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蕾 《传媒》2023,(3):58-59+61
近年来,“今日俄罗斯”在国际舆论场域的地位快速提升,成为传播俄罗斯国家形象、提升俄罗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媒介。这一成就的背后,既有着媒体融合转型战略下的技术革新,也有着媒介话语生产机制和叙事模式的变革。本文以俄罗斯主流官媒“今日俄罗斯”为例,探求其对媒介话语策略的运用和发展,总结“今日俄罗斯”媒介话语的策略经验,从而为其他主流媒体的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新闻前哨》2014,(9):104-104
黄升民 刘珊在《现代传播》2014年第6期撰文,认为产业化是媒体产业目前发展的一个事实,也是内在逻辑,其发展路向与国际的传媒巨头是一样的.媒介组织在“最快”、“最高”和“最大”的三大成长逻辑的引导之下。产生垄断与寡头。  相似文献   

3.
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创新报道方式促进了媒介的融合发展。本文借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的冷、热媒介以及“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试析新华社“融屏”系列作品与央视的数字主播小C在“两会”期间出彩的原因,同时,笔者结合融媒体时代背景,总结了该研究方式的优势与不足,旨在为从新闻传播视角研究融媒体技术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杨园媛 《新闻战线》2022,(12):74-76
“现象级”传播是在媒介高度融合的背景下,各媒介不断增强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发展进程中产生的。“4·19抹香鲸营救事件”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在内容、形式、渠道等方面的互补,打好“时间差”,多维度、高频次、全方位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利用满足用户需要的交流途径,充分调动了用户交流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智媒时代的到来,给主流媒体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主要对主流媒体的传播运营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显性特点。【方法】从全媒体矩阵构建、基本运营情况、创新发展等方面入手,以“央视新闻”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从最初的频道建设,到“两微一端”三步走战略,再到“建设自有平台+入驻第三方平台”的复合式传播渠道构建,“央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经营战略取得良好成效。【结论】面对愈发激烈的新媒体竞争格局,主流媒体应积极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紧扣媒介特质,把握媒介时间观念,利用新兴技术进一步激发自身活力。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传媒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况 《新闻传播》2007,(2):26-28,49
近几年来,随着某些媒体热炒“超女”、“人乳宴”及“美女经济”的盛行,人们对媒介传播的关注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随之,关于媒介传播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市场经济下的经济效益亦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社会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衡量的依据除了必须看其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外,还必须看其是否肩负起了传媒应负有的社会责任。本文拟就传媒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契合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进步,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以传播内容的广泛性和传播环境的全球化实现了人类沟通无界限的追求,成为人类传播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人类传播在经历了口头语言、书写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发展阶段之后,现在已全面进入了网络传播时代。由于网络自身具有诸多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使现代新闻传播在实现互动性、扩充信息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媒介秀”节目产生的背景和传播过程所形成的舆论进行多方面分析,可以看出,“媒介秀”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观众和媒体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反过来也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节目本身的策划和创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舆论引导作用程度的发挥。把握好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舆论的控制和引导,是当前社会状态和媒介生态背景下,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该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曹鹏 《新闻记者》2005,(9):25-26
在新闻传播市场空前繁荣的今天,“主流媒体”已经成为很多有实力的传媒机构的努力目标,同时也成为一个颇为流行的竞争标签。尽管如今自称为主流媒体的新闻单位有很多,但事实上真正按照主流媒体的标准来衡量。当前国内呈现出主流媒体缺席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这场伊拉克战争不仅给全世界的军事家们洗了脑,而且在新闻理论界也卷起了一股很大的冲击波。关于新闻战在地区冲突和高技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被重新高估。对媒介的“强效果”理论的再认同感,正被逐渐强化。尤其颇具大胆和“创见”的是“制新闻传播权”论的提出。笔者认为,将媒体宣传张力作超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无限过分地夸大,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实现中不可行。  相似文献   

11.
张宸 《新闻与写作》2004,(9):16-17,27
“《十面埋伏》制造了最空前的宣传攻势,也遭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最猛烈的批评”,甚至“骂《十面埋伏》成了看娱乐片之外最大娱乐”(媒体语)。在一片口水中热映的《十面埋伏》,无疑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颇具争议的传奇。由于媒体的介入,《十面埋伏》成了广泛关注的“媒介事件”。然而,媒体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却备受质疑。  相似文献   

