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死疲劳》是莫言叙事才能的一次大综合大爆发,他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叙事技巧树立了山东高密东北乡又一座文学丰碑。笔者将根据叙事学的一些理论,从叙述视角、叙事者、叙述接受者以及叙述时序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对其出神入化的综合使用以及其达到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的叙事可以分为背景叙事和故事叙事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有两个叙述层,与此相应的叙事者分别是"作者"、"在下"、石头以及故事叙事第一叙述层中的部分人物.故事叙事是<红楼梦>叙事的主体,背景叙事则为故事叙事提供了背景与框架,为小说的叙事虚构世界提供了存在的依据与合理性.而从叙事逻辑的角度看,背景叙事的第二叙述层与故事叙事的两个叙述层又构成一个叙事连续体,三个层面互相依存又互相支撑,共同完成<红楼梦>叙事的任务与目标.  相似文献   

3.
解读《金色笔记》独特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叙述学和修辞学的研究成果,从多重复合视角、隐含作者、叙述话语、叙述结构、梦境与象征等几个方面解读《金色笔记》独特的叙事策略,期待能揭示小说文本内部的基本建构,以及这些表现手法深化主题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伍尔夫《达罗卫夫人》的现代叙事艺术的精要之处表现为多焦组合式的叙述结构、自由间接式的叙述话语以及功能层次的诗意拓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英围文学史上具有现代启示意义的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性作品《吉姆老爷》,阐述了这部小说中康拉德式叙事手法的方式、作用、多样性及其产生的主题效果。指出对康拉德式叙事法的研究不是狭义上的单纯地对小说的结构加以分析叙述,而是通过对《吉姆老爷》的多层次分析,研究复杂多样的康拉德式叙事法与主题之间的必然联系和有机统一,从而提高对康拉德小说真正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静心的《迷旎花园》是一次小说叙事的有意义的实验。它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和单一视角的叙事模式,采用了大量主体性叙事及自由转换视角等新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特定语境中的场性叙述。这种方法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叙事形态,使缺席的主体成为当下的在场,把原来的被叙述还原为主体性叙述。这种叙述大大增强了叙事话语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也大大增强了叙述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主体话语的出现,也最大限度地拉近了叙事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语言的亲和力知穿诱性.  相似文献   

7.
《我的已故公爵夫人》是罗伯特.勃朗宁的名作。叙述者公爵的叙述表面平缓,却暗藏玄机,颠覆了叙事的可靠性。这种从里层颠覆表层平缓的叙述的可靠性的叙述方式,一方面展示了勃朗宁非凡的叙事艺术,另一方面深刻地披露了叙述者公爵的丑陋嘴脸。而这样的叙事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女性在父权制被叙述被囚禁的命运,剖析了男性叙述话语暴政,揭示了男性叙述权威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8.
由于丁玲本人的复杂性和《莎菲女士的日记》文本的敞开性,该作品自发表以来,以文化背景、政治立场、社会思潮等阐释语境的更迭,关于它的读解不断发生着游移。叙述学中的叙述声音在语法学叙事理论中是形式概念,本身不舍内容因素,但在修辞性叙事学、特别是女性主义叙事学中,叙述声音成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以叙述声音为切入点,可以发现《日记》的双重文本性质,导致莎菲的个人声音无论被解读为启蒙话语、还是女性叙事,最终只是自我解构。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新移民女作家张翎被誉为"北美地区新移民文学的扛鼎作家"。《交错的彼岸》是继《望月》之后张翎的另一部长篇力著。《交错的彼岸》糅合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构成多重人称复合叙事。张翎对第一人称叙述的巧用使叙述者在叙述时空上的转换自然而流畅,且赋予读者真切感和信任感。第三人称叙述使得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叙述对象之间,拥有比第一人称更大的叙述空间。张翎对两种叙述人称的灵活掌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小说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呼啸山庄》为研究对象,为探寻小说哥特式特征的表现,立足于叙事学相关理论,从叙述视角、叙述者、叙事时间及非叙事性话语四个角度出发,通过具体深入分析文本表层艺术结构中叙述技巧的运用,揭示其对于体现小说哥特式特征的特殊作用,认为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采用精妙的叙事策略所建构的哥特式特征有助于凸显作品崇高的人性复苏主题。  相似文献   

