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桐城派初兴之际就强调"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的文论观,"有所法"是文学流派的必然要求。桐城派的"有所法"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编纂圈点古文选本,作为学习古文的津筏;二是总结相对一致的文论观点,作为家法传承后学;三是明确师承统绪,作为正本清源、赓续薪火的依据。"有所法"有利于不断增强桐城派的凝聚力,巩固文坛地位。然而,因陈不变最易陷入末流,桐城派古文家清醒认识到这一点,故能通过"有所变"救弊求新,为桐城文章保持活力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姚椿的古文理论基本不超出桐城文法范畴,"明道""考古有得"与"雅洁"是对桐城派古文理论主张的继承。姚椿在维护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古文观点,他在桐城派前辈的"义理、考据、辞章"之外提出文章的"纪事"功用。"纪事"是指文章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民生等内容。姚椿对姚鼐的"辞章"更进一步发挥,提出"言词深美"。姚椿古文理论对桐城派的发展影响深远,对传播桐城文法、扩大桐城派的影响有积极作用。姚椿论文既以桐城文法为旨,又能适时突破桐城文法范畴,体现了古文理论的新特点,值得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韩文派的形成渗透着韩愈强烈的文派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不同于李华、萧颖士等前辈作家的古文主张,二是作育一批继承自己文学观的弟子。韩愈有意引导,逐步形成了“韩门弟子”中的古文派,此事件不仅影响了唐代古文,也影响了后世古文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桐城派不仅以古文享誉文坛,还以独树一帜的文学理论辉映学界,故桐城派文学理论亦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论题。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以"义法"说为中心,辟六节专论桐城派文论,阐释方苞古文义法的要义,考镜刘大櫆对义法说的具体化,论证姚鼐对义法说的抽象化,直指桐城派文学理论的要路津。先生导夫先路,在高起点上确立了桐城派在中国文论史上的重要地位。贾文昭编著《桐城派文论选》,收录从戴名世至吴闿生在内的46位桐城派作家文论,共计108篇。其中既节录有刘大櫆《论文偶记》、  相似文献   

5.
桐城派在广西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毫无疑问是在清嘉庆、道光年间,但实际上,桐城派与广西的最早接触,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他就是雍乾时期广西武宣人陈仁。陈仁从游方苞十年,受方苞古文思想影响,形成了"文以载道"的观念和论文以辨体为先的思想。其古文以文气雄伟著称。陈仁虽未能掀起广西学习桐城古文的风气,但他在学习和实践的同时,结合清初以来广西古文创作经世实用的文风,形成自己的特色,为清代广西古文创作积累了经验,为桐城派在广西的兴盛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戴名世的时文理论建立在他对科举制度和八股时文的反思与批判之上。戴氏在桐城派作家中首次提出"以古文为时文"的主张,并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这种"援古入今"的思路加以阐释,试图合古文与时文为一体,给时文创造一种新的局面,以文风之变促世运之变。戴名世的时文理论和实践不仅体现了戴氏较强的"问题意识",而且直接开启了方苞关于古文与时文的诸多主张,对桐城派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7.
冯志沂是清道光时期桐城派作家,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评价他是梅曾亮的"高第弟子"。在师事梅曾亮十余年间,他忠实地践行梅氏的古文理论,古文造诣日益精进,文风简净精洁,在梅氏诸弟子中堪称翘楚。因此,冯志沂在道光时期桐城派作家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正> 在中国文学史上,曾经产生过两次规模巨大的古文运动。一次是唐宋的古文运动.一次是唐宋的古文运动,一次是清代桐城派的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大功绩,已成定论;而清代桐城派的古文运动,却一直遭到非议和谴责。桐城派的古文自其产生之日起,便被汉学家讥为“空疏浮浅”,被骈文家目为“谫陋庸  相似文献   

