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之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历来入选各类唐诗版本皆注明另一诗题,即《陪侍郎叔华登楼歌》,此题名见于宋人所辑《文苑英华》,诗中内容亦稍有不同。然而教材注释中并未指出这一点,其配套的教参所摭取的简析亦有舛误之处。笔者不惴简陋,也来谈谈对此诗的理解。到底此诗是李白与族叔李云的饯别之作,还是与族叔李华的游宴之作?不少研究专家认同于后者。先看李云其人,新旧唐书皆无其传略,郁贤皓考诸《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下》云:"道王房有道孝王元庆曾孙名云,乃敷城郡公李诞孙,右千牛将军李岑子。李云嗣敷城郡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新的审视角度,分别就高适《燕歌行》的针对性及诗序中的“客”之真实身份,王昌龄《巴陵别李十二》中之“李十二”,刘禹锡《扬州春夜联句》的作年,提出了与传统说法完全相佐的结论。认为:高适的《燕歌行》因“和”贾至的《燕歌行》而成,都山之战为其创作的主体;王昌龄诗题中的“李十二”非为李白而是另一人;刘禹锡的《联句》诗作于贞元九年春日。这些新见,对唐诗研究者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3.
《宣州谢罣楼饯别校书叔云》是李白在宣州谢罣楼上设宴送别官任秘书省校书郎的族叔李云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秋天,是李白多次游历宣城后有感而作。论文逐句剖析诗歌的用意,显现出诗人在理想与现实间充满矛盾因而产生的急剧的感情变化,一路写来,既充满悲怆,也表现出刚毅不屈的性格。  相似文献   

4.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李白在宣州谢胱楼上设宴送别官任秘书省校书郎的族叔李云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栽(753)秋天,是李白多次游历宣城后有感而作。论文逐句割析诗歌的用意,显现出诗人在理想与现实问充满矛盾因而产生的急剧的感情变化,一路写来,既充满悲怆,也表现出刚毅不屈的性格。  相似文献   

5.
李白《草书歌行》诗的真伪问题石云涛宋敏求编《李太白文集》所收《草书歌行》诗是否李白作品,北宋以来屡有异议。虽曾有人欲加肯定,但因论证不足,未能为人接受。1978年4月23日《光明日报》发表《有笔如山墨作溪》一文,提到李白此诗。同年5月28日又发表常林...  相似文献   

6.
历来的研究者都公认七古和七绝最能代表李白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北宋苏轼早就指出李白诗“飘逸绝尘”(《书学太白诗》)的特点。南宋严羽在以他与杜甫诗歌作比较时,又强调了“飘逸”的特点,并举他的歌行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远别离》等作代表。明初高(木秉)重申严羽之说,再次突出了“李翰林之飘逸”是“盛唐之盛”的观点。 李白七言古诗一开始就走着歌行诗的路子。它的直接渊源虽是汉魏六朝乐府诗,却也受了初唐诗人的影响。但李白“瓢逸”诗风的形成,却有更早、更重要的渊源。 一般研究李白的学者,比较注意他尊重《诗经》传统,反对雕饰造作,指出李白诗反映了唐代前期进步诗人对六朝“绮丽”余波泛滥初唐诗坛之不满和对开创盛唐崭新诗风的要  相似文献   

7.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浅说陶新民《南陵别儿童入京》被认为是李白天宝初奉诏入京之作,近年来关于此诗题中“南陵”该在何地亦有新说。然细观此诗,诸说尚有可商之处,本文拟就此略呈浅见。一、此诗应是天宝元年初次入京之作为论说方便起见,先录全诗如下:白酒新熟山中...  相似文献   

8.
曹振国 《现代语文》2004,(11):24-24
《行路难》(以下简称《行》)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以下简称《宣》)是李白七言古诗中的名篇。《行》写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宣》写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李白在宣州与族叔李云饯别之时,两首诗的写作时间虽前后相差九年,但两首诗具有很多相同、相近和相似的地方,堪称比肩的姊妹篇,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赏析。一、两诗具有相同的背景、相近的意旨。天宝元年(742年)李白怀抱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受诏入京,供职于翰林院。两年后因谗毁而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内心十分愤慨,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从天宝三年到…  相似文献   

9.
《蜀道难》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唐人殷蹯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宋人李(?)说此诗“风骚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明人李东阳也说《蜀道难》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兵车行》一样,都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令人“终日诵之不厌”。可是,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自中唐以来,众说纷  相似文献   

