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德勒兹的电影著作未及处理1980年代以来、欧美经典脉络之外的丰富而多样的电影形态,但是他所贡献的一些概念和思考仍具有进一步拓展"时间—影像"之后的电影研究的理论潜力。本文围绕"少数电影"的论题,梳理了从德勒兹的理论原点到后来不同学者的批评应用。这些批评应用包括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对好莱坞美学体系下"对抗性的现实主义"的讨论,达德利.安德鲁挪用"游牧"这一德勒兹术语对西非电影的考察,以及张英进为理解新时期中国电影而从不同的理论来源引入的"少数"话语,它们与德勒兹的问题意识之间建立起一种富于启发性的对话关系。这些批评实践反过来对德勒兹的理论术语和思想框架也构成了某种协商或修订。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1985年是一个"方法年",是一个转捩点。那一年,各种文学期刊,文学界各相关单位纷纷介入到文学批评方法的引进与批评场域的建构中来,推动了1985年批评"方法年"的形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引发了后来重写文学史的大讨论,为文学史书写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具有典范意义。1985年,先锋小说、寻根文学等的出现开启了当代中国多元的文学时代,成为日后许多文学支流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德勒兹的电影理论主要是在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加以注解并深入阐发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主要涉及运动、运动影像及其三个变体、回忆与梦幻、现在尖点与过去时面四个论题。在四评柏格森的过程中,德勒兹重新认识电影并建立了一种以时间—影像为核心的电影哲学观,他宣称电影影像是一类符号,但不是语言符号,并将"辖域化—解辖域化—再辖域化"的哲学美学概念运用于电影的分析中,建构了一种对于影像符号的"再符码化"构想,德勒兹的这些理论主张对审视中国当代国产贺岁片具有一定的学理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批评的阐释功能主要包括对文学文本内容的阐释和叙事形式的阐释两个方面。关于生态批评内容的阐释,批评家虽然要以生态意识重新观照中外文学经典,但更要关注的是立足中国现实写作的"生态文学";关于生态批评叙事阐释,应该认识到小说叙事形式本身也有其独特的意义,是"有意味的形式",应坚决反对生态文学创作和生态批评的运用的"语言工具论"色彩,要更注重对小说叙事形式的打磨,以促进中国生态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语境"成为文学批评与研究之中的一个常用术语,不仅是因为语言问题,而且是因为文学问题历来都不是孤立的,甚至还可能与许多非文学的问题相关。因此,从特定的文学语境出发或将文学放在特定语境之中进行评介就成了批评界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文学批评,我们暂且称之为语境批评。然而在语境批评之中,"语境"给批评者提供某种论证视角和理论支持的同时,也常常使批评者面临诸多的质疑与困惑。  相似文献   

6.
刘勰"奇正"思想的批评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独立地使用"奇"与"正"来批评文学要素,二是运用"奇正"的辩证关系来进行批评。作者认为在文学批评过程中"奇"与"正"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应该在文学创作领域或批评领域随时注意"奇"与"正"的相互转化,并灵活地以此来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学桂军的整体崛起,不仅包含广西文学理论批评力量的构成内容,而且也包括理论批评作为评价机制对文学的推动力量.文学桂军的整体崛起中就意味着理论批评正在崛起,这是理论批评自觉的标志.从理论批评和文学评价机制建设角度探索文学桂军的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极有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彰显广西理论批评的自觉,进一步推动理论桂军的崛起.  相似文献   

8.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其批评范式转向表现为从文本批评向文化批评的转变。这使得文学意义的内部体系进一步向外部开放,文学固有的边界被消蚀。其中文本批评对文学边界的固守和文化批评对文学边界的逾越显现了文论范式的发展必然,反映了文学在政治、科技、文化的冲击下遭遇的难题。对此,我们应以审慎的态度理性对待批评范式的转换与文学边界的移动,既要保持文学的自主性,又要不失其开放性品格,使文学在动态的移动之中显示其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宋元时期科举文批评中经常出现"格"这一术语,南宋科举文批评中作为术语的"格",主要是从文章的方式、方法上进行论述的;元代科举文批评中所使用的"格",更多的则是从文学风格入手,文章学的意义更为突出。元代文学风气影响对"格"内涵的稳定,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范畴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最终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稳定的文学批评范畴——格调。  相似文献   

