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深化"走转改"活动研讨会的讲话中说:当代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应当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只有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只有在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只有在现场心里才会有感动。  相似文献   

2.
持续深入推进"走转改"活动,必须用心走基层,用情转作风,用功改文风,确保走得深入、转得到位、改得出彩,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实践昭示我们:当代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会有感动。  相似文献   

3.
宋守山 《青年记者》2012,(36):26-27
关于新闻文风"走转改"活动启示我们:做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应当是"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地市级的党报新闻工作者.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永远奔走在路上、扎根在基层、活跃在现场。我们只有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我们只有在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我们只有在现场,心里才会有感动,才能写出让读者爱读爱看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5.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给地市报带来一股清新务实之风,也产生了一批来自基层、反映鲜活的社会生活、关注民生的新闻精品。“走、转、改”的过程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深化“走、转、改”首先要在认识上有新提高。正如刘云山所说,只有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正是...  相似文献   

6.
《中国广播》2012,(6):92-F0004
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 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 在现场心理才有感动, 新闻正如一株根植于广裹大地的大叔,唯有亲近泥土,方能葆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走进些,走得更近些。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要来自生活,来自人民,才有生命力,新闻工作者只有在基层、在路上、在现场,报纸的"面孔"才能清新、生动、感人。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把贯彻群众路线作为办台的基准线;把作风转变,通达社情民意作为办台的工程线;把内容创新,打造现代传媒媒质作为办台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一项永远走在路上的职业,新闻的生命力来源于基层,呆坐在办公室里打打电话问问情况,写出来的稿件肯定干巴巴的味同嚼蜡;新闻的鲜活来源于基层,只有当你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他们才会把心底的话倒给你,稿件才能像刚从地里摘回的蔬菜水灵灵。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  相似文献   

9.
"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走近群众,就是走近基层。"这是《人民日报》2011年9月6日在头版发出的声音。基层不完全是个地理概念,哪里有民生、民情,哪里就是基层,走入群众的生活圈子,真切地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们的诉求,才会抓到生动鲜活、富有价值、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活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天津和天津电台的实际,特别是天津电台坚持开展七年的"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我们体会,新闻媒体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开展"走转改"活动,有的放矢,深化认识,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用"在路上,在现场,在基层"获取的鲜活事实、生动逻辑、平实语言,提高舆论  相似文献   

11.
俞佳友 《新闻战线》2023,(11):44-46
<正>习近平总书记说:“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在基层,心中才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有感动;在路上,心中才有时代。我的新闻之路是从部队开始的。1992年参军入伍当上海军北海舰队水兵记者,退伍后分别在县报、  相似文献   

12.
正现场短新闻作为新闻大家族中的一种新兴文体,于1990年前后在新闻界普遍兴起,因其可见、可闻、可触、可感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应用空间。自新闻界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山东日照日报社在报纸重要位置推出"践行三贴近,记者乡村行"、"新春走基层"、"走基层百村行"、"我在现场"等现场短新闻栏目,刊发了大量来自基层、生动鲜活的新闻,使现场短新闻成为"走转改"活动的主要报道形式之一,取得良好效果。现场短新闻的特征由中国记协主办的首届现场短新闻评委会在《现场短新闻评奖办法》中明确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化、网络化大潮的冲击下,传统出版业在数字化之路上喘息着蹒跚前行。自己的孩子怎么就被别人用来发了财,而自己却只能靠边站,甚至只能勉强分得一杯羹?心里不情愿,"有想法,没办法"成为一种无奈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不善于和别人交往的人,尽管在基层带兵期间利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多的稿件,却很少和编辑、记者以及新闻干事打交道。可在写作路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却让我心里特别感动。2006年7月,我从军校毕业后申请来到了新疆,在伊犁军分区松拜边防连任排长。  相似文献   

15.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出精品首先要有新鲜的"原料",光靠看材料、泡会议、听汇报,写出的报道难有感染力。鲜活的东西在基层、在一线、在现场。  相似文献   

16.
正值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际,从中央到地方,一大批记者行走于基层的路上。记者们深入偏远山区,深入艰苦一线、深入平日里不常去的地方,既采写了大量满怀深情的鲜活新闻,又在走基层过程中加强了职业和自身修养,可谓收获多多。  相似文献   

17.
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现场新闻作为基层采风、岗位练兵的一种手段被许多媒体采用。《亳州晚报》是安徽省亳州市委机关报,2014年12月,该报与亳州市委宣传部联合推出了"我在项目建设现场"新闻竞赛,选取有代表性的园区建设项目,将记者分成若干组"空降"到建设现场,在规定时间内采访并集中写稿,评出一、二、三等奖,然后在报纸上开设"我在项目建设现场"栏目分期发出,受到了普遍  相似文献   

18.
自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全国各新闻单位积极贯彻落实,扎实稳步推进,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这不仅是新闻工作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三贴近"的重要体现,也是改进作风文风、提高能力素养的重要工作,更好地发挥了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只有深入基层,新闻才有生命力"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记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只有真正脚踩在基层这片土地上,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底气,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灵气,心里也才能踏实。中外新闻实践证明,那些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流传后世的作品,都是记者深入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甚  相似文献   

19.
史燕 《传媒观察》2012,(8):40-41
"我就在现场!"这是每一个跑社会新闻记者的基本职业要求与工作常态,也是我们常州日报社会新闻部的行动纲领。而且,天气越恶劣、场景越恶劣、气味越恶劣……我们就已在路上,我们正赶向现场。  相似文献   

20.
肖岚岚 《东南传播》2012,(6):167-168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媒体竞争日渐白热化。处在最底层的基层新闻单位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这是每个基层记者都要思索的问题。笔者结合基层新闻工作经历,从办好县级台新闻栏目入手,思考"善于以小见大"、"善于抢抓现场"、"善于反映民声"三个方面问题,浅谈如何做好基层新闻工作的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