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篇消息能否抓住读者,首先取决于新闻导语,有时甚至取决于导语的最初几个字。毛泽东同志曾经就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笔者以为,将导语喻为“新闻的生命所在”一点也不过分。近年来,就笔者所看到的一些新闻导语来讲,至少有三个最常见的毛病:一是概念化,言之无物,没有具体内容。二是公式化,就是用一个模式去套多种内容,不是以内容来决定形式,而是形式窒息内容。这些导语给人往往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第三是冗长。有的记者写的导语运用了成串的数字,繁琐庞杂,令人不知所云;有的…  相似文献   

2.
刘保全 《新闻实践》2006,(10):24-26
有人把消息导语比做敲门砖,也有人把消息导语比作“凤头”,还有人把消息导语比做吸铁石或钓饵,它能够把读者紧紧地吸引住或钩住,使读者愿意看下去。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说过:“新闻写作对导语的要求很高,要写得有魅力,令老百姓看了非读不可。”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的调查,一般读者每天用来看报的时间是30分钟左右。他们看报的目的是要了解当天和新近  相似文献   

3.
“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读者和编辑都会自然地设想,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是没有水平。”说这话的是美国新闻学教授威廉·梅茨。这句话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在于它一针见血地点透了导语对新闻,乃至对记者的极端重要性。正因为如此,许多名记大腕对导语的写作极为讲究,常常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有的甚至翻来覆去、几易其稿,唯恐自己写的导语没有个性、落入俗套,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式。“立片言以居要”,消息导语的作用不仅在于对主体内容的提炼,而且还在于提高新闻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4.
导语应彰显新闻价值讲究语言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语是消息中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导语的定义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如下定义较为恰当:“导语是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表述新闻最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性或诱惑力的消息的开头。”[1]正因为“导语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和亮点,它将新闻关注集中到一个点上”[2],所以,导语写作说是消息写作的重中之重,比如美国威廉·梅茨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美国报业巨子赫斯特则这样告诫他的记者:“千万记住,如果你写的第一句话打动不了读者,也就没有必要写第二句了。  相似文献   

5.
曹洪儒 《记者摇篮》2006,(10):42-42
“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读者和编辑都会自然地设想,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是没有水平。”说这话是美国新闻学教授威廉·梅茨。这句话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在于它一针见血地点透了导语对新闻,乃至对记者的极端重要性。正因为如此,许多名记大腕对导语的写作极为讲究,常常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有的甚至翻来覆去、几易其稿,唯恐自己写的导语没有个性、落入俗套,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式。“立片言以居要”,消息导语的作用不仅在于对主体内容的提炼,而且还在于提高新闻的整体效应。一、叙述情节,简练生动将导语情节化,…  相似文献   

6.
导语被称为新闻的“窗口”或“眼睛”。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总是注重并力求把导语写得有特色,吸引读者看下去,而从新闻事实的某一侧面来写,是把导语写得新颖的重要一着。请看下面几例: 中新社1983年3月1日的《北京市春夏服装展销会开幕》消息的导语是:数不清的目光投向一位斜戴着法兰西帽子,披着时髦的砖红色春季大衣的风姿绰约的女郎。当北京市春夏季时装展销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时,这个放在进门大厅的模特儿成了最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7.
新闻讲究快和新,“马后炮”过了时辰,岂不等于“瞎火”?其实不然,记者、通讯员常常会遇到“马后炮”新闻,而且又要不得不去写它。一些份量较重的新闻,通讯员写过见了报,因宣传效果不理想,还得重来。对这类新闻,我们的体会是,等待时机,巧取角度,精心采写,“马后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新闻界开始注意新闻语言表达研究,报道比原来写得生动、感人了。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仍有不少新闻作品写得枯燥乏味,陈词套话多,程式化、概念化的语育举不胜举,下面就自己在编稿过程中遇到的实例作一些分析,以引起通讯员和记者的注意。“该”字是新闻稿忌用的词“该”字是一个指示词。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一般多用于公文。可有的通讯员和记者在写新闻稿件时,大量使用“该”字。“该”字并不是说不能用,但在一篇新闻稿中,多处出现令人感到乏味、重复。严格来讲,“该”字它不是新闻语言。请看下面一例子:  相似文献   

9.
经济新闻与广告这两种文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我们忽视或者弄不清楚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写出的经济新闻稿就有可能像广告稿,或广告文稿就有可能像经济新闻稿,或既像经济新闻又像广告。如有的广告在文后写上“该厂今年×季度产量达到了多少,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多少”;又如有的稿件,从标题、导语和主体内容看,无疑是一则经济新闻,但文尾却出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文章开头难”,从事新闻写作的同志更有这样的体会。不仅是初学新闻写作的人,即使是一些老记者,也常常因一篇新闻的导语,而感到“难为”。英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读者和编辑以及新闻系的讲师都会自然设想,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没有水平。”新闻导语之所以难为,因为导语的十几个字或几十个字,选准了事实就为全篇定下了基调,事实选择得当与  相似文献   

11.
记者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记者的身份和地位.不仅令多数人艳羡,而且受到社会各界普遍重视。记者走南闯北,见识多广,信息灵通,视野开阔、社交广泛,所以,人们大都愿意与记者接近和交往。亲友自然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有的经常找他们聊天,了解一些趣闻轶事:有的请求帮着买书、购物、招工、考学等。更多地是,出于关心为记者提供新闻信息,或自己、或受人之托,出面邀请记者到有关单位采访。为了如愿以偿,亲友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象“参观”、“视察”、“指导”、“见面”;或者是“认识几位朋友”、“吃顿便饭”;或者直言不讳:“写几个字登报”。有的拿着自己写好的新闻稿件,希望“修改修改”或“挂个名字”。更有甚者,提出诱人的“好处”。  相似文献   

