81-81
如果说“报纸是明天的历史”,那么就可以说“图书馆是昨天的新闻”,或说“图书馆里藏有昨天的新闻”。二既构成了这样的“时空”关系,就有谁为谁服务、谁为谁利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新闻价值理论,一直把新闻的时效性、地域性、趣味性等作为衡量新闻取舍的坐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的坐标将逐步失去它们的功效,正像传统的长度单位,面对“纳米”时代显得一筹莫展一样。网络信息时代使得新闻时效性上的竞争成为“零差异”。所谓“零差异”其实仍旧是“有差异”。这种“差异”在相同的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