10.
罗瑞宁有关转型期中国文学研究新著《审美与欲望的纠缠》,以"审美"与"欲望"的冲突作为研究文学创作及文学与文化关系的中心环节,以"人学"作为基点,介入当下现实的思考与批判,这一学术视野和学术理路不仅对当代文化审美理论创新有一定裨益,也有助于改变以往僵化的文学批评模式,是当下国人人文学者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一次新的尝试和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1.
王建文 《考试周刊》2011,(72):30-31
胡塞尔的现象学批评方法,在其来源地合法性及应用的合理性方面受到了部分文学理论研究者的批判和质疑。本文从"现象"一词的词源意义着手来探讨现象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揭示现象学意义下的文学的本质含义,并在此基础上阐明现象学方法用于文学研究和文学作品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褚燕 《培训与研究》2010,27(4):8-10
中国古代文论中,作与识不可两分,具有文学创作能力的"诗人"成为了文学认知的主体。"诗人言诗"在西方也有相当长的传统。所不同的是,西方的批评者采取的是主客体二分,感性和理性对立的思维途径,文学活动和文论批评被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论中,作与识不可两分,具有文学创作能力的"诗人"成为了文学认知的主体。"诗人言诗"在西方也有相当长的传统。所不同的是,西方的批评者采取的是主客体二分,感性和理性对立的思维途径,文学活动和文论批评被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与批评尊重人性、直面社会、宣扬真善美与社会道义、追求和谐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但是否艺术的表现世界、富有审美价值、注重艺术性与是否有深刻的思想力度来公平、公正的判决、注重现实性意义是两者的不同。殊途同归的是:文学与批评都是为使人类得以自由健康发展而努力。因此批评与文学相互制衡:文学的艺术审美价值决定了批评必须具有审美判断性;批评使文学更多的关注现实性意义;批评者与作家不同的价值观让位于主流的真善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劼人的长篇小说,以其"编年本"的形式,揭示时代发展的全景式笔法和对社会生活、地方风俗的精细观察与描摹,体现着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传统,正是在这里使李劼人与法国先驱者的名字发生了本质意义上的联系,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们称誉他是"东方福楼拜"、"中国的左拉"。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与杜夫海纳在美学思想和批评理论上多有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深刻的差异。在批评任务上,朱光潜以审美性的趣味培养为旨归,提出"不即不离"等美学理想,批评成为锻炼审美能力的应用美学;杜夫海纳则认为批评追求的是认知性的意义探寻,作为主体的批评家应该以自身向作品的意义世界开放,实现自我的完全呈现。在批评标准上,朱光潜标举符合"纯正的趣味"的审美标准,杜夫海纳则推崇体现意义完满性的"深度"。"趣味"与"深度"并不相互排斥:审美对象带来的审美感觉的充实性可以使我们的情趣得以形成,以臻成熟;"深度"可以说是在"趣味"基础上对审美经验、文艺批评的"深度"要求,即在认识艺术作品深度的同时认识自我,自我的存在向作品的意义世界开放,不仅开放审美的我,也要开放伦理的我,认知的我。  相似文献   

17.
"空间批评"是以新的空间观念为前提,实现文学研究批判功能的一种新型批评形态。其强调对文学空间的文化解读,关注现代性所造成的空间与文化政治的融合,其从文化身份角度阐述了文学批评的多维属性,并进一步丰富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角度和领域。  相似文献   

18.
站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进行人文精神构建不仅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同时能够很好的发挥文学理论学批评对人文精神构建的促进价值和作用,它能够从道德伦理角度对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价值和精神进行评价和判断。随着文学伦理学演化和发展,不断丰富着人文精神内涵,促进着人文精神发展,从不同角度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关系进行研究,从而在人文精神构建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学界一提起"仿像"便自然想到鲍德里亚,然而,"仿像"理论在德勒兹的思想中也占据重要地位。鲍德里亚主要立足于社会学领域,传承了麦克卢汉、列斐伏尔、德波等人对消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加侧重技术层面,而德勒兹主要以哲学立场为视点,颠覆柏拉图主义、拒斥再现理论,更为侧重学理层面。可以说,德勒兹的仿像更为彻底。虽然二人遵循的是两种不同的影像思维逻辑,但二人都基于后现代主义立场,在"一"与"多"传统命题的框架内重新认识"仿像",考察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华裔文学成为文学研究的热点和中外文学课程的必读书目。但中外华裔文学的讲授却存在一个共性顽疾:即教学囿于族裔性的"本土中心主义"文化批评视角,忽视了文学固有的审美价值。华裔新作品内含的超越族裔性的普适伦理价值观及生态思想等文学审美因素,证明了华裔文学教学研究走出单一"唯文化批评",转向多元批评的可能性。"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实现这一可能提供了可行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