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生之谓易"--试论《易传》"天人合一"论生态整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西方生态哲学的兴起及其向古老的东方文明寻求支持精神的建构取向,引发了海内外学界重估传统的思潮,传统的“天人合一”由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杜维明先生曾提到,新儒家学者钱穆、唐君毅、冯友兰都认为“儒家传统为全人类作出的最有意义的贡献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他看来,这标志着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①蒙培元先生进而指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究天人之际’的问题,而中国哲学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论’”。②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③。这些思考对挖掘中国传统思想的生态哲学资源、发扬其…  相似文献   

2.
汉代道家的宇宙论陈广忠道家的宇宙论,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自然天道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比较深入地探索了天地的起源、天地的构成和天人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独树一帜的,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于天地的起源和演化,汉代比较集中地对其进行论述的,是淮南王...  相似文献   

3.
学术信息     
“清”美文化原论 韩经太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2 0 0 3年第 2期 ,第 1 62 - 1 74页在中国古典诗学中具有相当阐释潜能和再塑空间的理论范畴“清” ,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范畴。从郭店楚简《老子》“太一生水”章来看 ,中国古代也存在“水原”说的思想。古人在以“太一”为宇宙本原而展开的哲学思考中 ,将某种关于“水”的生活知识积淀提升到了宇宙生成论的哲学高度 ,并集中在由“镜”与“清”这两个概念所表征的水清可鉴的经验基础上。因此 ,“清”美文化典型的原生形态就是“水镜”识鉴意识。“水镜”“玄鉴”的“清”美文…  相似文献   

4.
张云龙 《职业圈》2014,(4):30-31
“道”始于《老子》,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道”就开始分成“天道”和“人道”,“天道”是指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和规律;“人道”就是指人、人的价值、伦理道德、人的认识等。  相似文献   

5.
印度吠檀多哲学与中国佛道思想的交流黄心川印度教大概与佛教同时传入我国,先后在新疆地区和大陆本土建立寺庙,进行宗教活动,印度教的正统派哲学——“六派哲学”也随之传入我国,特别是作为印度教理论基础的吠檀多哲学在我国有一定影响。我国古代翻译过不少印度婆罗门...  相似文献   

6.
李钧 《文化学刊》2009,(6):107-112
“生态文化”是近年来广为使用的一个新关键词,但是大型工具书都未收入,遑论明确定义。本文梳理了从“生态”到“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学”的语源生成、内涵延展,及其文化学意义。生态文化学作为一种主体间性哲学,一种关系思维,一种关于天人关系的物理、事理与情理的科学,一种多元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必将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应具备的国际形象,不是强权国家,同时也绝不是“病夫弱国”,但在国际舞台上,要么“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要么“欺负你没商量”。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与其大国地位极不相称,这不仅与中国国力和内政有关,而且与国家形象(政府形象)的管理哲学有关。光“说”不“练”,或“练”与“说”  相似文献   

8.
天人关系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章太炎运用古今中外学术而成的哲学体系,对传统的天道观、人道观和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勇猛的批判和认真的改造.他对天人关系的近代阐释富有时代特色、极具历史价值,对于推动人的思想解放,对于人的近代化,振聋发聩,意义重大;对于今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是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但这两个范畴不是同时产生的。从“意象”到“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发展史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对这条线索进行深入的考察,能使我们获得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新的启示。 (一) 意象说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意象”最初主要是作为哲学认识论的范畴,只含有淡薄的美学意味。《周易》中关于意与象的言论,可以说是意象理论之滥觞。《周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属《周易》中《传》的部分,《易传》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兼蓄了儒道两家的许多思想。上引《系辞》中的那段话同庄子学派所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的精神是一致的,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意”与“象”的问题,认为“意”是“言”所不能完全表达清楚的,而这“言”所不尽之“意”却可以通过“象”完全地明白地表达出来。其实,言所未尽之意,象也未必能尽之,《周易》的看法应该说有很大偏颇。但  相似文献   

10.
万江心 《职业圈》2010,(1):34-37
“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孔子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佛家所说的“道”,是“中道”.是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道:一首一走.  相似文献   

11.
向心性空间图式在西方的空间哲学中体现为舒尔茨的“场所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表现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天人同构”的环境观。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中的体现反映于传统舆图。以天津市和西安市为例,分别统计其在古代和现代所具有地标的类型属性和空间结构,挖掘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在中国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中表现的异同。结论显示:地标的配置向可参与性、视觉刺激性和多元复合性演变,并且地标的拓扑向心性、层级性和复合性之间存在着关联。结论以期揭示中国传统空间观念和城市建设规律,为当代历史街区保护提供参考,并探索中国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在现代城市中的转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宽阔的视野,为人类生态文化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本文仅从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几个角度出发,比照现代生态主义思想,分析中国古代相关生态哲学的几个思想特点、积极性与不足。  相似文献   

