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史重人事 长于征实——中国传统史学中的考据方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有着悠长深厚的史学文化传统,为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所无法企及。而征实的学风,乃此史学文化传统的精髓。已故史学家范文澜曾谓中国古代并存有巫、史两种文化,“史重人事,长于征实;巫事鬼神,富于想象”。此重人事的史学文化的征实传统,长期发蕴播散为中国古代史学中的考据方法。它虽是重人事的史学征实传统的产物,同近代西方在自然科学实证主义影响下产生的史学考据方法不同,但它既带有征实的特点,必然具有多少实证性与科学性的功用。如果说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之前,中国的传统史学研究中还存有若干合理性因素的话,则首先应予提到的是考据方法中所蕴含的某些科学性成分。  相似文献   

2.
章学诚生活在以考据为风的"乾嘉"时代,但是他却没有走上考据之路。虽然他的史学成就在当时没有被重视,但是对后世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史家历史感方面针对其史学成就有如此之高的原因进行探究,以便为大家展示一个更全面的章学诚。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1950年以来台湾史坛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是随着新考据派精英的调落与远徙,使新考据史学急骤衰落的话,那么,与之相伴,另一个引人注意的变化就是社会科学史学思潮的勃兴和发展,到70年代占据了台湾史坛的主流地位。以社会科学理论方法研究历史,这是战后国际史坛的大趋势。台湾地区社会科学史学的发展背景,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文学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内在变革要求,它促使学人走出传统史学和考据史学的规范,寻求时代所需的新史学。第二是外在环境的影响。世变使往日的历史研究落伍,形成史学真空,有待新史家来开垦这片史…  相似文献   

4.
赵翼治史深受考据学风的影响,在治学特色与方法等方面亦与钱大昕、王鸣盛有相同之处.三者相较,钱氏、王氏着意于文字词语的音韵训诂,史料文献的辑校订补,名物掌故的训释疏通,地理典制的梳理考证;而赵翼则怀史学经世的旨趣,善于从宏观角度探求历史时势的变化和盛衰之故,进而阐发史实背后的历史通则.赵翼治史固然独具特色,但与乾嘉考据史学仍为同道,属于乾嘉考据史学的别派.  相似文献   

5.
二战以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史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政治史”和“精英人物史”为主要内容,以考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传统史学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批判,强调在内容上拓宽、在方法上创新的新史学异军突起,迅速成为西方史学发展的主要潮流。本文拟对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转变及其过程进行概述,并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6.
考据史学的出现和兴盛是宋代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对此前辈学者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很少有人从考据学角度入手对之进行分析,因而不够细致入微。文章通过对宋代史学家李心传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考史成果进行分析,试图厘清宋代考据史学发展的脉络,希望对深入研究宋代史学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1949年以来的40年间,台湾史学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史学研究大致可划为两个阶段:1949——1965年可称为史料学派主宰期,1965年以后可称为解释学派兴起期。第一阶段基本上是民国政府时期大陆学派在台湾的移植阶段。迁台学者以历史语言研究所为中心,一方面秉承乾嘉学派的遗风,一方面受德国史学家兰克科学史学的影响,提倡考据校雠之学,主张史学只是史料学,历史研究的对象是史料,应当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推求史事真相,以考据校雠及搜  相似文献   