10.
李白的歌行     
李白的歌行由“古题乐府”和“非乐府歌行”两部分组成。李白七言“古题乐府”中的个人抒情之作,是李白“古题乐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在内容方面有两个显著的共同特征:一是诗人自己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极其鲜明,占据着诗歌抒情的中心地位;二是抒情与叙事、与客观场景描写的结合。李白的七言“非乐府歌行”体现出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和诗作的酬赠性质等内容特点。从歌行发展的演进过程看,李白一方面在创作“古题乐府”的过程中致力于改造乐府诗而使其歌行化、个人抒情化:另一方面,又大力创作不用乐府古题的、纯为个人抒情性质的“非乐府歌行”。前者是旧事物在一定程度上的新生,后者则是全新的艺术生命,它无疑更富有生机,更能代表歌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敬亭山和谢朓楼是宣城的标志性景观。自谢朓来到宣城题《游敬亭山诗》后,敬亭山开始在文学上崭露头角,唐代诗人李白来到宣城题《独坐敬亭山》后,敬亭山开始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谢朓楼是谢朓所建,李白在多首诗歌中表达对谢朓的崇拜。后代的文人因为仰慕李白和谢朓,经常登上敬亭山和谢朓楼题诗歌唱,他们或是怀念谢朓、李白,或是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在不同的时期赋予敬亭山和谢朓楼不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蜀道难》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唐人殷蹯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宋人李麃说此诗“风骚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明人李东阳也说《蜀道难》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兵车行》一样,都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令人“终日诵之不厌”。可是,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自中唐以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抵有两种见解:一是本诗有具体之所指;一是诗人“自为蜀咏,别无他意”。对于前者,已有论者考证其不合理之所在;对于后者,仍在争论之中,笔者也想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3.
《李太白全集》中有《游谢氏山亭》一诗。此诗是否为李白之作颇为可疑:一、作年之疑。此诗无论是作于乾元元年、上元二年还是宝应元年,都与诗中"再欢天地清"之背景和李白暮年行踪不相吻合。二、"谢氏山亭""西池"之疑。据诗所写,"西池"应是谢公池。谢公池乃谢灵运温州所建,但李白暮年足迹未达温州。三、诗题之疑。诗题为"游谢氏山亭",而诗却写的是游"西池"。四、"稚子"之疑。"遥欣稚子迎"之"稚子"非时年已二十六七的伯禽,故"遥欣稚子迎"者非李白。  相似文献   

14.
我曾经论证:(一)李白隐居读书之“岷山之阳”指青城山;(二)杜甫《不见》有“匡山读书处”之句,匡山即庐山;(三)李白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戴天山乃青城群峰之一“成都戴天山”;(四)所谓《别匡山》诗决非李白作品.前两个问题前人多已论及,而我则进行了详细论证.第三个问题是我率先提出并加以论证的.对第四个问题的探究旨在辨别真伪,防止谬种流传.详见我的《李白与青城山》、《杜诗<不见>辨疑》、《“匡山读书处”与<别匡山>诗析疑》、《李白为什么要隐读于青城山》等文.在此期间,蒋志先生发表了《李白未隐青城辨》,后改作《<李白与青城山>质疑》重新发表,后又写《李白与大匡山》自署’中国李白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后改作《岷山之阳·戴天山·匡山——李白隐居读书处》发表.这几篇“蒋文”都对我的某些学术观点进行了辩驳.我认为,欲论证李、杜作品中某些词句的涵义,特别是涉及他们行踪的某些地名的指向,当以发掘和运用唐代  相似文献   

15.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是李白写的一首景丽情浓,触景抒怀的五言律诗。黄锡珪《李太白年谱》说此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八月;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李白诗选注》说天宝十二年秋作。虽说法不一,但都肯定是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时的作品。天宝元年,“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  相似文献   

16.
清代文学理论家刘熙载在他的专著《艺概》中指出:诗有诗眼。眼乃神光之所聚,具有观照全篇的功用。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诗题中的“独”字该是笼罩全篇的题眼,我们赏析和教学这首诗歌,就可以扣眼进行,从而收到“独”为轴心、辐射全篇的良好效果。以“独”知背景李白的这首五言绝句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此时诗人出游安徽宣州,距他被迫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李白本来是胸怀入世济民、大展抱负的宏愿来到京城长安的,谁知官场倾轧,不被重用,只得过上了飘泊无定的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看透了世态炎凉,加深…  相似文献   

17.
李白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作家 ,尤善于古体诗的创作。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其古诗的代表作。唐玄宗天宝三年 (744年 ) ,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被放出京。第二年 ,他将由东鲁 (现在山东 )南游吴越 ,故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天姥山的诗 ,留给在东鲁的朋友 ,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但这又不仅仅是一首赠别诗。清人陈沅 :“题曰留别 ,寄去国离都之思 ,非徒酬赠握手之作。”(《诗比兴笺》)诗人在这里是托梦游天姥山以寄意 ,表达了对权贵的无比蔑视和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追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也不仅是其古诗…  相似文献   

18.
自“庄生晓梦迷蝴蝶”肇始,以浪漫主义手法来描写梦幻的文学作品,不绝如缕,源远流长。在数不胜数的“梦幻”作品中,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堪称扛鼎之作,被选入多种教材。如何把握其主题,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试图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主题作一剖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又题《别东鲁诸公》。天宝三年(744)李白遭权贵谗毁,被赐金放还,开始再次漫游。他离鲁南游吴越,临行时留此诗向朋友们表白心情。《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思想内涵,问世以来,对其主题的探讨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传统观点把梦境当做李白追求的无限…  相似文献   

19.
王悦 《文教资料》2011,(36):243-247
古体歌行这种诗体,源出于古代乐府诗,建安以后.文人摹拟乐府歌唱,或沿用乐府旧题,或另立新题.统称之为“歌行”。李白继承发展了这一创作传统。他的歌行.有的仍用乐府旧题,有的则据内容另立新题。他的创作.在形式上更为自由奔放;在艺术表现方面,更是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风骚”的比兴体制.从而使诗歌的意境、意向更加完美。本文列举其代表作《蜀道难》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意逆志”探讨其中“愁而非愁”和“乐而非乐”的情绪。  相似文献   

20.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古诗文语句,完成1一4题。(lO分)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潜《饮酒》) 2.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唐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就是其中的 代表。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一句描写愁绪的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