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克 《中国地市报人》2013,(Z1):106-107
在采编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一件事情、同一篇新闻稿件,记者或编辑不同,报道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在解释这个问题时,我们常常会说:因为每个记者、每个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不一样。如果从理论上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那就是各个记者、各个编辑的主体意识有强弱之分,导致了采编效  相似文献   

2.
我们很多记者和编辑在新闻采编实践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难题,面对一大堆新闻事实,不知道写或编什么好,大多数时候往往是按习惯思维或以往的经验处理,以至会议新闻成堆,“四季歌”年年唱,但当别的媒体记者就同一事实发掘出其潜在的价值并报道出来时,我们往往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我们过多的关注新闻事实本身而缺少一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较大的城市,新闻源较多,常常会出现一则新闻多家记者扎堆的现象。但在一些中小城市,尤其足欠发达的中小城市,晚报的记者却常常感觉没稿子可写,编辑亦常常无米下锅。其实这种现象一方面与采编者本身的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缺少新闻策划所致。  相似文献   

4.
当下的新闻传播业界有一种怪现象:一些长期脱离新闻一线采访实践的编辑在指导记者采访与写作时,对记者的稿件也大刀阔斧地删改,常常使一些新闻的价值与鲜活性大打折扣。这种大编辑、小记者的做法很不可取。要想提高新闻媒体整体的报道水平,当务之急是采取行之有效的系统化措施,使采编人员迅速提高自身水平,弥补自身缺陷,力争达到编辑记者化、记者编辑化。  相似文献   

5.
西方新闻界有句名言:"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首先应当是一位合格的资料员."可见,积累和使用好新闻资料对编辑记者的采编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新闻实践证明:积累并使用好新闻资料,是写出好的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编辑记者采编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有关方针政策的新闻资料,可以使编辑记者及时掌握中央精神,提高报道的政策思想水平;有关知识性新闻资料,可以丰富采编人员的知识和群众用语,改进新闻写作;一些优秀新闻作品方面的资料,便于编辑记者研究新闻业务,提高新闻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6.
采编人员有条件做理论研究。采编过程中,每天都会遇到新的情况和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已独特的体验,过一段时间,整理一下,让零碎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顺便采撷采编之余的成果,不失为一件美事;而有意识地去研究采编过程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对今后的工作也大有裨益。 采访、写作、编辑,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体验很多。 作机动记者的,没有固定的线,在寻找新闻线索方面可能就有一套自己的“经”:怎样在各条线的交叉点或边缘地带寻找新  相似文献   

7.
正对一名长期在党报从事新闻采编的媒体人来说,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等出版流程虽早已烂熟于心,但可能没有一位媒体记者、编辑敢保证从不出现新闻失实报道。新闻报道无小事,采编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极有可能产生新闻失实;如果产生较大的新闻失实,则完全有可能将我们通过漫长时间建构的传媒公信力一下子给摧毁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编辑形式、采集方式等发生了变化,纸媒记者在采编工作中面临着内容编辑方式、传播技术、新闻传播模式方面的挑战,很多记者在采编工作中积极调整工作思维,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但是采编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记者思想落后、新闻内容质量低、不注重融媒体建设等,这些都影响了纸媒发展。因此新媒体时代下纸媒记者应转变工作思维,做好角色的调整,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新闻时效、打造高质量新闻、提升新闻编辑水平等,为走好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之路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按照通常的分工,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外采和编辑,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就是根据对所负责  相似文献   

