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网络作为信息来源、沟通手段和虚拟公共空间,与政治参与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作为信息来源,网络显然为人们获得政治信息提供了新的途径,但人们获取政治信息的动机、必要的网络使用技术、网络使用者自身的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网络上大量政治信息的存在并不直接导致人们政治信息拥有量的增加.政治信息的增加与政治参与之间也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作为沟通手段,网络对不同的政治沟通方式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不同的政治参与方式受网络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网络因其分散性、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商业化等特性,而对于扩大公共空间的作用有限,网络还不能形成“一个”公共空间。尽管如此,网络论坛还是为网民表达意见提供了新的平台,因而有利于提高网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沟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语言媒介来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然而,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同话语体系间张力的存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不畅,导致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因此,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沟通,增进两种不同话语系统间意向的融合,这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条件下公共领域在中国的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一部分人开始认为网络媒体是中国建构公共领域的曙光。实际上,媒体只是构建公共领域的一个必要条件,不能决定公共领域发展的进程,网络媒体更不是公共领域的“救世主”。要在中国建构公共领域面临着很多困难:国家与社会严重重叠、公众民主监督意识不高、媒体管理机制僵化,短期内公共领域不会在中国形成。  相似文献   

4.
教育改革的公共领域——困境、可能与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改革的公共领域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决策机构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公共空间,它是一个讲坛,一个在这里民众可以就他们有关教育的公共事务进行协商、辩论、批判,进而对教育的决策产生影响的场所。在我国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基于沟通与批判的教育改革公共领域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如国家与社会呈现出分离中的一体化、舆论媒体的意识形态化、知识分子的依附化以及社会公众在政策消费下的失语化等。在中国建构一个为教育改革服务的公共领域,只能是"有限建构",所达成的也只能是"类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5.
加强内部沟通,实现企业管理中的信息对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内部“信息的不对称”在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领导和员工间树立起了一堵阻碍信息流通的“高墙”,严重影响着企业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加强企业的内部沟通是推倒“高墙”、实现企业信息对称的重要途径。因此,分析影响企业内部沟通的因素,寻找加强沟通的方法,对于实现企业的信息对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新兴政治参与方式,网络围观对公民意识培育发挥着积极影响。但网络围观的虚拟性和个案化,导致网民言行缺乏戒律约束,使民主意识培育缺乏持久化动力。基于审议民主视角,可从三方面着手消弭网络围观对公民意识培育的不利冲击。一是"弱公共领域"应鼓励慎议,构建理想公共表达空间;二是要搭建"弱公共领域"与"强公共领域"间沟通平台,注重吸纳民意;三是"强公共领域"决策要重视合法性,强调明辨。  相似文献   

7.
网络媒体的勃兴让日渐武微的公共领域理论又重回大众视野,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和激烈的讨论.很多人认为网络为公共领域的重建提供了契机,是中国建构公共领域的曙光.不能否认的是,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在结构上对大众主导的公共领域具有优越性,但是媒体只是构建公共领域的一个必要条件,不能决定公共领域发展的进程,网络媒体更不是公共领域的"救世主".中国建构公共领域面临着政治权力的介入、商业利益的挤压、公众民主监督意识不高等问题,因此互联网是一个未完成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8.
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视域中的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和谐社会建设应当是在公共精神的引导下,做到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制衡与互动,形成和谐关系;同时,政治国家依法运用其公共权力,对公民社会内部所存在的压迫性进行干预,使公民社会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社会,“宽容”是包裹政治专制的“乌托邦幻想”,政治权力的垄断性压抑着社会自主性地位的提高,窒息了公共领域的生长空间。在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公共领域是现代生活的重要标志,在这种境域.中宽容成为人们社会政治生活的实际需要,其丰富的内涵与意义也才获得了真正而充分的展现。政治宽容的生成,显示出对传统政治巨大的改造功能:打破政治中心原则促进国家与社会分立,为公共领域的生长创造条件;塑造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发展、更新着公共领域的存在形态。当前生成与培育现代政治的宽容品质,需要将传统的宽容精神予以整合,与现代化进程保持一致,以推动公共领域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在高科技信息技术对当今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而深化的影响下,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已逐渐成为社会各机构之间、社会单位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重要沟通工具与联系途径。在这样的整体大环境下,本文结合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运用原理,对现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构建,从理论与实践的可行性角度出发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媒介"公共性"问题日益凸显,而基于此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也成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普遍方式。当我们把公共哲学作为当代大众传播研究的必要视角时,大众传播研究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大众传媒的"公共性"问题,大众传媒与公民社会的民主化问题,以及媒介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等难题都可以得到更深入、更有效的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2.