13.
文化生态是文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包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主要考察在人、社会、自然之间互相关系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有的学者把文化生态称作“文化土壤”。小说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诸因素对整个文化,或者对小说的生态的决定不是直接的,不像对人本身那样随时身感神受,中间有若干中介因素。这些中介因素主要是“人”,即人在自然、社会制约下所创造的固有的历史文化和当时的思想意识、哲学精神、审美兴趣、道德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中国古代在六朝时兴起的“说话”艺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元平话小说,地域范围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但不能说黄河及其自然生态是“说话”、“平话”生成的直接决定因素,而是在黄河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之上所形成的大陆民族文化、农业社会文化和宗法制度文化等。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拟定以下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的生态。  相似文献   

14.
老儒家思想是春秋大相径期思庭。他提家、哲出以“道”家,他为核心的为道家哲学体派的创系,并用人,其“道”来说创立的明宇宙万想体系物的本质、变化和本原,使中国哲学突破了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范围,为中国哲学的形上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人学思想亦突破了殷周以来的天鬼人神之辨,提出了诸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同上)、“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六十章)等一系列崭新的人学观点和命题。这些崭新的观点和命题,都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国其实更应该说是一种哲学,它拥有一种伟大的智慧。这种智慧是通过具有各种特色的著作表现出来的,而很少是通过教条理论阐述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与五四思潮——略论冯友兰文化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兼哲学史家,也是“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历史人物。本世纪30年代初,他因出版了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而名闻于世。40年代又连续出版了《新理学》、《新原人》等“接着宋明理学讲的”六部哲学著作,更使他名重当时。应该说,冯友兰与他同时代的许多著名历史人物一样,正因为受到了“五四”思潮的影响,才有后来的许多学术成就。因此,他的思想发展、学术成就与“五四”思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冯友兰与“五四”思潮的关系并不太注意,特别是作为一位哲学史家,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  相似文献   

17.
车蕊 《文化学刊》2024,(3):120-123
本文基于家哲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发对当代家哲学的思考。基于“亲亲”“仁民”“爱物”家庭伦理观的中国传统哲学在全球儒家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当代中国学者提出以在世代之中存在的“生生”生存论来建构家哲学。然而,家哲学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历史与现实碰撞融合的产物。本文试图从儒家生生不息、流动的生命哲学及生存论阐释家哲学,从先秦、宋明直至近代家哲学的历史演进,进一步探讨当代学者对家哲学的反思和建构。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与中国哲学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5年,冯友兰入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系学习,直到1990年辞世,他在中国哲学舞台上整整活动了四分之三个世纪。冯友兰的哲学道路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一个缩影。 冯先生的思想具有“多变”的特点,褒者誉之为“与时偕行,为道屡迁”,贬者讥之为没有学术持守,未脱功利境界。冯先生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则是:“若惊道术多迁变,请向兴亡事里寻。”只要对中国现代政治变迁和知识分子的处境有一定的了解,就不会对这位已故老人的艰难历程作过分的道德谴责,而能予以较多宽容的理解,并对他“阐旧邦以辅新命”,为中国哲学现代化所作的努力给予客观的正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一提到“梵”,人们自然会想到佛教和印度。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经又是用印度古梵文写成的,因此,人们往往把与佛有关的和与印度有关的一些东西,与“梵”字结合在一块。比如:佛教的音乐被称为梵乐但“梵”并不只是佛教的代名词,它只不过与佛教有关罢了。实际上,“梵”是一个哲学概念,是印度教的核心。按照古代印度思想家的观点;“梵(Brahman)是事物的灵魂,是无限的、是超越概念和想象  相似文献   

20.
“对话”与“重建”是时下学界颇为流行的两个话题,然而,相当的研究成果却只在“设想”、“思路”的层面上论及二者。童庆炳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以下简称《意义》)一书则打破了这种“格局”———它在“实践”的层面上真正做到了“对话”与“重建”。一该书分三篇,按“总———分———总”的思路结构成篇:上篇重点论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性质,并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基本范畴与民族文化个性之间的关系。在该篇中,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与特质纳入视野,并以此为视角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儒、道、释三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