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是原新光邮票研究会成立80周年,在上海市集邮协会主持下,举行纪念活动。我作为一名老会员对此十分欣慰与感慨。记得抗日战争后期,我在远离家乡数千里外的重庆附近一所国立中学就读,当时虽已集邮但邮识浅陋邮品寥寥,一个偶然的机会获读了一张来自上海的《邮话》小报,顿时使我大开眼界,为了获得更多的集邮信息,我写信给主编之一钟韵玉先生,表达我的愿望。很快得到他的回信,并赠我近期《邮话》,不久我得知他正是新光邮票会的负责人之一,在他的介绍下我加入了该会成为一名普通会员,编为1996号。  相似文献   

2.
我从事集邮已60载有余,涉足矿物宝石专题集邮也已近30年。数十年的集邮经历让我感受颇多,比如作为一名集邮爱好者,不论从事哪种类别或方式的集邮,都离不开对收集到的邮票邮品及其相关资料的整理,这是集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这件事,既便于观赏邮票、掌握相关信息,又能从中学到知识、锻练做事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绍先 《收藏》2001,(1):63-63
全国的集邮市场处于低谷已近3年了,近期尚无复苏的迹象。其原因众说纷纭,我以为集邮公司体制僵化才是主要原因。邮票由集邮公司发行,不归邮政营业窗口,虽然上缴双轨制给国家邮政局带来了高效益,但却深深伤害了集邮事业,因为近10年来发行的(经集邮公司预订)邮票,根本没有消耗,大量滞留在邮商和集邮者的手里,消化这些邮票的新的集邮者群不可能在近期诞生。而现实的利益又使国家邮政局难以痛下决心改变目前的状况,高喊多年的“纪特邮票回归营业窗口”至今未能实现就是实证。  相似文献   

4.
每当看见学生们整理的一本本邮册,每当翻阅学生们汇编的《雏鹰集邮小报》,我就会想起这两三年来自己教学生集邮的事。1998年11月,我们赣州市红旗二校在市邮协支持下,成立了雏鹰集邮协会,60彩会员的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我的班级里。为了培养学生对集邮的兴趣与求知欲,我要求学生们加强集邮知识的学习。课外活动时,我带他们列图书馆查资料,到新华书店购买集邮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上海市集邮防会成市二十周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回顾自己与上海市集邮协会、与集邮活动之间的情缘也已有整整二卜年的历史。二十年前,我参加了南市区职工邮协成立的筹备工作,后当选为理事,并被上海市集邮协会吸收为个人会员。1982年1月我任原单位上海港务局煤炭装卸公司组建了全局第一个基层单位集邮组织。1987年1月召开了局集邮协会成立大会,我被推举为会长。港务局邮协成立十四年来,我名义上是会长,实际上也是秘书长。协会的工作计划和方案由我制定,具体操作也由我主要负责。  相似文献   

6.
1985年,《北京集邮》组织了一次“北京集邮知识竞赛”,这是改革开放后一次全国范围的集邮知识竞赛活动,影响很大。我有幸参加,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20世纪70年代末,我恢复集邮.身边还有几位集邮的伙伴。大家的集邮方式十分原始,只知道从旧信封上翻找使用过的旧邮票,不懂得邮票的品相,也不懂得邮票背后的各种知识。1982年,北京市集邮协会会刊《北京集邮》(《集邮博览》的前身)创刊,北京集邮活动的热潮逐步掀起。  相似文献   

7.
《上海集邮》2007,(4):2-3
贺信 尊敬的各位集邮同仁、各位来宾: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2007年上海集邮节隆重开幕,我代表上海市集邮协会、上海市邮政公司,向关心和支持上海集邮事业的领导和朋友们,向为上海集邮事业辛勤耕耘、积极奉献的集邮工作者、爱好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8.
二、报刊集邮文献的种类与特点由于报纸、期刊具有信息传递快、出版周期短、时效性强、内容新颖等特点,因而非常适合大众的口味。我在统计分析大量报刊集邮文献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报纸(含非集邮类报纸)刊登普及知识性、趣味性和信息类的集邮文献较多一些,所载的内容比较分散,系统性不强;而期刊除上述内容外,还具有很多的学术内容,对集邮领域中诸多问题的研究、探讨、分析构成了期刊的一大特色。期刊上汇集了较多连续的、系统的、完整的集邮知识和集邮理论,便于检索,有利于集邮文献的再利用,对于提高集邮水平,深入集邮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立 《上海集邮》2007,(7):15-16
发表于各种非集邮报刊的集邮著作,因过于分散而容易被人“遗忘”。有幸的是,我近来从有“新中国第一画报”之称的老《人民画报》中发现了两篇,作为集邮(邮政)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今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上海集邮》创始时,用名《上海市集邮协会会刊》。创刊伊始的前几期,大都是会务的消息和报道。由于是“内部发行”,又都供给会员或会友,因此篇幅不多,各类章的发表也受到篇幅上的限制。我集邮凡五十年余年,由于邮票的品种繁多,图案各异,色泽又不同,我对邮票产生兴趣由此而起,因此对各种邮票的设计情有独钟。80年代初,我作为市邮协的早期会员之一,有幸得到《会刊》,于是抱着一试的心情,写了一篇评赏新邮的稿子寄到编辑部。  相似文献   

