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概念是从劳动者个体出发,说明在劳动者群体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后,劳动者个体与劳动者群体即社会之间的关系,说明劳动者个体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的地位、作用和行为方式。同社会主义公有制概念相比,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2  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见的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是劳动者个人发展到自由人阶段时的生产关系。自由人联合体就是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目标模式,分为自由人理论和联合体理论。自由人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目标模式中…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劳动力市场”概念,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经济理论中一个十分敏感和尖锐的问题。传统理论认为:商品经济只有发展到资本主义时,在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而成为一无所有者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的情况下,劳动力才成为商品。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因而劳动力不是商品。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极其偏颇,因而也并不科学。劳动力商品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范畴,它早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就已经产生,并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延续。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同样也是商品,却并不意味着剥削关系。本文就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商品作一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按劳分配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按劳分配的本质规定,即等量劳动相交换,或如列宁所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按劳分配的这种本质规定是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密切相关的。按劳分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条件,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内的实现。2.按劳分配的实现形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在他们的著述中,曾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作过若干科学的预测和设想。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论述商品货币关系不是永恒的关系时,提出了一个“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95页,人民出版社,1972)的“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应当说,这是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特征的一个重要思想。但是,近些年来有些论者在引用这句话时,却把它说成是马克思主张劳动者个人在一个单位内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和联合,…  相似文献   

5.
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对此问题进行了多番研究,但是,对我国现实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客观存在的多层次性却未予以足够重视。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到分配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有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按劳分配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及预见未来社会主义的新世界的同时加以阐述的。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曾经“设想有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  相似文献   

6.
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对此问题进行了多番研究,但是,对我国现实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客观存在的多层次性却未予以足够重视.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到分配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有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 一按劳分配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及预见未来社会主义的新世界的同时加以阐述的.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曾经“设想有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  相似文献   

7.
<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劳动者一无所有为条件,认为:“剩余劳动和这种剩余劳动的产品的被别人占有,即超出工人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须的时间以外的和对劳动的剥削,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社会形态的共同点。”[1](P248)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中,剥削是指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所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在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是否是商品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劳动力的商品性已被大多数理论工作者所接受,但对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商品性问题颇有争议。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具备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要有人身自由,有权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具备了这一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就具有了可能性。二是劳动者必须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因而不得不把存在于自己身体中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这一条件,使劳动力成为商品变为现实。 这两个条件,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才同时具备的,因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力成了商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两个条件是否同时具备因而劳动力是否是商品?有人认为,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劳动力是商品(这种观点已为大多数人所承认),而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不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因而劳动力不是商品。按这种说法,就意味着同一个劳动者,如果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劳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形态的特殊性,社会的本质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因而,研究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上全面地界定,这样才能避免各种各样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错误倾向。一、历史上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及浅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揭示过消灭剥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他们还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剥削阶级就以劳动妇女作为他们进行最残酷、最野蛮的压迫和剥削的对象。私有制和阶级压迫,是劳动妇女受压迫被奴役的社会阶级根源。因此,在人类历史上,不论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妇女始终是处于最受压迫、最受剥削的悲惨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论述过资本主义的垂死性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里,依据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精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进而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95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详细而周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并由此得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2.
对“重建个人所有制”不同解释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的必然,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个人所有制,它的内涵只能是生活资料,而不可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或集体所有制或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这样的同义反复,也不可能是私有制,因为马克思已经明确指出“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从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分离、更高形式的结合上可以解开所谓的“辩证法之迷”。即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致性。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也是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平等权利保证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3.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名词解释 过渡时期: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时起,到无产阶级用不同的方式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个体劳动者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止,这段时期叫做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需要这个过渡时期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赎买: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实行赎买政策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对资本家的政治思想改造。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辩证否定的产物。从资本主义企业形态演讲过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以及我国现实情况三个层面上分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应该是以初级形式为主,民办民营为主、劳动联合为主,同时允许其它一些形式的存在与发展,这种“三为主”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公有制的基本构想,又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还符合我国现实的基本国情,因而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具体实现形式。我国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应该而且必须朝着这一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经济领域中是否存在“剩余价值”的问题,长期以来是个禁区。我国所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是把剩余价值与剥削联系在一起的,谈剩余价值必言剥削,似乎剥削关系是由剩余价值带来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由此就形成了这样的固定观念,剩余价值是私有制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绝对不存在剩余价值的。我觉得这种认识不够全面,没有很好地把握和领会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领域中仍然存在剩余价值的范畴。为此,冒昧地谈点粗浅的体会,以抛砖引玉,就教于经济理论界。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工人阶级健康问题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革命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切入点.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肆意侵蚀和吞噬工人生命和健康,迫使工人生命和健康状况长期处于极度恶化状态.在资本家工厂里,工人普遍患上一种或几种疾病,工人患病人数、患病率和患病死亡率不断上升.想尽一切办法和使用一切手段实现资本增值是资本家的唯一使命.无限占有工人剩余劳动,迫使工人从事过度劳动和有害劳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工人生命和健康不断被侵蚀和吞噬的过程,牺牲工人生命和健康换来资本增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奥秘.只有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工人阶级才能从根本上获得健康人权,人类社会才能真正形成人人健康的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工人阶级健康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鲜明标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道义制高点,明确指示了健康中国建设和行动的推进方向,科学预示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之道,正确提示了非公企业健康权问题的分析立场.  相似文献   

17.
在《资本论》这部伟大巨著中,马克思有这样一段话: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在这一科学结论中所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在对这种在公有制基础上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哪一阶段的所有制形式的看法上,则几乎一致认为它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都存在的所有制形式。笔者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马克思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本是在公有制基础上重新建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资本—劳动”二元对立关系之生成前提、本质结构、发展趋势的深刻揭示与批判,为科学透视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新样态提供了分析框架。表面上,数字经济的新特质使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缓和”迹象,如部分数字生产资料“复归”劳动者与雇佣劳动关系的“松动”、数字技术赋能下劳动过程监管的弹性化与“无资本家在场”、数字劳动者个性自由有所彰显等。实际上,这些新变化并未根本撼动资本宰制劳动的权力格局,因为核心数字生产资料依然与劳动者相分离且被资本家独占,所谓“无资本家在场”的背后是资本与数字技术“合谋”的全景式“后台”监控,而在“被设定”的劳动自由幻象掩盖下则是数字资本剥削的隐秘加重。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职工的双重主人地位李光远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变成了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生产过程中被支配被使用的对象即客体变为生产的主体,雇佣奴隶变成公有制财产和生产的主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职工...  相似文献   

20.
道德规范是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顺序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就生产资料所有制来看,撇开原始社会不论,其中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同为私有制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同为公有制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虽然同为公有制,但二者的公有制存在区别。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存在特殊利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公,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小公”或“大私”。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明显的二重性,一为“公”,一为“私”,这里的“私”是指利益的特殊性。由于公有制己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具有同一性,而利益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