12.
新闻稿件多是“急就章“,任务急,时间紧,容不得细细“打磨“,记者出手必须要快,但有的新闻稿件虽然也发表了,见了报,读者读起来却觉得不“解渴“,不过瘾,感觉少了什么.这就是因为稿件写得浅显、单薄、粗略,缺乏深度,没有分量.……  相似文献   

13.
我业余时间从事新闻报道好多年了,对写好导语积累了些经验。新闻写作,不能没有导语。而新闻导语,应该是妙语。不然,它就不会像吸铁石一样,吸引受众看下去或听下去。所以说,写好导语,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一、开篇让读者如身临其境。一些新闻导语没有“磁场效应”,最主要的毛病在于文字枯燥:“板着面孔说教”,受众不易接受。如果开篇就描述现场,把受众巧妙地“带入”现场,给受众以身临其境之感,使受众不知不觉很轻松地看完或听完你报道的新闻,其传播效果就会明显增强。比如今  相似文献   

14.
新闻要新,是当前新闻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这里有主要是记者如何采写新闻的主观因素;也有客观上的一些原因,结果往往使新闻变成旧闻。我想就后者谈点看法。(一)记者为本报写的昨日新闻,第二天应当见报,如果两三天内见不了报,应允许记者将稿件另投其他新闻单位。不属于昨日新闻的稿件,最好也规定个见报期限,比如十天、十五天,过期还不见报的,应允许记者撤稿,另作处理。这样做,一方面能调动记者抓新闻的积极性,抓到了新闻有处发表,促使其多抓昨日新闻,多写好新闻;另一方面,各新闻单位之间有竞争,看谁家的昨日新闻多,总之,达到一个目的,使报纸上的新闻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5.
方圆 《新闻知识》2002,(4):38-39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写好一条消息的导语则是难中之难。一是导语置于开篇之首,要以最简洁的文字,反映新闻最主要、最新鲜的内容。二是导语在长期的新闻写作实践中已形成一定的框框。梁衡同志曾指出:对大多数记者来说,“为了适应新闻这个框子,一些本来好的,对读者有益的东西也只好割爱了”。新闻毕竟是写给读者看的。写好导语与发现新闻同等重要。有鉴于此,梁衡在新闻的实践中,对消息导语写作进行积极的、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试对他的导语写作特点作一个粗略的分析,以供同行借鉴。聚焦局部,…  相似文献   

16.
我们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从1980年开播以后,一直致力于摸索一条办好城市广播的路子,力求创立自己的特色。开播后,我们电台对新闻节目的要求是:新闻稿件要“短、快、活”,新闻的风格要“短小精悍,接近群众、接近生活”。为此,新闻部规定:记者写新闻稿,在导语上就要有所创新,从听众关心的角度人手;在内容上摒弃空话套话,注意细节描述和稿件容量,力求多给受众提供有效信息。我们在十五分钟的“乌鲁木齐新闻”节目中,开辟了“听众信箱”、“社会一角”、“周末新闻窗”、“一句话新闻”等专栏;在十分钟的“新闻”节目中,开辟了“信息之窗”、“报刊新闻集锦”、“珍闻荟萃”、“各地城市新闻选播”、“言论摘编”等栏目,力求报道面宽一些,做到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满足不同阶层、不同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报纸编辑工作当中,常常会接触到这样一类稿件:从内容上看还不错,可就是说不准属于哪一种体裁,说它是消息吧,又像通讯,说它是通讯吧,又有些像散文。有的编辑给这类稿件起了形象的名字——“四不像”,并主张下功夫把“四不像”变成“一像”,让其合体。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四不像”稿件是适应新情况,打破旧有新闻写作模式的新尝试,不失为一种独特的新闻写作方法和形式。古人认为,文章是作者气质的显露。人  相似文献   

18.
导语是以精炼而生动的文字提示消息主要内容的,开头第一段话或第一个单元,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则消息中最先与受众见面的部分。导语写作的成败,直接影响全篇消息的质量。正因为如此,西方新闻界十分重视消息导语的写作。美国新闻学者威兼·梅茨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应该全力以赴地写好导语。“英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认为:“新闻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美国现代新闻学  相似文献   

19.
喝啤酒时倘若以很快的速度往杯子里倒啤酒,杯子里总是啤酒少而泡沫多。其实,啤酒的泡沫多少并不关大事,多点泡沫可以少喝点酒。由此我想到了新闻“泡沫”。新闻“泡沫”的多少其实与报纸扩版的速度有关。我所供职的晚报,五六年前的新闻版只有3个。那时记者写稿是很难上版面的,逼得大家写好稿,抓独家新闻。记得当时最优秀的记者写得再多,每个月也只能发20篇稿件,数量虽少,但常常有稿件被《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报纸转载。现在的新闻版面是以前的几倍,吃稿量自然大了。记者写一篇发一篇,几乎很少有被“枪毙”的。有的记者最多一个月能发…  相似文献   

20.
·引用两则新闻导语,指出其毛病:只是抓问题,缺乏新闻的基本要素,没有时间,没有具体的事实。·纯粹的新闻应当是写事实。引用辽报刊登的一则新闻导语,证明新闻是抓事实而不是抓问题。·运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证明新闻要通过抓新发生的事实来体现。·倡导记者在写新闻时,应当把着眼点首先放在事实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