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前部分实习支教学生存在个体能力不强以致不能有效应对教学的问题.文章基于“全人教育”理念,就提升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学生“一专多能”的价值以及提升支教学生的“一专多能”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阐释.其价值在于实现全人教育与顶岗实习支教的双向互动,有利于加强支教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加强支教全人教育理念灌输,合理确立教学目标,理性设置教学课程,实现大学和中小学课程链接,提升全人教育制度执行力,增强全人教育模式训练是提升支教生一专多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是我国当前核心的教育理念之一,其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是我国大思政体系在教育教学上的延续,其特点是在潜移默化中把政治思想教育贯穿于每一门课程,目前这种理念正引导着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和知识教育的融合发展。全人教育理念基于人本主义理论,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自我实现。课程思政与全人教育在理念上具有内在联系,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探讨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构建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可以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构建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应该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增加课程的中国本土内容,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思政教育;二是发挥教师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以多元课程模式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四是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和谐理念下的高校全人教育课程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人教育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理念,从身心、智力、审美和情感意识、个人责任和精神价值等多方面整合人类个体知识。约翰.米勒提出"平衡、包容与联结"为全人教育课程遵循的三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实践全人教育理念的途径。和谐理念下的高校全人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都是培养全面和谐大学生和提高文化素质的模式,以整合的理念整体思考高校课程体系,融课程规划、目标、内容、评价和管理为一体。以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和课外学术活动或业余活动为主要实践阵地和实施途径,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其理念和思想,在教师教学方法中融渗全人教育理念和思想。此外,建立专门机构进行课程的规划、审核与实施,建立评价体系是落实全人课程和保障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STEM学科融合教育理念,针对当前各类理工科高校“电动力学”课程主要重概念叙述、逻辑推导,以教师为主体等问题,以“波导”这一章节为例,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滁州学院学报》2021,(3):121-124
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核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该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教育背景,本文阐述了思政教育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对大学英语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具体问题以及对现状分析的结果,详细指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行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措施,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以全面增强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科学有效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将全人教育、通识教育的理念运用于现行的五年制高师英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英语教育应当与广博的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知识、艺术、社会相融合,并在教学中不断促进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以促生学生的通识精神。本文从通识教育、全人教育的理念角度提出现存五年制高师英语教学的局限性,提出完善教学课程的设置,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扩展教学内容,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切实提高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全人教育不仅包括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还包括对学生社会价值、生活理念的要求,它强调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文章依据全人教育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模型分析法和数据分析法,分析了当前技工院校德育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技工院校全人教育模型,提出了技工院校德育融入全人教育理论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实施。然而,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仍存在教育理念、政策落实、课程设置、潜在课程开发、教育氛围方面的问题。因此,在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建设中需要培育理念、完善政策、科学设置课程、开发潜在课程、凸显学校特色、推动教师管理改革。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介绍了台湾中原大学的全人教育理念。文章以中原大学办学精神为主轴,围绕全人教育理念的形成、发展与落实情况作一具体分析,同时也从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的角度分析全人教育的功能与作用,以期对我们当前的大学教育改革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加强高师理工科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原则、方式和措施等问题,提出了加强高师理工科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由21世纪科学发展趋势、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解决当前高师理工科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薄弱问题等三方面决定的认识;提出了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提出了以课堂为主体,辅以多种课外手段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挖掘理工科教学内容中本身包含的丰富的文化素质教育素材,采取立足理工科课程,而不是随意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方式来进行高师理工科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状况不尽人意。许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的人文教育课程在总体上受到轻视,由此制约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制约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大部分理工科高校的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对比了国外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尝试性的对建立适合我国理工科高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十分显著的独特作用,但由于定位等各种因素,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笔者从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一些改进方向意见建议,力求从一名教育工作者角度出发切实促进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3.
构建高效课堂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教育实践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人格健全,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科学教育中,学生人格健全与精神成长的重要方面是理解科学的文化价值。同时,科学与人文结合,体现科学课程的人文内涵,通过科学教育影响和改变学生的精神世界,也是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在科学课程的教学实施中,基于科学课程内容特点,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科学价值观、科学审美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是挖掘和体现科学课程的人文价值、渗透与培育人文精神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传统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构建新型的教师教育课程是摆在地方师范大学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Q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课程上进行了多次改革后,课程体系结构趋于优化,课程模块初具特色,教育实践得以强化。以教师实践性知识为分析视角,通过对课程认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四个方面的反思,提出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教师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与文科大学生相比,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对比较欠缺,表现为人文知识欠缺、知行差异较大等症候。文章尝试从传统教育模式、多元文化背景等多维角度作分析,认为高校需要从校园文化、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引导理工科大学生提升人文修养。  相似文献   

16.
Specialized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schools create niche areas in an attempt to attract the best students, establish the school status, and justify their privilege to valuable resources. One Singapore STEM school does this in applied science learning to differentiate its curriculum from the national prescribed curriculum. Reflecting on the issues of curriculum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teacher and head of department in this school, the second author discusses the constraints in curriculum innovation in a specialized school context embedded within a larger system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We reflect on her experiences in designing, planning, writing, and implementing applied science courses and the challenges in having to simultaneously address the standardized assessment guidelines.  相似文献   

17.
知识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从精神文化的视野,基于人的文化规定性,从人的生存与发展对人类精神文化的需要出发,胡德海教授将精神文化分为常识、一般知识、理论和思想四种存在形态。精神文化的知识存在形态及其层次性和教育中人的生存与发展对其的精神需要是根本一致的。基于此,学校教育要重视常识在“基础知识”中的重要地位,学校课程内容组织要反映人对文化知识需要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化知识为智慧是教育传承知识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18.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总体良好:绝大多数学生对人文素质、人文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基本到位,对与人文素质有关的诸现象的看法总体是好的,对人存在的价值的认识是正确的。但也应看到,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当前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和特点,必须创新教育方法,拓宽教育渠道,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都需要评价作出“回应”。中小学教育评价尤其是学生评价改革应成为助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泵”,而不能成为制约课改实验的“桎梏”。就当前的中小学学生评价实践而言,尚面临重重困惑。为此,应从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内涵入手,就评价的手段与目的间关系、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之争、评价证据的“科学性”几个方面进行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新工科"视角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是理工科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两大要素。同时,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写作类课程作为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认知水平,涵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提升学生伦理道德水平和塑造学生科学精神等多种功能。在"新工科"视角下,以"工程师"为主题的通识写作课探索了借助通识写作课实现隐性课程思政的方式,展现了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设计面向理工类本科生的通识写作课教学方法与成效,并为未来相关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