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下,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许多有个性、有思想的老师,纷纷通过自己的课堂,表达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这样的景象令人欣喜.但我们发现,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课堂:有的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课、情感课;有的十分在意文本中的文学因素,将语文课上成了文学赏析课、文学指导课;更有的过分展示教师自身的个性,热衷于上"另类语文课",仿佛越"新"越好,越"奇"越妙.  相似文献   

2.
最近,谈及中学语文教改的文章不断见诸报端。针对中学语文教学,许多教师反映了不少问题,态度是诚恳的,反映的问题也是客观的。面对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的教师急功近利,有的教师标新立异,出现了一系列偏离语文教育功能目的的现象,走入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误区。有的片面强调语文的识字性,把语文课上成识字课;有的单独重视语文的文学性,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思想性,把语文课上成德育课,有的教师偏面强调语文的社会性,把语文课上成社会课,等等。然而,笔者认为,语文课既不是单纯的识字课、文学课,也非  相似文献   

3.
李晓红 《成才之路》2010,(31):80-81
在目前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教师们依据个人对语文的理解和偏爱,有的将语文课上成语文知识课,有的上成文学课。有的上成写作课,有的上成思想教育课,更多的上成中考、高考语文应试课,这些做法都不利于语文教育的发展。我个人认为,语文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种种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侧重讲解段落结构,层次划分,要求学生背诵段落大意,将语文课上成了文章学课;有的教师侧重讲解写作技巧、艺术特点,要求学生死记写作方法,把语文课上成了写作学课;有的教师侧重介绍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硬背有关人物形象的“结论”,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欣赏课……总之,“语文不姓语”的倾向在部分学校相当严重地存在着。 我们认为,小学语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我到几所高中学校听了几堂语文课,有的课上得很成功,有的课就很值得商榷。这让我再一次思考语文课应当怎么上的问题。语文课堂不管呈现怎样的教学形态,但有一点必须保证,这就是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对于语文味,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但程少堂先生的观点最为大家认同,它是指"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有语文味的课堂,才是符合语文学科特性的课堂;有语文味的课堂,才可能是高效而有活力的课堂。但现实的情况很不乐观,不少教师的课上得低效、混乱而困惑。有鉴于此,下文所陈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文学课的教学,有一个根本宗旨是不能偏离的,即把文学课上得具有文学味。长期以来,中学课堂上的文学课没有将“文”和“道”的关系处理好,要么上成了“语文版”的政治课,成为“时代的传声筒”;要么上成了生活课,成为“自然主义”的代言人,长此以往,让中学生鉴赏能力偏低,审美趣味偏淡,文学在学生心中卷不起波澜。20世纪60年代,语文界曾有过一次要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大讨论。其中有一位叫洛寒的作者发表了一篇名为《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文章,文章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内涵,在当时影响很大。几十年过去了,教育观念也在不断…  相似文献   

7.
时下的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或是将语文课上成了品德与社会实践课,或是将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甚至还有教师将语文课上成了自然常识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不少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没有搞明白。什么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语文学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对语文  相似文献   

8.
早在50年代末,就有人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即反对出现两种偏向:在语文课上强加一些空洞的说教和让过多的文学分析取代学生的学习。到了90年代末,又掀起了建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社会震荡最大的一次关于语文学科性质问题的大讨沦。教育工作者面对这场大讨论,不能不深深感到了一种困惑:“语文.你到底姓什么?”  相似文献   

9.
有的语文课偏狭为文学作品欣赏和研讨,窄化为文学课;有的语文课泛化为大文化课,或是成为班队活动,综合实践课,以活动和生活中的体验化简了语文学习;有的语文课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有的语文课设置大量的课外内容,课堂成了成果展示厅和资料交流会,弱化了语文本身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之路似乎越来越难走.究竟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历来众说纷芸.让人莫衷一是。有的课看起来很漂亮,却成了老师的独角戏;有的课看起来热闹,但华而不实,学生收效甚微。如何让大多数学生.在你的课堂里.陶冶情操、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如何使你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效.这成了每个语文教师必须时时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孔子说:文载道,诗言志。意即文章是用来承载思想的,诗歌是用来抒发感情的。赫尔巴特说:“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雅斯贝尔斯也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语文教学中应突出其育人性,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现今的语文课,有的教师上成了知识课、技术课,语文课的味道不浓厚,缺少文学色彩。究其原因,不外乎突出了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其教育性、人文性的另一面。本文重提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这一老话,以期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2.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老师过多地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感悟,淡化甚至忽视了语文感悟,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有的老师重“闹”轻“静”,为了追求课堂的精彩,显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采”,把课堂当作表演的舞台,结果,“闹”过之后学生却无所收获。  相似文献   

13.
常宇 《教学随笔》2013,(10):19-20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出现课堂上热闹非凡却收效甚微、语文课被上成其他课、语文教学越来越功利化且越发不受重视等现象。语文教学中语文因素的逐渐迷失、语文味变得越来越淡,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有对新教改的误读、对考试制度的迷失等因素。因此,加强教师集体备课来确定语文因素、给学生更多的原始阅读时间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能够较好的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相似文献   

14.
在今年的优质课验收过程中,我发现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走进了误区,非语文的语文课大肆上演。比如把语文课上成活动课、思品课、拓展课等。这些课目标缺失,方向不明,效率低下。面对如此现状,我做了深刻思考,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我认为首要的是弹奏好有效教学设计三部曲。  相似文献   

15.
2007年5月,作为福建省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的学员,我执教了一节题为《陈情表》与人际沟通的智慧的研究课。在课后的研讨交流活动中,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老师和同期的学员普遍认为这节课教学理念新,借助传统文本讲现代生活,切入点比较巧,能给人以启发;但也存在语言分析不够到位,对学生的课堂发言评议不够等不足。研讨中对语文课的语文味问题争议比较大,肯定者认为从大语文的角度来看,语文课可以这样上;相反观点认为语文味不够,课后练习的设置离教学文本较远,有将语文课上成公共关系课之嫌。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科普类文章的教学.许多教师会走进这样两大误区:第一.在课堂中大讲特讲科学发展的知识.不走进课文.不进行语言训练.将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这样的课堂就遮挡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是“读文”.而不是“科普”。第二.有的老师认为科普类文章的教学.就得讲说明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语文课程的实质有了明确的认识,那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中工具性是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教学语文的表达形式,尤其是听说读写的能力,才能弄清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不至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文学欣赏课或是思想政治课。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文学分析法”曾一度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主流。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仍把“阅读教学”视同于“阅读”,把语文课上成了内容分析课和情感体验课。强化“人文”,弱化“语文”的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要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语文课只能姓语名文,切不可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绘画课、政治课、活动课。语文课堂既要"热闹",更要"热烈"。课堂讲究"乐学",但不排除"苦学"。"自主"也不是"自流"。语文课改的课堂形似不是目的,神似才是根本,要努力变"课堂"为"学堂"。  相似文献   

20.
讲读课文要注重言语分析卫春英我省特级教师方熔老师在《言语分析法─—语文教学的“基本法”》一文中指出,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在讲读课文中,有的停留在“内容分析”的层次上,有的则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或者文学课,从而模糊了中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根本压务。中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