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科玄论战"距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其依然影响着我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在"科玄论战"过程中,认识论学派的发展过程基本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3年2月至1923年10月,科学派和玄学派的"两派之争";第二阶段是1923年11月至1924年12月,科学派、玄学派以及唯物史观学派的"三派之争"。学派之争的背后是话语之争,即话语权之争。因此,对"科玄论战"过程中话语权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了解各学派背后的微观意识形态,为探究新时代教育思想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是较早使用“交易”概念并对它的功能及其类型加以分析的人。他认为“交易”又可以分为三种:商业交易,金融货币交易和劳动力交易。尽管他的“交易”慨念与现代经济学使用的“交易”的概念有一定差距,但是,他事实上已经指出了“交易”的社会属性,即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活动。康芒斯将“交易”建立在比较严格的经济学范畴之上并对之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和分类。因此,他认为“交易”是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单位。  相似文献   

3.
周全 《职业圈》2011,(2):127-128
亚里士多德是较早使用“交易”概念并对它的功能及其类型加以分析的人。他认为“交易”又可以分为三种:商业交易,金融货币交易和劳动力交易。尽管他的“交易”慨念与现代经济学使用的“交易”的概念有一定差距,但是,他事实上已经指出了“交易”的社会属性,即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活动。康芒斯将“交易”建立在比较严格的经济学范畴之上并对之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和分类。因此,他认为“交易”是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单位。  相似文献   

4.
阳前林 《职业圈》2011,(18):160-160
一、我国通货膨胀形势严峻。通货膨胀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体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就是社会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通货膨胀的实质就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相似文献   

5.
为抑制我国通货膨胀支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通货膨胀形势严峻。通货膨胀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体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就是社会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通货膨胀的实质就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文化发展的视角,结合时代的大环境,对“土洋之争”的发生状况进行具体分析。恢复历史面貌,重新审视“土洋之争”的内在原因,文化的分歧是发生“土洋之争”现象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7.
论南宋相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党与相党之争是南宋政治的重要表现形态 ,也是“宋代相权强化 ,帝皇愈加象征化”的突出标志 ;而“君子有党论”和“惟恐其党不众而无与共图天下之事” ,则是南宋相党在观念意识上的表现 ,也是“宋学”思想在政治领域中的具体实践。导致南宋相党的盛行与相党之争的最直接的因素 ,一是主战与主和之争 ,一是学术之争。南宋相党以群体的合力共振 ,在客体上改变了君主独裁的政局 ,但在主体上却具有鲜明的封闭性、排他性的文化性格 ,在政治实践中又“好己之同”、“恶人之异” ,明显地表现出喜同恶异、党同伐异的政治品格 ,所以相党的活动既对政治又对文化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8.
文字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文字同属于汉字文化圈,有人认为日元单位“円”是日本所造之字,也有人认为“円”是中国传入日本之字。较少人梳理曾作为货币单位的“円”“元”“圆”之关系,故本文主要结合文化语言学以及文字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着眼于中日货币单位之发展轨迹,试图探索“円”“元”“圓”之间的关系,就“円”为日本所造之字提出与以往不同的看法,并讨论中日汉字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苗春雨 《职业圈》2011,(29):126-128
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支付方式,而且给传统的金融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加大了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具有放大效应,增强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同时加大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难度,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陛。  相似文献   

10.
黄凤华 《职业圈》2008,(4):63-64
文章对我国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进行了分析,从而正确理解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方面可以促进劳动关系的“长期化”和“稳定化”,另一方面也决不是不能打破的“铁饭碗”。  相似文献   

11.
张琳 《职业圈》2008,(12):180-181
目前,我国翻译界的大多数学者认为直译和意译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可行的翻译方法。文章从信达雅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直译和意译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但是意译更符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2.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但这两个范畴不是同时产生的。从“意象”到“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发展史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对这条线索进行深入的考察,能使我们获得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新的启示。 (一) 意象说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意象”最初主要是作为哲学认识论的范畴,只含有淡薄的美学意味。《周易》中关于意与象的言论,可以说是意象理论之滥觞。《周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属《周易》中《传》的部分,《易传》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兼蓄了儒道两家的许多思想。上引《系辞》中的那段话同庄子学派所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的精神是一致的,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意”与“象”的问题,认为“意”是“言”所不能完全表达清楚的,而这“言”所不尽之“意”却可以通过“象”完全地明白地表达出来。其实,言所未尽之意,象也未必能尽之,《周易》的看法应该说有很大偏颇。但  相似文献   

13.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义”的基本含义是“宜”、“适宜”。它不仅是个人内在的道德要求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而且是分配社会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原则。在“义”与礼法的关系上,一方面,“礼”以行“义”;另一方面,“义”以行“礼”。先秦儒家的礼法正义是由“道”、“仁”、“礼”、“义”等范畴整合而成的分配权利与义务的价值标准,实质上是一种秩序本位的身份正义。  相似文献   

14.
如何奏响村镇银行为三农服务的乐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亚荣 《职业圈》2007,(7S):0-11
组建村镇银行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的需要。文章主要分析了目前在我国发展村镇银行的机遇、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实现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主银行制的起源及基本特征 “主银行”概念最早用于对日本企业和银行关系特征的一种概括性描述,对主银行制度的全面研究则见于日本学者青木昌彦所著《日本主银行体制及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转轨中的相关性研究〉一书,他指出,主银行体制是指包括工商企业,各类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管理当局间一系列非正式的惯例,制度安排和行为在内的公司融资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刘吉田 《职业圈》2011,(8):108-108
主银行制的起源及基本特征 “主银行”概念最早用于对日本企业和银行关系特征的一种概括性描述,对主银行制度的全面研究则见于日本学者青木昌彦所著《日本主银行体制及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转轨中的相关性研究〉一书,他指出,主银行体制是指包括工商企业,各类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管理当局间一系列非正式的惯例,制度安排和行为在内的公司融资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国内学者多从两个方面对美国金融监管法案进行研究,第一是对改革法案的不同角度解读,第二是对改革原因与效果的评价。然而,作为金融领域里一项重要法案,笔者认为有必要从金融法的规制和原则对改革法案进行解读。本文认为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体现了金融法的“防范系统性风险”“加强中央银行监管职能…”“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原则,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8.
重新塑造中国文化精神——《中华元典精神》说略余同元晚清以降,“中国向何处去”率先成为时代的中心议题,由此引发的“古今中西”之争,既包含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种种歧见,又导致了西化与中国本土化关系的无数辩难。今天,问题的中心已由“中国向何处去”转变为...  相似文献   

19.
《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兼论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黄爱平清代学术以汉学复兴为最大特征,故而人们往往用“清代汉学”一语赅而括之。但实际上,汉学的对立面宋学,亦即理学,在有清一代,却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这不仅表现在理学一直高踞庙堂,形式上占据着学术...  相似文献   

20.
泰勒规则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率逐渐取代货币供应量成为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利率水平在货币政策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为了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货币当局必须根据宏观经济形式灵活调整利率水平。因此,确定最优的利率水平成为货币政策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估计问题,西方学者基于泰勒规则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较为成功的利率预测模型,本文在借鉴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检验泰勒模型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