针对后疫情时代教育考试舆情具有的内容敏感性、传播复杂性和事件爆发性3个传播特点,应坚持日常预警、及时回应、公开透明3个原则,具体的应对措施是:1)转变传统思维观念;2)建立舆情分析处置专家智库;3)提高应急处突能力;4)完善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系统;5)提升媒体与公众的传播素养;6)建立教育考试主管部门、各类媒体及社会公众三方协同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公共领域是一个处于私人领域和国家之间的社会交往及理性批判空间,其核心是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其建构以社会相对分离和民主制度建立为基础,由主体、公共空间、自由交往和共识四个要素构成。网络的发展无疑给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助长了消费主义的泛滥,带来了严格的信息过滤以及社会群体极端化、分裂化的倾向,使公共领域的构建面临新的困境。而这一困境的解决有赖于自由表达体制的建立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央视法制与社会频道的《大家看法》栏目,以对社会热点、焦点话题的敏锐捕捉,互动式的新闻,吸引了大批观众。在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大家看法》的互动性和权威性将平民视点与权威话语融合,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法制观念在《大家看法》里得到贯彻,且将重心放于事件背后的深刻社会原因,发挥媒体道德监督、舆论指向的作用,将法治建设与发展和谐社会相统一。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公共事件在网络舆论场不断出现,成为学界关注的现象。事件最初的议题是在人际传播范围内汇集网络表达的个人意见,并逐渐形成小规模舆论场,然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共振态势。大众传播领域的合力扩大了事件的社会影响,使之真正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公共事件。从局部舆论演化到社会舆论的过程中,"意见领袖"发挥了很大力量。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等应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网络媒体迅猛发展提供了平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大众得到和传播资讯的频道越来越多,但媒体的公信力却在下降,改变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新闻真实性为基础,建立媒体的诚信价值体系;以媒体人应有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提高从业人员道德素质;以媒体行为的制度约束为基础,强化对媒体的监督力度;以规范行为为基础,提高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7.
政府公共警告是行政法学上的一个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警告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广义上的政府公共警告是指政府性组织向其权力辖区内之社会大众公开发布其所掌握的可能对人们造成较大危害的行为、商品、事件等信息,以促使人们产生警觉心理的行为总称。狭义上的公共警告是指政府性组织针对消费风险向其辖区的居民发布的公共警告。政府公共警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治理手段,在我国消费领域亦有实践。但目前我国尚未有关于公共警告的专门法律,政府公共警告的法律依据散见于各层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中。在法律性质、价值目标、行为方式、适用范围、时间要求、具体程序等方面,政府公共警告与警告处罚、应急预案、媒体曝光等存在很大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公共警告是一种特殊的政府信息公开行为,但在风险社会,政府公共警告具有制度独立之价值与必要。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器是伴随着“社会”这一管理体系的设置与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社会公器的特征具体表现在:批判的公共性、公开性和多元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结合等方面。社会公器具有协调服务、稳定社会秩序和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等功能。新闻媒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公器,既是一个公共信息传播的载体,又是舆论载体。新闻媒介通过与民间舆论场的重合、互动,构成了现代社会健康文明发展的有效机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新闻媒介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9.
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变化以及农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公共生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研究农村公共空间的变化,有助于了解农村的变化,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