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典悲剧、喜剧重要的民族美学特征是 :悲喜两大艺术元素的交叉和交融。悲中含喜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个民族美学特征 ,它和西方悲剧强调悲剧的“纯度”、“单一性”不同。中西古典喜剧的一个差异可归纳为 :西方喜则大喜 ,充满可笑性 ,表现了“热度”,使人乐不可支 ;中国则是大喜加小悲 ,可笑性中带有严肃性 ,体现了“力度”,令人破涕为笑。造成悲喜交融特征的原因 ,一是中国哲学观念的影响 ;二是现实生活的影响 ;三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中国古典悲剧、喜剧的民族美学特征 ,并没有给悲剧、喜剧的艺术风格带来混乱 ,反而使之更具有辩证的哲理和诗意的潜流  相似文献   

2.
荒诞喜剧是在20世纪走向成熟的一种新的喜剧类型,荒诞性、悲剧感、哲理化是其突出的三个特点.荒诞派戏剧是它在西方的代表,也是这一喜剧类型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当代的荒诞喜剧则显得相对贫弱.赵耀民是中国剧坛第一位自觉致力于荒诞喜剧的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的剧作家,他的荒诞喜剧创作独树一帜,开拓了中国当代喜剧创作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黑格尔喜剧美学思想的继承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喜剧本质及喜剧形态两方面对黑格尔及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喜剧美学思想进行了比较。在喜剧的本质方面,本认为车尔尼雪夫斯基对黑格尔的理论有继承、吸收,也有批判、突破。继承与吸收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都运用辩证法的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来分析喜剧的本质,都以内容的否定性来限定喜剧形象,也都重视喜剧否定性内容的社会伦理及审美教育意义。批判与突破而体现在:车尔尼雪夫斯基明确指出了丑是喜剧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阐释巴赫金的狂欢节笑文化理论及其重要意义为切入点,揭示了民间笑文化的重要价值。在巴赫金看来,民间笑文化的精髓在于狂欢式的笑的深刻的双重性,它是正反同体的笑,是狂喜的,又是冷嘲热讽的笑,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再生的笑。由此巴赫金将喜剧精神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文章赞同巴赫金的观点.进而从整个人类发展进程、单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对个人的生理、心理效果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喜剧高于悲剧说”。  相似文献   

5.
先知书是《圣经》中重要的神学经卷,其中以《约拿书》最具特色。其文本虽被赋予了庄严神圣的主题,却披上了喜剧性色彩的外衣,这与其它先知书的写作风格迥然不同。本文即从喜剧性人物,喜剧性情节和喜剧性语言三个方面对其喜剧特征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耿金凤  李成 《文教资料》2012,(25):10-11
喜剧的概念来源于西方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虽然没有喜剧这一明确概念,但是不能抹杀中国古典戏曲中所呈现出的喜剧或者说是幽默特质。这种特质是中国古典文化特有的生成与积淀,可称为中国式的喜剧,它与西方喜剧相比也毫不逊色。本文试从《看钱奴》的喜剧因素入手,探究它的幽默艺术魅力,进而分析中国式喜剧所包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7.
李健吾和丁西林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擅长喜剧创作的成就卓著的剧作家,作者从喜剧观、喜剧形态和喜剧文本三个方面论述了二人喜剧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熊佛西、欧阳予倩和陈白尘分别代表了30年代中国现代讽刺喜剧发展的三种取向:寓言化、社会写实化和政治化。中国的讽刺喜剧由此在现代戏剧创作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9.
《鹿鼎记》是一部充满喜剧色彩的作品。作者金庸运用狂欢化喜剧、讽刺性喜剧、幽默喜剧三种形态及高超的喜剧手法以观察社会,解读世事,使该小说成为其喜剧性小说中的里程碑之作。  相似文献   

