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位记者讲述了一个观点:某种意义上,正常的不是新闻,不正常的是新闻。——这是不少新闻理论体系中所开列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之一。中国的新闻教材一般也没有排除这一标准。(一)可以说,我们的记者还具备起码的职业修养和训练,大家在“常规”的理解上有着明确的共识,绝对不至于把“反常”简单地理解为“人咬狗”(虽然人咬狗也是新闻),这里所说的“常规”是:社会共同的规范。意识形态的社会规范有:共同的是非  相似文献   

2.
最近,有个重要的全国性会议在某省召开,省王的新闻单位无人光临。我以为是“新闻鼻”未闻到这个信息使然的,一打听,原来有些记者是知道的,只是因为没有“请”。有人告诉我:有些记者应付“请”尚且不暇,请还未必请得到呢,何况不请。我不反对请记者,也不反对记者应请。因为,请也是传递信息,加上人家热情,必然会为工作提供方便条件,许多记者都在“请方”抓到过活蹦活跳的好新闻。但是,记者也只能把请当作“信息传递”。人家请来了,提供了好线索,自己无动于衷,这表明对捕捉新闻缺少热情,不象记者;自己得到了好线索,却要等人家来请,这更不象记者。  相似文献   

3.
巴金与沈从文是挚友。1974年,沈从文、张兆和夫妇在上海看望过巴金,巴金当时尚未结束“审查”。  相似文献   

4.
吴泰昌 《出版参考》2011,(12):38-39
巴金与沈从文是挚友。1974年,沈从文、张兆和夫妇在上海看望过巴金,巴金当时尚未结束“审查”。  相似文献   

5.
最近,有个重要的全国性会议在某省召开,省里的新闻单位无人光临。我以为是“新闻鼻”未闻到这个信息使然的,一打听,原来有些记者是知道的,只是因为没有“请”。有人告诉我:有些记者应付“请”尚且不暇,请还未必请得到呢,何况不请。我不反对请记者,也不反对记者应请。因  相似文献   

6.
刊林漫步     
刘宾雁谈记者要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一、记者、通讯员最关键的是要有新闻洞察力表现一个记者、通讯员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写作水平的高低,作文技巧的好坏,而是看他洞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如何。通常的说法就是“新闻鼻”敏感不敏感。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洞察力对记者、通讯员来说,便是最关键的,如果没有敏锐的新闻鼻,抓不住问题,纵有腾挪闪跌的文法,也很难写出好作品。记者,通讯员具备特有的对新闻问题的洞察能力,概括地说就是五点:能看到一点别人还没有看到的东西;能想到一点别人还没有想到的事;能说出一点别人还没有说过的话;能写出一点别人还未写过的问题;能提出一点有自己独到之处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认真     
新闻学中有所谓五要素,也称五个W,这是弄新闻的人们的常识,也是新闻的起码要求。《解放日报》1945年12月13日社论《从五个W说起》就曾指出:“五个W是把事实弄清楚的最起码条件”。据内行说,在国外,五要素缺一,是不被视为新闻的;倘若不小心登到报纸上,轻者被打假,重者吃官司,再牛的编辑记者也不敢小看这五个小小的  相似文献   

8.
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闻传播媒介手段也在日新月异地迅猛前进。作为记者,深入第一线采访,原是无可非议的普通常识。可是,有些人却怀疑地问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世界,各种影像、音响宣传材料及电传、传真文字稿呈现在你眼前,新闻信手拈来,俯首皆是,难道记者还必须以采访作为获得新闻的主要手段吗?笔者认为:采访手段和形式尽管变化多端,但深入第一线采访是记者的天职,仍然是不容置疑的真理。请看事实:1988年9月17日至10月2日在汉城举行的第24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9,000多名而记者却有14,000多名,记者比运动员还多。采访1987年美苏首脑华盛顿会谈和1988年苏美首脑莫斯科会谈的各国记者都各达数千人。“热点”地区的重要事件也引来有增无减的记者群。不但电视、电台、摄影等音像记者在增加,文字记者的采访队伍也在扩大。这就说明,各国新闻机构越来越重视现场采访,以便提供更多、更快、更好、更具特色的新闻,特别是“独家新闻”。在竞争激烈的世界新闻界,如果仅依靠第二、三手材料去写作,甚至甘当“文抄公”,是没有前  相似文献   

9.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0.
李竞 《青年记者》2000,(3):43-43
电视观众对新闻节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记者在新闻采写质量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访是否深入,不仅直接影响到任务完成的好坏,而且还影响到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目前,县级台记者在采访上存在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两多”,即跑会多、跑机关多。这两多导致记者新闻采访“五少”;即:深入采访少,掌握第一手资料少,了解新鲜事物少,摸到新动向少,发现新问题少。表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精品力作少,而不痛不痒、无棱无角的  相似文献   

11.
今年,新华社党组提出“抓作风,改文风”的工作部署。这的确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事关新闻工作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的战略之举。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它既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的体现,也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工作方法,更是我们贯彻落实“抓作风,改文风”指示的着力点。 有人曾对一段时期出现的稿件错误作调查分析认为,事实错误多出于五种情况:一是记者只根据第二手材料来写稿子,对第二手材料又不进行严格的核实;二是记者在采访中偏听偏信,没有听取各方面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则新闻背后的新闻:著名作家沈从文逝世,国内报刊迟迟没有反映。新民晚报从海外传播媒介获知噩耗后,曾向新华社要稿,被告知不发消息,他们只能在6天后登了一则“出口转内销的消息”。新闻界知名人士赵超构先生对此表示难以理解:“事情出在内地,新闻却要出口转内销。这种不符合新闻规律的作法,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对沈先生逝世,国内新闻何以“口将言而嗫嚅”,《联合时报》透露了些许“本报内部消息”。据该报报道,新华社有关人员答复新民晚报不发消息的理由先后有两条:一是沈先生病因不明,二是人物评价尺寸难以掌握。这可令人如坐云雾,不知所以了。第一,沈先生病殁于北京家中,身边的记者不明病因,而远在台湾、香港的报纸怎么就清楚是  相似文献   