12.
王雁 《视听纵横》2003,(4):95-96
从传统的意义上来看,广播媒体是单介质媒介,只靠声音一种方式进行传播,没有电视生动形象和报纸详尽深刻。广播的传播是线性的,稍纵即逝。另外,整个社会重电视轻广播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广播的社会影响力相对报纸、电视来说较差,广告的经营规模也没有报纸、电视大。因此,很多人认定广播就是一个弱势媒体,甚至在谈及广播发展时也往往是“弱势媒体当自强”的自哀自怜的味道。  相似文献   

13.
自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卜卫于发表《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正式拉开了中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的帷幕。随着新闻学教育和传播学的不断发展,我国新闻传播素质教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媒介全球化和我国媒介市场化过程的加剧,媒介的运行机制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国外及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二课堂”或“看不见的学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去观察和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14.
电视需要营销,正所谓营销即传播,传播即营销。由此,我们提出以“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来“整合”媒介,通过对媒介内部各个部门、人员的整合,以整体方式推出一个媒体,打造品牌,提高媒介忠诚度。电视资源的整合营销一直以来广受关注,从“组合”广电集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媒科技》2006,(9):12-13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媒体业界信息化建设与改造工作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网络、现代通讯和多媒体等高科技在传媒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对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极大地促进了媒体自身的发展.提升了媒体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十一五”规划进程的展开,传媒业界同样也进行着各自的“十一五”规划与建设。不久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相继推出了我国“广播影视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中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相似文献   

16.
王竹  邓倩 《传媒》2023,(14):44-46
近年来,主流媒体越来越重视对文物价值的挖掘和阐释,通过各种科技手段“活化”文物,赋予文物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传播、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媒体在文物“活化”方面如何创新成为当下文物传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央视新闻新媒体为例,通过分析其在新媒体时代进行主流媒体文物“活化”传播的探索,探析文物“活化”产品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相应思考。  相似文献   

17.
人类进入21世纪,中国广播也面临发展路途上又一个新的起点。谁都无法否认,面对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播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和媒体间日益趋向白热化的激烈竞争,中国广播在新的世纪里依然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但同样无可否认中国广播所面对的生存压力也是空前巨天的。中国广播要在新世纪里有所作为,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必须在数字化、计算机化广播的技术平台上,进一步挖掘广播从业人员的潜能和动力,积极培养一批“全天候”复合型广播人才,以更充分地开发和发挥广播自身所有的传播优势,在媒体竞争中增强实力,抢占先机。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时代的新业态下,各种媒介拥有了优质的发展平台,同时媒体竞争激烈,读者需求分众化,各种媒介继续提升传播力。学术期刊作为重要学术成果传播的媒介要在国内外竞争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必须不断强化自身传播能力,扩大传播效力。笔者认为主要从增强原创力,健全传播机制,强化传播意识,进行精准传送四个方面强化学术期刊传播能力;从建立期刊品牌、开拓传播渠道和培养人才三个方面扩大学术期刊的传播效力。  相似文献   

19.
“在有机的报纸运动下,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1842年,马克思使用了“有机的报纸运动”这一概念阐述了新闻传播的特点。在当代,“有机的报纸运动”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工具层出不穷,广播、电视、网络相继成为人们日常的信息交往工具,“有机的报纸运动”已不单单适用于报纸了,对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就是从“有机的报纸运动”的含义和前提入手.进而分析其在当代媒介背景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杰 《新闻知识》2023,(7):57-64+95
香港“蔡天凤案”发生后,各媒体竞相对此案展开报道。在针对“蔡天凤案”的内容生产和传播中,部分网络媒体存在报道偏离事实误导受众、隐喻受害者身份符号以进行细节化叙事、侵犯个人权利等伦理失范行为。本文从媒体、受众和社会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其失范成因,进而提出规范媒介伦理建设的相应对策:媒体需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报道流程与内容;受众应提高媒介素养以理性评价,积极反制失范现象;社会需健全制度引导体系,鼓励多元共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