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郑娟  芦姗 《新闻世界》2011,(4):192-193
一首被称为"神曲"的无词歌《忐忑》走红互联网,在备受热捧的同时也引发各种争议。不管是各种拟声词组合的歌词,还是特色鲜明的"剧场"表演,这种传播现象都建立在符号互动的基础上。追溯无词歌的历史,关照现今的社会文化,本文试用符号互动论来解读《忐忑》背后的文化和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尼尔·波兹曼的著作《童年的消逝》出发,联系《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节目走红所引发的"萌文化"的浪潮,将"萌文化"看成是一次童年的回归,并从真人秀节目中提炼出"萌文化"的传播趋势及在媒介传播中的表现与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文化典籍大国,但远未成为文化典籍传播强国, “互联网+”时代为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了解“互联网+”时代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的特点,继而探讨互联网对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带来的影响,析出“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策略,最大范围内实现对外传播效果,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以文化典籍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马悦 《声屏世界》2021,(1):9-10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李子柒的走红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她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再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田园式生活方式,描绘着一个普通乡村的一年四季,唤起了海内外许多网友内心深处的共鸣.她的成功看似偶然,却也是必然,为我们新时代的文化传播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转变过去宏大的叙事方式,讲述普通人的生活故事.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介兴起的背景下,短视频平台中"性别反串"亚文化逐渐形成"性别扮演"与"跨性别"两类反串类型。基于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分析两类性别反串文本的文化表征,认为其表征背后是二元性别论下的奇观表演、反操演的性别追寻和"双性同体"的性别觉醒展演。同时,性别反串短视频建构了新的性别文化意义,呈现出亚文化"主流化"趋势,并与主流文化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6.
王前慧 《视听》2022,(5):49-5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新的媒介环境下需要新的载体、策略和创新表达,从而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成为传播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传播阵地.《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典籍,通过"典籍+戏剧+时空"的表达方式,构建出脉络清晰、叙事宏大的"典籍"背后的故事与文明,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  相似文献   

7.
程皓楠 《视听》2016,(11):37-38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商品,热播的电影不仅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利润,背后还可能被赋予某些文化符号,某种政治意图。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其涵盖的西方文化通过光影人物,情节叙述等在东方市场上得到了充分的传播。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跨学科分析法多角度研究好莱坞动画电影,以极具代表性的《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例,正确分析这种"东方主义,西方传播"的现象,并为中国动画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促进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的弹幕电影分析——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达维 《新闻界》2015,(3):2-6,30
弹幕作为"御宅族"的小众文化一夜之间走入大众视野,其背后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亚文化对社会主导文化的渗透。弹幕电影作为新型的互动观影仪式,是在互联网思维下,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电影产业的再造创新,其背后蕴含着互联网时代文化经济转型发展的产业逻辑。本文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视角,在分析弹幕电影互动观影仪式的基础上,揭示弹幕电影背后的文化与经济原因,指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拥抱互联网思维、主动迎接时代与产业变革,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9.
弹幕作为"御宅族"的小众文化一夜之间走入大众视野,其背后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亚文化对社会主导文化的渗透。弹幕电影作为新型的互动观影仪式,是在互联网思维下,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电影产业的再造创新,其背后蕴含着互联网时代文化经济转型发展的产业逻辑。本文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视角,在分析弹幕电影互动观影仪式的基础上,揭示弹幕电影背后的文化与经济原因,指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拥抱互联网思维、主动迎接时代与产业变革,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0.
自2003年"芙蓉姐姐"以凭借风格独特的照片在网络走红后,互联网进入一个"哥"和"姐"的时代,因择偶标准而备受关注的"凤姐",因混搭时尚的穿着而广为流传的"犀利哥",类似的传播符号层出不穷。近两年,微博上又兴起了以"马云爸爸"为代表的另一类亲属称谓合成符号,亲属称谓的泛化运用已然成为网络戏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当下的社会文化背景,着重探究亲属称谓泛化运用背后的传播机制,即亲属称谓怎样与传播主体相结合的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传播符号,在亲属称谓的选择和传播过程中,反映了网民何种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11.