11.
历史叙述作为国家、民族意识形态建构的坚固手段,一直以来是以男权话语为中心展开叙述的。女性叙述历史的话语权,长久以来处于被遮蔽、被隐匿的状态。严歌苓《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两部小说,通过改写与设置个人视野来解构宏大叙事,从个体体验消解革命政治,突出对个体生命意识的尊重,以"逃离—隐藏"的叙述叙事模式,向读者展现了女性眼中独特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12.
曹乃谦承继了乡土文学的传统,笃守着雁北这方土地,书写着这方人本真的生命状态,形成了曹乃谦古朴、原始、自然、本真的叙事风格。本文拟从叙述内容、叙述视角和叙述话语三个方面来考察曹乃谦的乡村叙述。  相似文献   

13.
从《无名的裘德》文本出发,运用现代叙事学中的视点理论解读《无名的裘德》中多元叙事视角的运用,主要包括作者叙述、以小说中的人物为叙述者的人物叙述、以旁观者为叙述者的第三人称客观叙述或称戏剧视角三种模式的交替运用。多元叙事视角的使用,颠覆了19世纪维多利亚小说的叙事常规,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反讽效果和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复调效果,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的先河。  相似文献   

14.
朱占青 《天中学刊》2004,19(4):52-55
《左传》在叙事上的成就非常突出,可以说是中国早期叙事作品的典范之作。《左传》同时采取了客观叙事和干预叙事两种不同的叙述模式,即为了确保历史叙述的客观性,叙述者在故事中极力“隐身”。为了实现价值引导和叙述客观性的统一,《左传》又采取了叙述与评论分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将《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小说相比,《红楼梦》显示出了极大的叙事智慧及独特的叙事魅力。本文围绕作者如何与叙述者分离,如何巧妙运用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等多重叙述视角叙事这几个方面,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了《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叙述者及叙述视角的开拓创新。作者对叙述者及叙述视角进行了一系列的巧妙安排,小说叙述者的扑朔迷离,叙述视角的灵活转换,千变万化,使作品呈现出极其广阔的叙述空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就是凭借其开创性的叙事手法提高了其叙事品位,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复活》作为19世纪扛鼎之作,其叙述手法值得考究和借鉴。《复活》的叙述艺术可从叙述视角和叙述话语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品采用全知的叙述视角,叙述者可以随时随地出现在任何角落来向读者报道事件的细枝末节,这种全知性的叙述成为《复活》得以塑造广阔社会画面的前提和基础;此外,与全知的叙述视角相关,叙述者还经常进入潜入他人的内心世界,窥探人物的所思所想,这样,在叙述话语层出现大量的内心话语。  相似文献   

17.
反讽及其限制——论《围城》的叙事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伦理主要追问叙述行为的正当性与叙述话语的合法性。《围城》的立场是反讽。从叙述话语看,反讽不仅体现在遣词造句,而且还体现在谋篇布局、性格塑造上。从叙述行为看,反讽一方面与讽刺、怀疑、伪装、预言相区分,另一方面对其自身也有限制。这种区分与限制既是《围城》叙事的正当性之所在,也是形成《围城》话语悲剧性反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张兴娟 《考试周刊》2011,(50):25-26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是具有新时期文学转型意义的一部作品,它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时空界限,表现出独特的叙述视角和技巧,并开创了中国小说叙事的新纪元。本文从叙述主体和叙述视角两个方面对《红高粱》的叙述技巧作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9.
小议《已故上校的女儿》的叙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短篇小说的写作手法上作出了大胆的创新,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说叙事风格。本文从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三个方面对其代表作《已故上校的女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曼斯菲尔德的这种独树一帜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20.
文本话语需要具体的叙事策略来表达。叙述人的设置,叙述视角的安排,叙述结构的组织,语法句式的选择都可以看成是叙事策略的运用,恰当的叙事策略能促进话语意识的正确表达。所谓故事外叙述即叙述者不是虚构世界的参与者,他与虚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