10.
把陈白尘讽刺喜剧跟中国现代讽刺喜剧的历史进程相联系,他那独特的艺术追求、创作特色和历史贡献等问题就具有了新的意义,在中国现代讽刺喜剧史上,关注重大的现实问题,自觉的类意识以及对讽刺喜剧艺术规律的捍卫等是陈白尘讽刺喜剧的主要历史贡献。这些努力有效地促进了讽刺喜剧跟社会现实和政治现实的结合。从总结中国现代讽刺喜剧经验和教训的角度看,陈白尘调整喜剧具有历史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喜剧思想史上 ,客观论是一种侧重从社会学角度阐释喜剧问题的理论思潮。它不仅强调了喜剧中的理性认知因素 ,而且将其纳入一个坚固有力的社会功能系统。在唯有抗争才能赢得民族生存的特殊的历史年代中 ,客观论赋予了中国现代喜剧参与社会重大变革实践的新机遇。对于喜剧社会性和战斗性的高度重视 ,使客观论的主流走向讽刺 ,并以这种特殊的喜剧审美形态为中轴营建起自己爱憎分明的喜剧观 ,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现代讽刺喜剧的成熟和繁盛。在客观论为中国的现代喜剧赢得的历史性殊荣之中 ,既包含了它的成功 ,也隐含着某种危机的成分 ,后者同客观论自身的理论局限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2.
早在"讽刺之书"《儒林外史》出现之前,蒲松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里已有不少堪称精品的讽刺短篇。在这些小说中,蒲松龄采取了既不同于西方讽刺小说的笔法,又异于中国其他讽刺小说的艺术手法,即把中国古代的俳优讲说滑稽故事、讽刺喜剧、笑话以及相声艺术诸种手法掺合进小说,因而形成蒲松龄式的独特讽刺风格。《聊斋志异》中的许多篇什,都可以当作一幕幕讽刺喜剧来读。  相似文献   

13.
曾禺有着丰富的喜剧舞台经验和杰出的喜剧创作才能,同时他还就当代喜剧发展现状发表过诸多真知灼见,从而形成了曹禺关于喜剧本体、喜剧创作和喜剧表导演等方面的相关理论。梳理和探讨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理解曾禺的喜剧艺术和整体戏剧创作,而且对当下喜剧发展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喜剧与真、善、美的关系入手,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喜剧艺术创作和欣赏在认识、教谕、审美机制中不同于一般美学形态的特殊规律,认为喜剧的真、善、美是在对假、恶、丑的否定性表现过程中转换生成的,对喜剧美学研究中一直争论不休的难题诸如喜剧的基础、喜剧的美学特征、肯定性喜剧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小说史上,张飞、李逵、牛皋、程咬金、焦赞、焦廷贵等形象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传奇喜剧英雄系列。他们是在虽微弱但却源远流长的中国喜剧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对正统文学尤其是史传文学的反动,是下层文人大胆的艺术创造过程中产生的。他们是中国平民喜剧精神的物质凝聚、集中体现和高度总结,是平民喜剧精神与元、明、清之际时代精神交合作用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悲剧和喜剧无疑是极具美学价值的艺术门类和美学范畴.二者在审美价值方面呈现出相反相成的特点.本文从审美心理这一视角入手,从创作主体心理、接受主体心理、文本心理蕴涵及艺术效果三方面对悲剧和喜剧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小说史上张飞、李逵、焦赞、牛皋、程咬金、焦廷贵等形象组成了一个独特的喜剧英雄系列,他们代表了中国喜剧创造的非凡成就,系列的发展经过了元末明初的突起,明末清初的蓬勃和清末民初的衰退等三个阶段。这些形象各自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又表现出如此深刻的相似性。他们既有小丑般的滑稽,又有英雄般的崇高,究其实质,他们是一群强大、旺盛、灵动的生命体,是中国喜剧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8.
诙谐与机智,是中国古典喜剧中极其活跃的喜剧性因素,深入考察这两种喜剧因素,可以使中国古典喜剧研究更切近喜剧性审美特性的内在规定,同时也能更切合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实际,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下确立中国古典喜剧的某些特征。正是鉴于这种认识,本文对中国古典喜剧中诙谐机智因素作一探讨。 1 在考察中国古典喜剧中诙谐机智这两种因素之前,有必要先从喜剧美学理论方面对这两种基本喜剧因素作一界定,因为人们在谈论这两种喜剧因素时,常存在某种混淆,最常见的混淆,是把它们与幽默范畴相混。其实,机智、诙谐与幽默虽有切近之  相似文献   

19.
讽刺喜剧中究竟应该如何运用“讽刺”? 笔者认为莫里哀喜剧堪称讽刺喜剧创作可资借鉴的一面镜子和某种范本。本文从将讽刺崇奉为喜剧创作之核心原则、以讽刺作为喜剧创作赖以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讽刺在内涵底蕴上富有的审美特征三个方面,就此问题展开详尽阐述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用喜剧性的叙事手法,塑造了孙悟空这个中心人物形象.前七回是表象的"悲剧",实质的喜剧,作者以喜剧化解了表象的"悲剧".明代精英文化人的作用,使孙悟空成为明代中后期的"文化英雄",以后又从<西游记>主题中转换为母题,形成大众化审美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