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归去来兮辞序》是研究陶渊明请令彭泽前后仕农生活的重要文献,涉及到陶渊明行实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请令彭泽前的生活状况、“诸侯以惠爱为德”的“诸侯”究竟指谁、陶渊明为令彭泽时是否得到了“公田之利”等问题,序文虽有交代,但因读者的理解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上述问题的看法也就存在着较大分歧。文章结合陶渊明诗文及有关文献,对上述三个问题作了辨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生活环境的论述和对督邮的职责、品行等的考证,认为陶渊明彭泽辞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而“畏罪潜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陶渊明拜迎长官的情况和其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的考证,得出陶渊明彭泽辞官是其自身清高的性格受不了繁忙琐屑的官场事务的羁绊和受两晋时期隐逸思想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正>“青山好处惟彭泽,出岫云归倦鸟还。”这是宋代诗人王十朋对彭泽的描述。彭泽县古称彭蠡,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地处江西省最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山川灵秀,贤哲辈出,古代众多文人墨客都在此留下了诗句,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陶渊明曾在此做过县令。滚滚长江水滋润着彭泽的水土和人民,也同样滋养着一所学校——彭泽县旅游工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彭泽中专”)。  相似文献   

5.
千秋 《初中生》2007,(12):14-17
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鼻祖,他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诗歌潮流,因此陶渊明也被世人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白居易曾赋诗赞曰:“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相似文献   

6.
彭泽辞官开启了陶渊明新的人生,他也因之被奉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人士。陶氏归隐田园的躬身实践,影响了许多中国士人的价值追求。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彰显了当下中国文化的某种缺失。透过历史的迷雾,仔细研读其作品,发现陶渊明彭泽辞官后并未真正做到了无牵挂。他质朴、率真、近乎自然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对权力、功名、生死的丝丝牵挂。基本物质保障的缺失、晋升通道的受阻、价值取向的游离,使陶渊明的休闲实践显得如桃花源般虚无缥缈。  相似文献   

7.
自从陶渊明从彭泽辞官以后,彭泽县渐渐进入诗人的视野,成为人们喜欢歌咏的对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诗化的彭泽,而其中包含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试图就此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8.
这副对联是陶渊明撰写的。它还有一段来历呢。传说晋代,曾做过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因受排挤,辞官回乡,过着田园生活。有一天,他正在田里观看禾苗长势,一位青年慕名上前施礼道:“久闻先生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晚生欲求读书之法,望先生不吝赐教。”陶渊明听后,谦逊地笑道:“你不见禾苗在长吗?”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生活环境的论述和对督邮的职责、品行等的考证,认为陶渊明彭泽辞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而"畏罪潜逃".  相似文献   

10.
陶晓跃 《师道》2005,(8):25-26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41岁时,辞去仅任了八十余天的彭泽令后所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淡远、疏放而拙朴,是诗人心胸的真实展示,是诗人灵魂深处的歌。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晚年时更名为潜,谥号靖节。陶渊明曾担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小官职。彭泽县令,是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传说他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当彭泽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种糯米,说糯米可以做酒。他说:"我能常常酒醉,就心满意足了!"但他的妻子坚持要种大米,于是,他们将二百五十亩田种糯米,五十亩田种大米。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整理好衣冠迎接。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后期作品是指陶渊明从41岁辞去彭泽县令隐居躬耕到63岁去世所创作的诗文作品。陶渊明后期诗文多篇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综合分析陶渊明后期诗文所体现的心态,主要包括有志未骋的悲慨、生死问题的忧思、生活穷苦与固穷守节的困惑、知音难觅的孤独凄凉,使陶渊明“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相似文献   

13.
《博览群书》2002年9月号发表王青先生的奇文——《陶渊明辞官原因新探》,该文认为:“陶渊明辞官可能是有藏污之行,所以才在督邮来县之前,望风挂印而去。”其理由为三:①督邮乃是监察官,职掌监察属县长官。②陶渊明出仕的目的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③作者对陶渊明任彭泽令前后的经济状况作了对比得出结论:陶渊明做了80余天的  相似文献   

14.
梅大圣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2):11-15,36
魏正申教授在《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上以《彭泽归田后的陶令真的没有“事功”思想吗——答梅大圣教授》一文中,释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之“志”,是“以诗文传世”之“志”,并把立德、立功、立言,以及立善与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等同起来。这样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活动,是与陶渊明以诗文来显示、阐释他的独特的崇尚自然的文化性格相违背的,陶渊明归田后之“志”决不是“以诗文传世”。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早期颇有远志。但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使其难以有所作为,历尽坎坷,后虽曾做过彭泽县令,但“不为五斗米折腰”又使其归隐田园。陶渊明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赋成一首完美的诗。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早期颇有远志。但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使其难以有所作为,历尽坎坷,后虽曾做过彭泽县令,但“不为五斗米折腰”又使其归隐田园。陶渊明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赋成一首完美的诗。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诗《归园田居五首》,是中国五七言诗田园诗的开山与典范.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彭泽县(今江西彭泽西南)令最终归田,时年四十一岁.义熙二年(406)春夏间,作《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家,在浔阳(今江西九江)柴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归去来兮辞>创作地考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归去来兮辞》标题的深刻内涵及其正文有关句式的重要意蕴,得出更趋完善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作于彭泽辞官之后,诗人归田之前,全赋内容纯为悬想之辞。  相似文献   

19.
自古至今,有关陶渊明《闲情赋》主题的争论不断,本文对其中方家之论做一纵向梳理,并提出一己之见:《闲情赋》作于陶渊明彭泽归隐时期,主题与爱情无涉,且与《感士不遇赋》互为生发,是两篇交相辉映的述怀之作。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20余年一直隐居田园.本文通过对陶之思想、与作品内容与创作年份的对照分析,得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的心态是痛苦与平静互相交织,终其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