13.
当代那五     
小说家邓友梅曾写过一个中篇,名唤《那五》。这位那五,算是个清朝遗少,早先虽然落魄,没曾想后来竟然混上了个《紫罗兰画报》的记者。这《紫罗兰画报》,虽不高雅,倒还通俗,“专登坤伶动态、后台新闻、武侠言情、奇谈怪论,”颇似当今的“街头野鸡文学”。可是他这个记者“既不拿薪金也没有车马费,稿费也有限”,只发一个珐琅的记者证章,要自己去找饭辙。“找饭辙”这场戏,电视剧《那五》弄得比小说详细、精采。那日中午,那五象没头苍蝇似的逛了半天,还没有找到饭吃,此时恰巧遇到报界同仁曹记者。曹记者听说那五此时尚未吃饭,即取立等可取之势,“刷刷刷”写了一封“读者来信”,并抓了两只苍蝇摔死在信纸里,带那五找到一家饭馆。见到老板,曹记者自是轻车熟路、胸有成竹,说:“这封反映贵店饭里有苍蝇的稿子已投来多天,我们压下没  相似文献   

14.
报道一年一度的“两会”,不仅是首都新闻界的一件大事,也被许多海外新闻单位视为当时的一个新闻热点。在20天的时间里,国内(包括台港澳)和国外共有250多家新闻单位的上千名记者集中在“两会”上,这还没有计入一些代表团的“自备记者”,而出席本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也才2700多名。“两会”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新闻大舞台,记者们都尽量在这舞台上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回顾这一次报道的得失,对各自单位的业务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0月10日的《中华新闻报》“记者之家”周刊“新闻背后”栏目刊登了安徽《新安晚报》记者刘文章、童建明写的《暗访“酸牛奶”》一文,文中写道:记者在2001年春节后不久就得到举报,合肥市有的供奶站每天都把卖不完的牛奶换个标签,第二天当鲜奶卖。记者暗访多家供奶站后证实了这一消息,可是并没有马上披露,原因在于:一是春节刚过,读者的注意力还不容易从节日中被吸引过来,二是时值冬春季节,气温较低,牛奶稳定性较好,如果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后果将更严重,消费者更容易被“激怒”。“为了让宝贵的新闻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新闻效应,收到最好的…  相似文献   

16.
近闻新闻队伍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流记者搞承包,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拉广告,四流记者拿红包,五流记者写头条。”这句顺口溜当然是带着几分夸张的色彩的。但是,那前“四流”谁也不能说不存在。搞承包者,不仅承包在本市,而且还搞到市外、省外;炒股票,当然就不用说了,记者信息灵通,颇认行情,不仅是“炒家”,而且还是“赢家”;拉广告,这显然早已是记者的“副产品”,可谓“起步早”,又是“专营”项目;而拿红包,这似乎也不是新鲜话题,只是近来“有偿新闻”写得范围越来越大,红包分量越拿越重。人说,记者应该成为多才多艺、行行通晓的“杂家”,这真是“名不虚传”了。  相似文献   

17.
2012年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被问到官员和记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时,他表示,国家的政策需要通过记者传递给公众,而公众监督政府则是通过各方面。其中包括记者。他强调,政府官员和新闻发言人要适应今天这样一个媒体时代,要乐意或者主动地和记者接触,请他们来传递政府的打算;同时也要乐意地接受记者的监督,官员要修养他的新闻观或者媒体观。  相似文献   

18.
“两广总督”是个比喻。所谓“两广”,一是广交朋友:一是广积资料。朋友,是记者的耳目,触角,信息神经;资料,是记者的财富,外脑,思想的参照系。因此,“两广”对记者来说,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要做好新闻工作必须当好“两广总督”——这不是推理,而是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我曾经采访过30多位新闻同行,其中有笔耕三四十年的“老新闻”,也有佳作迭出的新闻“新星”,他们几乎全都认为,没有许多朋友,没有丰富的资料,要迅速地捕捉新闻,要写出有力度的报道,是不可想象的。有的同志干脆建议大学新闻系开设如何交朋友,如何积累资料的课程,他们认为这甚至比传授如何写新闻还重要。大概正因为如此,一些大学新闻系开设了“公共关系”以及“图书档案”的一些课程;一些新闻单位则把“公关能力”,收集、整理、运用资料能力等  相似文献   

19.
著名记者李普曼说得好:“往往一条新闻的价值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新闻工作者这种首先发现、报道新闻的能力,即指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即新闻敏感.这是记者的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泰勒就曾说:“没有新闻鼻、新闻眼,请滚蛋.”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则新闻背后的新闻:著名作家沈从文逝世,国内报刊迟迟没有反映。新民晚报从海外传播媒介获知噩耗后,曾向新华社要稿,被告知不发消息,他们只能在6天后登了一则“出口转内销的消息”。新闻界知名人士赵超构先生对此表示难以理解:“事情出在内地,新闻却要出口转内销。这种不符合新闻规律的作法,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对沈先生逝世,国内新闻何以“口将言而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