8.
《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大家赵翼的读史笔记,亦是一部有名的乾嘉历史考据学著作.然则《札记》并非一般性质的考据史,而是将历史考据与史学评论有机结合.《札记》中,有证有论,考证史料,评论史学之优劣得失;考据史实,议论治乱兴衰之经验教训.考证之中不乏立论,议论之基在于考证,证与论的有机结合,使得这部札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特殊的创作背景下,《札记》中评书、知人、论事具体体现了赵翼的“证”与“论”,也由此角度去看该书的地位、影响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备受争议的著名学者毛奇龄,以经学研究闻名于世,同时对史学研究也相当重视。他参与《明史》编修,为后世留下丰富的史著;他重视史料的考据与辨伪,体现了史家"求真"的史学精神;此外,他反对宋儒"史断"、批驳道学,有功于清初"弃虚蹈实"的治史之风开启。因而,毛奇龄在清代史学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晚清道成以降的学术多有对乾嘉学术的反动,但乾嘉考据学风很大程度已内化到士人治学之中。考察这一阶段的学术,当见其变与不变。朱一新在义理与致用的焦急下,治学欲一反乾嘉轨则,另辟蹊径,确有独出之处,可又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考据学风的影响。在经学与史学、汉学与宋学之间、孤怀闳识与精审超绝之间,他的史学也呈现着多重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当中国史学即将告别 2 0世纪的时候 ,人们回首本世纪初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进程 ,总忘不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垣、陈寅格、傅斯年、顾颉刚等几位史学大师为推动中国史学近代化所创树的赫赫功绩。他们承前启后、汇通中西 ,吸取近代科学的营养 ,开辟了史学的新时代 ,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其中的陈垣先生则以论证缜密、建树体例、融会贯通的新史学考据独树一帜 ,在宗教史、历史文献学、元史诸领域进行了精深的研究 ,作出了典范性的贡献。  一、一位爱国学者的不倦追求陈垣 ( 1880— 1971年 )…  相似文献   

12.
作为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马克·布洛赫所倡导的史学观有别于以往的旧史学,他提出的新史学是以大历史观为指导的总体史。虽然《历史学家的技艺》这本书常被认为是我们如何来研究历史的一种导向,但马克·布洛赫在书中根据自己的思考也或多或少地提出了几点研究历史的方法,如观察、考据、理解、整合等。本文就从这几个方面来体会一下马克·布洛赫的史学方法论思想。  相似文献   

13.
洪颐煊是清代嘉、道间的一位重要学者,其治学重文献重考据,在经学、史学以及诸子学等方面成就卓著。本文以其考据学代表性著作《读书丛录》为中心,深入剖析其历史考据,发现其考证内容全面广泛,能够综合运用比较考证法、求源考证法、推理考证法及存疑考证法等考证方法,鲜明地反映出乾嘉考据学家历史考据的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实证史学思潮勃然兴起,生于潮流中的钱穆以擅长考证见称于世,在20世纪实证史学领域占有重要一席。所著《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为其考据成就的代表之作。对先秦学术系统的清理,对于中国学术走出经学时代,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嘉庆元年,清王朝已现颓败之象,但考据学家仍囿于烦琐的训诂考据,纷争门户而不思救挽。为扭转学术风气之偏,章学诚刊刻《文史通义》,并借此构建新的史学体系,一方面倡言史学,为史学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提倡“学术固期于经世”的治学宗旨。  相似文献   

16.
民国史学受清学影响,也受宋学特别是南宋浙东史学的影响,此在"七七事变"之后,表现得最为明显,最为典型的史学家与史书是陈垣先生及其所著《通鉴胡注表微》。陈垣早期学术受清学影响较大,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抗战爆发后,学术方向转变,由清学转向宋学,通史以致用,撰著《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和《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论证其爱国思想;抗战后期,始撰《通鉴胡注表微》,立足抗战爱国,发掘胡三省《通鉴》注中微言大义,陈古证今,论证国家至上与秉持民族大义的道理,由考证以通义理,重节义,为学经世致用,济物利民,重视文献、掌故与考据,以清学考据为工具,以南宋史学为归宿,使陈垣抗战史学得到了一个完美总结。  相似文献   

17.
《廿二史札记》含有大量特色鲜明的史学评论内容。知人论世的原则,经世致用的标准,比较方法的运用是其史学评论的主要特色。《廿二史札记》在史学评论上的成就弥补了考据方面的不足,奠定了赵翼在清代史学上的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8.
“史义”是章学诚论史的核心,是史学三要素——事、文、义中最重要的因素。针对当时为了考据而考据的风气,章学诚本着经世致用的思想,着重对史义加以论述,从不同的层次详细的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9.
"史义"是章学诚论史的核心,是史学三要素--事、文、义中最重要的因素.针对当时为了考据而考据的风气,章学诚本着经世致用的思想,着重对史义加以论述,从不同的层次详细的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20.
近代湖湘史学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湖湘史学在中国史学的发展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魏源高举爱国史学的大旗 ,首开研究当代史、世界史地和鸦片战争后重编元史的新风。其他史家在研治边疆史地、批判封建旧史、理董乡邦文献、革新史体形式等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成就。晚清湖湘考据史学的复振也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批判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