11.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8,(5):5-5
我是《集邮博览》的老读者。杂志复刊后,因未能及时查找到复刊的信息,以致耽误订购时间,后来还是从《集邮报》上得到了复刊信息,在我打算买《集邮博览》时,想起了我们"安庆快乐集邮沙龙"的11个成员,我在一次周会上介绍了此信息,大家欢呼雀跃,纷纷表示要集体购买。于是由我牵头一次订购了8套2007年的杂志。虽然几经电邮联系和询问后,才迟迟看到寄来的刊物,但还是很庆幸的。  相似文献   

12.
从这期开始向集邮的朋友们介绍关于集邮展览方面的有关知识和认识。集邮展览又称邮票展览,简称邮展,集邮展览是指将收藏的各种邮品公开陈列,供参观、鉴赏和评比的一项集邮活动。邮展是集邮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的集中表现,它又是集邮活动走向成熟的标志。一个国家的集邮展览无疑是这个国家集邮研究水平的标志,也应是这个国家集邮事业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与邮相约     
要想集邮永存,就要有更多的人认识集邮,喜爱集邮.推广集邮,发展集邮。要我谈谈几十年集邮的收益,我说集邮的特殊功能有三:  相似文献   

14.
邵林 《集邮博览》2003,(1):48-48
在2002年全国集邮学术研讨会上,施慧中和林轩大力提倡献集邮,我站在赞成的一边,因为我早就是一名献集邮爱好了。听了施、林二位标新立异的论,我自然也会产生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5.
本刊发表张立《集邮献之连环画的收藏》一(参见060254),对所列的连环画冠以“集邮献之连环画”,本人不敢苟同。又,中开头所述“无论在有关集邮献的述中,还是在集邮献的目录中,几乎难见到连环画这一门类”的说法欠妥。笔专心收集集邮连环画已有3年余,更因撰写有关章而收到许多邮友来信,有交流集邮连环画的,也有赠我集邮连环画的,可以说带动了集邮连环画的收藏;此后,我又比较深入地阐述与介绍了集邮连环画,  相似文献   

16.
《上海集邮》2001,(1):7-7
上海,是中国集邮的发源地。十年动乱中,集邮活动一度处于低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的政治、经济,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化范畴的集邮活动也进一步发展。l981年1月l0日,全国第一个省区市级集邮组织——上海市集邮协会宣告成立,至今已有20个年头。为纪念这一值得庆贺的日子,本刊特将上海市集邮协会自成立之日起的上海集邮大事记陆续刊载,以飨读。  相似文献   

17.
《上海集邮》2006,(6):6-6
本刊讯 南京市集邮协会、献集邮研究会,《集邮》杂志社,《集邮报》社、《集邮博览》杂志社,《上海集邮》编辑部,《天津集邮》编辑部等七单位主办“我心目中的2005年‘五佳’、‘十优’集邮报刊”评选办法:在下列10种省级集邮报刊内,挑选5种(其中报纸型至少1种,数字下带划线的为报纸型);在下列30种其它集邮报刊内,挑选10种(其中报纸型至少2种,数字下带划线的为报纸型)。  相似文献   

18.
我自读小学开始集邮时就顺便收藏邮政用品,其中各种购买邮票凭证为集邮增添了不少乐趣。这些凭证大概可以分为三大类:  相似文献   

19.
徐纲 《集邮博览》2003,(6):11-11
笔者在新加坡工作了6年,工作之余集邮,也喜欢阅读集邮刊物,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国外见到了《集邮博览》,真是他乡遇故知。新加坡是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也是亚洲著名的贸易金融中心。由于多年的英文教育,新加坡人的中文水平并不高,年轻一代的华人阅读中文  相似文献   

20.
居言 《集邮博览》2003,(5):12-12
“我国是集邮大国,但不是集邮强国”,这是自中国’99世界邮展后,不时从报刊中传出的一种观点和信息,这对我国的集邮者,乃至国家的集邮事业,都是一种激励:要做集邮强国。我国集邮者有1000多万,在册的会员有300多万。“集邮大国”之称,我想可能由此而得名,因为这两项绝对数字,其他国家暂时无法攀比,尚可为尊,交代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