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人誉为画、诗、书三绝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1693 ̄1765),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郑板桥自幼聪颖,性格落拓不羁。早年家境贫寒,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历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除了做过十来年七品芝麻官之外,其居官前后,均在扬州卖画为生。有《郑板桥集》存世。郑板桥的家训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在外做官时写给堂弟郑墨的16封家书中。郑板桥52岁时才生了一个儿子,自己又在外做官,所以他对家人和幼子的训诲都是通过郑墨进行的。郑板桥在为刊行家书所撰写的《十六通家书小引》中说:“几篇家信,原算不得文章,有些好处…  相似文献   

2.
世人皆知清代郑板桥是一位多才多艺,擅长画、诗、书法的文化名人,却鲜知他又是一位深谙“爱子教子之道”的好家长。郑板桥拥有良田三百亩,中过举人和进士,曾做过“七品”县太爷。他年逾半百方得一子,算得上是富贵人家的“骄子”了。但是,郑板桥对儿子却不溺爱、骄纵,他深知“子不教,父之过”,很注重“教子之法”。 最近在书架上找出《郑板桥集》,从中翻阅到《潍县暑中与舍弟墨第二书》,这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作知县时写的一封家书,是专门谈教育儿子的方法和目标的。特录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倪培森 《初中生》2007,(4):26-27
“难得糊涂”一词是由清朝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首创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因诗、书、画皆工,人称“三绝”。他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高中进士后,因无后台背景,又不愿意拍马奉迎上司,在山东范县、潍县做了十几年知县后便辞官回家了,靠卖字画和教书为生。  相似文献   

4.
张国学 《现代语文》2003,(12):45-45
郑板桥为官清正,体恤百姓,他最看不惯那些仗势欺人、横行霸道的人,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例外。传说他在山东潍县当知县时,他的顶头上司———一个以鱼肉乡民为能事的知府路经此地。郑板桥因鄙弃他的为人,就装作身体不适,故意不出城迎接。那知府也素知郑板桥心高气傲,便厚着脸皮进了城。衙役们报说知府已到,郑板桥只好勉强设宴招待他。宴席上,知府见一壶薄酒,几盘素菜,只有那一小盘中的几只螃蟹还算是点荤腥,就气不打一处来。他指着盘中的螃蟹说道:“本府虽不谙风骚、拙于诗赋,但遇到郑大人,可能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吧,今天倒想吟诗…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诗歌、书法、绘画,人称"三绝"。他在山东任知县时,因私自开仓放赈灾粮,得罪了权贵,被罢官回乡,晚年在江苏兴化以卖画为生。  相似文献   

6.
郑板桥在山东任知县时,看见一个破旧的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为二三四五,下联为六七八九,郑板桥立即派人送上衣食。众吏问何故,郑板桥日:“上联缺一即缺衣,下联缺十即缺食。”在这里,缺衣食之人巧妙地运用数字为联而得到了他所需要的。古代许多诗人运用神奇的数字而使诗具有了独特的韵味。  相似文献   

7.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名(?)。字克柔,江苏兴化人。经科举,他考中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过士,曹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省)、潍县知县。  相似文献   

8.
<正>《新修城隍庙碑记》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七年(1752)任潍县知县时撰文并书写的,是郑板桥书法中的精品,郑板桥尝自称其书法作品中“《潍县城隍庙碑》最佳,惜其拓本少尔”(《刘柳村册子》)。  相似文献   

9.
不是来赴宴     
1745年,清朝大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被派到连年大旱的山东潍县当知县。一到任,他就向县衙官吏宣布:“不准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并且惩治了几个囤积粮食牟取暴利的奸商和横暴乡里的恶  相似文献   

10.
郑板桥(1693~1765),清朝著名的画家,原名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年间,郑板桥中进士,曾担任过山东知县,因为赈灾民请命而冒犯了豪绅,后被罢官回乡。郑板桥擅长诗词、书画、诗书,人称为“三绝”。他所画的尤以兰、竹、石最为精妙。他作字如写兰,写兰如作字,被称为扬州“八怪”之冠。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得罪显官豪门而被罢官。擅画兰竹,“扬州八怪”之一。他的题画竹诗与竹画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其题画竹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枝一叶总关情”等名句,使郑板桥的题画竹诗更显示出鉴赏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得罪显官豪门而被罢官。擅画兰竹,“扬州八怪”之一。他的题画竹诗与竹画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其题画竹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枝一叶总关情”等名句,使郑板桥的题画竹诗更显示出鉴赏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1746年,郑板桥任山东潍(wéi)县知县。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阅公文,突然有人击鼓鸣冤。郑板桥吩咐衙役将击鼓之人带上堂来。击鼓之人是一个哑巴,哑巴跪在地上呈(chénɡ)上状子。郑板桥细看之下,明白了案情。原来,哑巴5岁时生了一场病后便不能说话,但耳朵却好使。哑巴的父母很有钱,哑巴还有一个同胞哥哥。前年,父母因病相继去世。父母去世后,哥哥想独吞父母留下的家财,半文钱也不给  相似文献   

14.
门前有客皆双者,座上无人不四之。清代郑板桥当山东潍县知县时,看见一饭馆名叫"双者轩",莫名其妙。一打听,才知道"双者"是古书上所讲的"近者悦远者来"  相似文献   

15.
郑板桥(1693—1765),江苏兴化人,早年家贫,勤奋好学,为人疏宕洒脱,天性纯厚。乾隆年间进士及第,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任内关心百姓疾苦,政绩卓著,后因助农胜讼,为岁饥灾民请赈,得罪豪绅和上层官吏而罢官。他晚年始得一子,但爱子遵守“爱之必以其道”的原则,严格要求儿子,注重儿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一、培养爱心,爱人及物。郑板桥为培养儿子的仁爱之心,要求儿子爱惜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他反对笼中养鸟,“我图娱  相似文献   

16.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声誉最高的一位,他天资奇纵超越流辈,诗、书、画有"三绝"之誉.他又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然而却只做了个七品官,一生故事不少. 郑板桥的画,声誉很高.但据传说,他从不给权贵作画.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2007,(5):F0002-F0002
江苏省兴化中学位于“长江三角洲”苏中里下河平原。兴化水网密布,沃野无际,是名的鱼米之乡。自北宋范仲淹任兴化知县,兴办教育始,脉绵延,人才辈出,诞生过宗臣、施耐庵、郑板桥、刘熙载、李解等历史化名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板桥受骗     
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乾隆年间进士,曾任山东潍县知县,辞官后以卖画为生。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兼书画家,其诗、书、画皆精,人称"三绝",深为当世推重。他的诗歌讲求真情,豪放而慷慨;书法融隶、楷、行、草为一,号称"六分半书";尤善画兰花、墨竹、怪石,秀丽而苍劲。无论诗文、书法、丹青,每有一作品出来,人们无不争相求购。他有个怪癖,就是酷嗜狗肉,认为狗肉  相似文献   

19.
书画艺术谈     
郑板桥小时候就爱写字,年轻时已写得相当不错了。后来他做了官,觉得自己的字大小一样,墨色也全黑不变,太缺乏神韵,便琢磨如何摆脱旧体,写出新意。有一天夜里,郑板桥躺在床上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教子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虽老来得子,可从不溺爱,病危时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不敢违背,勉强答应,但他不会做。郑板桥命他去请教厨师。儿子请教了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馒头做成,满心高兴端来。郑板桥却早已断了气。儿子哭着跪在床边,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纸条,上面写道:“淌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事业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儿子这才明白了父亲临终要他亲手做馒头的用意。郑板桥教子@李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