"李子柒"系列作为UGC的成功案例,在自媒体井喷式发展的背景下成了热议的焦点。该系列国际性的定位、优良的视听元素以及恰当的传播策略都助力了它的走红,在传播美食的同时,打破了大众对中国的固有思维,提升了民族文化认同感,提高了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郭伟华 《今传媒》2015,(3):67-68
冰桶挑战赛是中国2014年度热门传播事件之一。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视角切入,着重分析研究冰桶挑战赛走红背后的传播机制,不止于此,文章还将从批判性视角深刻反思"冰桶挑战"整个传播过程中的失范之处,希望对未来的公益传播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子柒短视频的走红,是一种现象级的文化传播革新.通过镜头语言描绘了科技"快"时代中淳朴的田园生活,这是"快生活"和"慢生活"之间的一场较量.从无人知晓,到如今国内外的视频博主争相效仿的局面,李子柒式现象影响力涉及广泛.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一种基于短视频与社交媒体的渠道创新,打破了近几年来的关于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大多遵循的固化思维,而其短视频作品中所体现的技术表达和文本策略就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是值得时代媒体借鉴的一种传播路径新逻辑.通过对"李子柒现象"的研究,探究新时代中网络大背景下文化传播路径新的突破点,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全世界.  相似文献   

14.
谷会敏  许云淇 《传媒》2021,(23):60-61
移动互联视域下,短视频作为知识表达新方式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度.本文分析了短视频知识传播的"走红"原因,探索这一"走红"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并从把关、自律、监管三个维度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为短视频知识传播的趋利避害、提质增效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十三五之歌》悄然走红网络。这支"洋范儿"十足的音乐动画短片以轻松幽默的口吻介绍了中国的"十三五"规划。短片中运用大量的符号进行内涵表现,而符号及隐喻的应用则将复杂、抽象的政治内容予以具体化呈现。此外,短片还对政治传播进行文化包装,以"他者"视角呈现中国的政治文本,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十三五之歌》对跨文化的政治传播颇具意义。在新形势下,跨文化的政治传播不仅要有创意,更要注重多元化传播渠道,以求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陈新鸥 《报刊之友》2012,(11):83-85
一直以来,纪录片是人们眼中的小众传播,但是,《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颠覆了这一刻板印象。其迅速走红的背后,离不开恰当的传播时机、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的选择。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李子 《青年记者》2022,(6):82-84
从春节《唐宫夜宴》到端午《洛神水赋》,再到中秋《鹤归来兮》和重阳《逍遥》,河南卫视中华传统节日系列节目相继走红网络,广受好评.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节目创新深植互联网基因,在策划思路、创作运营、表现形式和主题内涵上均契合融媒体视域下的传播逻辑,快速迭代打造内容IP、开放互动沟通粉丝、革新节目叙事架构、技术赋能文化传播,为...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是文化传播和价值观传递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同时也是会讲故事的纪录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网络,其原因正是在于擅于讲故事,从创新叙事视角、丰富叙事情节、着眼于人物叙事三方面,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陈守湖 《出版广角》2016,(12):56-58
余秀华诗歌走红是社交媒体时代的经典传播案例,余秀华两本诗集的出版并热卖,亦是图书出版策划传媒化的一次成功操作.新媒体意识、互联网思维、社群化整合是其图书出版传媒化运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日本熊本县吉祥物熊本熊(Kumamon)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吉祥物兼卡通形象,其走红可以参照文化产业的框架进行解构。本文从快乐符码角度分析熊本熊的形象、受众、传播手段、版权策略等,找到其打动受众得以走红的原因,并聚焦熊本熊这一形象的文本生产过程,为吉祥物动漫形象的设计寻找最优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