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哲学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投射与应用,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但应看到,主体间性哲学思想产生于西方,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向存在根本区别。明晰价值旨归是构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纲与领、根与魂,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将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紧密结合,统筹落实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中。通过构建主体间平等交互式教育实践关系,采取丰富有效的教育互动方式,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情境,切实增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西方主体间性理论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如何借鉴主体间性理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主体间性理论,对实现思想政治课由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具有极积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作为我国重点培养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群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尤为重要。在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分析了当前研究生的思想现状与问题症结,提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对象化活动转向交往活动,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丰富并且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哲学奠定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超越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缺损的现象和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和生活实践诠释的主体间性价值追求,通过构建民主平等、沟通对话为特征的教育交往模式及评价机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与实效性的协同共振。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陷入了"主体-客体"两极模式的困境.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观进行了重构,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对象化活动转向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7.
目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因研究角度的转换和思维视角的变革,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理论研究的重点。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观点各异、众说纷纭,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梳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厘清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和实现模式,对今后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新时期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克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弊端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主体间性越来越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对主体间性方法的兴起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研究显得十分的必要,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必然要求,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及扬弃,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点和基础,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实践。改进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主体性内涵和当代价值出发,探讨理论与实践上的困境,科学把握"主体——主体"双向的互动交往活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构建与时俱进的主体性思想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0.
人的生存实践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间的交往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其个体价值实现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价值澄清方法的合理内核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澄清反应、价值单书写、价值观延续讨论、提高对结果的认识等方法的丰富内涵对于创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同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价值澄清方法时还应注意:个人价值观自由选择与共同价值观科学灌输相结合、发展价值方法与传授价值内容相结合、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与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是对受教育者心理、情感和精神上产生的正向引力,具有亲和性、情感性、人文性、潜隐性、共鸣性等本质特征,展呈为由价值结构和内容结构组成的结构形态,其价值结构由内生价值和外生价值耦合而成;内容结构由真的感悟力、善的感召力、美的感染力糅合构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需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度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格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渗透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愉悦感。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人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生存实践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间的交往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其个体价值实现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现代哲学是在扬弃了近代哲学唯我性缺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核心内容就是主体间性理论,现代哲学被称作主体间性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旨在克服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充分发挥主体间性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而交往则是实现这一转向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理论是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引,同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本质理论、内因与外因理论也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主体间性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胡沫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23(12):94-97,118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体。事实判断具有客观唯一性,价值判断具有主体间差异性,二者统一的基础在于社会历史性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性。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把灌输范式的知识教育统一到理解范式的信仰教育上来。  相似文献   

17.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以其上下文关系可译为或理解为主体之间性、主体际性、主体(观)通性、共(多)主体性、主体间本位等[1](P86-91)。笔者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的主要内容是规范一个主体(教育者)怎样与另一个完整的作为主体(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期在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突出强调了人的主体属性,这一理念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必须把尊重大学生独立性、重视其自主性、激发其创造性作为前提,以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超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扬弃,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践;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增强主体意识、尊重主体地位、发展主体能力;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有创新理论体系、营造环境氛围、建立引导机制、拓展教育渠道。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纠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彪 《教育导刊》2011,(1):13-16
当代西方哲学从主体性哲学正在走向主体间性哲学,这一走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和突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诉求主体间性,交往式和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20.
舍勒对人心价值秩序的勘定,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地理解人、理解道德的建构机制,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提供了本体论支持。人心价值秩序相对于人的道德行为和时代精神状况所具有的在先性和决定性,彰显出人心价值秩序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性,而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人心价值秩序根源,则进一步揭示了人心价值秩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