10.
浅谈记者的新闻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媒体记者,特别是新闻专题的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同的记者采写同一题材新闻事件,写出的作品却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不外乎记者的敏感程度不同:一名优秀的记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采访现场发生的事情自觉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写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1.
简论记者编辑的和谐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记者、编辑构成了新闻采编实践的主体。两者的默契配合使得新闻宣传报道相得益彰.锦上添花。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身处一家,手足情深的记者、编辑却总是摩擦不断,爱恨交加。本人从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多年,深刻认识到记者、编辑之间的矛盾,对报道质量的提高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关系到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进步和电视媒体的形象。在此,笔者想通过研究和探讨编辑与记者的工作关系,进而实现两者的理解与支持,以共同提高电视新闻的播出质量.增强电视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2.
马莉 《视听界》2010,(6):113-114
网络视频新闻的采编部门需要更新理念和方法,在业务的组织架构上做出调整,并让各个采编岗位进行高效的分工与合作。网络视频新闻采编部门至少应包括记者、编辑、主持人、技术人员、交互平台管理员等岗位,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方法较传统意义上的也略有差别。  相似文献   

13.
充满挑战和机遇的21世纪,对于党报的记者来说,责任更重,要求更高。面对新的形势,许多刚到新闻媒体工作的采编人员往往感到无新闻可写,甚至有些在新闻部门干了好多年的编辑、记者也常常用固有的眼光来审视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抱怨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和角度。其实,社会生活中不是没有新闻,而是缺少发现,缺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新闻敏感性和悟性。我们依据在党报工作了十几年的采编经历,深切地感受到,要发现、挖掘有价值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三只眼”,细心观察问题,善于抓准问题,准确把握问题,有价值的新闻自然就会被发现,写出的报道就会出“彩”。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采编实践中,我们常常思考并喟叹这样一个问题:呆板僵化的编辑思路使得版面毫无生气与活力,甚至面目可憎;而具备创造性和超前意识的优秀编辑则把版面"经营"得魅力四射、灵气十足,既好看又耐看.  相似文献   

15.
我军军事新闻写作,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凝重、大气、朴实、壮美的风。然而,我们在采编实践中也常常听到读的另一种声音:有的军事新闻过于“程式化”,有的大话、套话过多。还有读把当前一些军事新闻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语言风格戏称为“八一体”……这些评价有待商榷,但是在笔的编辑实践中,的确发现不少稿件语言枯燥,套话连篇,行呆板,言之无物,冗长沉闷。面对这样的稿子,编辑也会失去应有的乐趣和激情。  相似文献   

16.
网络世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网络也正在改变传统媒体的采编方式。 让我们列举一些国内外的实例来看看传统媒体的采编方式是怎样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革命。 记者已离不开数字化生存的三件宝:电脑、电话和调制解调器 李希光撰写了一篇题为《互联时代逼迫重塑自己》的文章(见1999年第2期《中国记者》),里面谈到了在《华盛顿邮报》当访问记者时普通一天的工作情况,指出:“在今天的记者生活中,我已经离不开数字化生存的三件宝:电脑、电话和调制解调器。”当然,目前国内媒体的采编方式,与国外媒体相比,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传媒行业的记者与编辑两个职位间的关系做一个简单的论述,从记者该怎样配合编辑的工作出发探讨发现其中的默契,借此更好地提高记者和编辑在稿件采编方面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彭柯 《新闻记者》2007,(1):30-30
画面和声音是电视的独特语言,然而,我们在新闻采编过程中经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很多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常常不能及时赶到事发地,而现场画面的缺失,使电视表达方式显得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19.
最近和几位报界技术同行闲谈,在谈到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时,各位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几乎惊人的相似。如在采编应用培训初期,技术人员常常听到有些编辑、记者说:“我们是高级脑力劳动者,录录文字、拼版组版是工人干的事儿,我们怎么能干这些事呢 ?”使在场的技术人员哭笑不得。这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工的发展,二是怎么样认识关于现代新闻工作者素质内涵,根本的问题是如何改变观念。   说到社会分工,报业在编辑部未应用采编新技术前,稿件处理完全依赖手工作业,稿件的各个流程分工明确。不错,那时稿件编…  相似文献   

20.
俗语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充足的准备,有的放矢,做到心中有数。使用蒙太奇的目的是要表达一个具体的思想,说明一个问题和现象。为此要求记者、编辑在新闻采编中正确运用蒙太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