9.
姚鼐《古文辞类纂》打破辞赋与古文对立并举的传统观念,明确将辞赋作为古文的一个类别大量选录;其圈定的最优作品,辞赋最多。在古文选本中如此重视辞赋选录,意在强化古文的辞章之美,完善其古文内部审美图式的理论构建,提升古文的审美层次,重建桐城派古文的新文统,使桐城派古文理论在审美的维度上获得了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0.
作为清代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桐城派的经学研究受到尊宋思想的影响,秉持"义理"之说与汉学"考据"对立。吴汝纶却独辟蹊径,提出"因文求意"的说经方法。此法源自桐城派的相关古文理论,将古文天然具有的"辞章之学"视作治经一途。通过分析经书文章的结构规律和修辞特点等文法要素,诠释经文和经义,为晚清的经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并且改变了"辞章之学"在古文创作方面的单一运用方式,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经学研究方式,在古典学术领域与汉、宋二学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11.
当北宋"尊韩排佛"浪潮被以欧阳修为核心的古文创作群体推至巅峰之时,契嵩选择了以古文"非韩护法"策略,代表了当时韩愈批判的最强音。契嵩对韩愈的批判是全面的,其中有关文学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否定韩文的传道功能、把韩愈定位为"文词人",批评韩文构思怪诞、思理不周、语言随意等弊病,这些批评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圭臬的,其背后隐藏着援儒护佛的真实动机。契嵩"非韩"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不仅对他本人的古文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更开启了稍后理学家"重道轻文"文学批评的先河,从而使他成为理学文论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12.
戴名世是桐城文派的先驱,他最早提出了桐城派文学的一些观念,如道、法、辞,以古文救时文等。其"文章之道"包含的内容比"圣人之道"要广泛;他关于文章要写"圣人之道"的提法是专为"经义时文"而发的;即使在时文写作领域,戴名世仍希望用他所谓的"文章之道"来改造它,即"以古文为时文"。相对于桐城派后学来说,戴名世的文学思想要开放得多。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刘师培判断的古今文笔概念分期为基础,分别从历代文体起源、文体分类、文体变迁的相关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刘师培古文理论中的文笔问题。刘师培作为扬州学派的汉学家代表,认识到厘清文笔无疑是推翻桐城派"古文为正统"主张的重要途径。在探究刘师培"宗骈"的文体观基础上,笔者认为他并没有否认俗语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普及作用,他的观点是即使在这种社会形势下,骈文也有存在的必要,表现他客观理性的文体研究态度。  相似文献   

14.
<正>桐城派的思想谱系,多元多样,复杂丰富。其中,有三条思想脉络尤为重要。一是以程朱理学为主的儒学思想,从“桐城派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到桐城派殿军“二姚一马”(姚永朴、姚永概、马其昶)皆奉程朱为圭臬,建构起桐城派思想体系的底色和主色;二是老庄思想,刘大櫆、姚鼐、曾国藩、郭嵩焘、郭庆藩、王先谦、吴汝纶、马其昶、严复等人亦服膺老庄之学,大多著书以立其说;三是佛禅思想,姚鼐、方东树、姚永概、方铸等人亦耽悦佛禅之学,其著述中或多或少地表露出佛性禅心。这三类思想,相互并存,相互竞争,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胡适对桐城派没有整体研究,多为片语短章的批评,1923年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可以代表他对桐城派最系统最全面之评价。他认为,桐城派文章虽然中了"文以载道"的毒,但最大长处是使文章做得通顺,所以在当时是古文学中"最正当最有用的文体"。即便是桐城派末期,也并非抱残守缺,而能与时俱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革新,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做预备,可以说桐城派文章是古文学到新文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16.
《古文约选》是桐城派始祖方苞为当时国子监学生编选的一部古文选本。它不选先秦文和《史记》,主要选两汉、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是方苞古文理论的很好体现。其中评语较多地论述了作家创作渊源与风格的关系以及古文创作得失,是研究方苞古文理论的宝贵文献。《古文约选》的广泛传布,促进了方苞“义法”说的广泛接受,对桐城派的另一部重要古文选本《古文辞类纂》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代嘉道时期桐城派的中坚--岭西五大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下之文章,其萃手岭西乎”,这是嘉道时期桐城派领袖梅曾亮对当时桐城派状况的感慨,同时也是对五位文宗桐城的广西古文家的肯定。这五位广西桐城派古文家就是有“岭西五大家”之称的吕璜、朱琦、彭昱尧、龙启瑞和王拯等。“岭西五大家”以其对桐城派理论的笃诚和活跃的创作热情,迅速崛起,成为当中的佼佼者。这不仅丰富了广西的文学创作,推动了广西的文化发展,同时,广西桐城派古文家也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延续桐城派注入了新生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在桐城派作家中,刘大櫆诗文兼擅,他将诗歌的表现手法与精神内涵引入古文中,"以诗为文",在古文创作中体现了鲜明的诗体特征。他为别人的诗集所作的序共有28篇,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营构了浑融的意境,具有诗性特质。刘大櫆的"以诗为文",丰富了古文的美学意蕴,体现了桐城派开放的文体观念与创新精神,也是中国古代"以诗为文"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能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和优秀的古文家,与他创造性地继承韩愈古文的艺术传统是分不开的。比较而言,欧阳修对韩愈古文艺术精神接受者多,而对韩文艺术风格和创作艺术,则既有所接受,又有所超越。就风格言,主要接受的是韩文优游、平易的一面,而且在探索韩文源头时,最为心仪的是《春秋》、《史记》的审美风范。就创作艺术言,一则表现为学韩文的以诗为文,以辞赋为文和以骈文为文,而别创风神之美;二则表现为虚字的重复使用,韩用虚字主要是造成文势的开合、气骨的雄健,欧阳修却多用以营造优柔、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在韩文传播接受的诸多形式中,选本通常能充分体现出选家特有的“审美经验”与“期待视野”。文章主要从南宋时期几种传世选本的选篇、评点入手,探讨南宋古文家对韩文创作要领的认识和艺术审美的体验。而韩文南宋选本中所体现的新期待视野在古文审美观念的构建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