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根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遂昌昆曲十番代表性传承人):耳濡目染,结缘十番.1933年4月,我出生在石坑口村.每逢七月,父辈们总是为一年一度的玄沙庙庙会而忙碌.有的操练十番音乐,有的制作祭品.  相似文献   

2.
张坚是清中叶重要传奇作家.在昆曲发展最艰难的时期,张坚坚持传统昆曲剧本创作,对昆曲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他创作的《玉燕堂四种曲》结构新奇,文辞雅艳,音律恰协,流传广泛,是清中叶昆曲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有力的文化根基,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公共话语和各抒己见的交流平台,受众拥有了一定的话语空间。一些学者意图利用新媒体打造一条专属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道路,就"非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方式,提出一系列想法。传播时代进程对昆曲发展的影响使得社群培育的实际操作或许还有可斟酌的空间,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受众如何获取昆曲社区的资源基础是其中的主要方面。传统昆曲建立对应社区的条件在现代化语境的框架中似乎面临着一些缺失。昆曲的社群模式在传播时代进程中经历了高低起伏,受众参与昆曲的行为方式虽然同前大众传播时代保有相似之处,但受众的行动意义在现代化演进过程中有了实质性的转向。昆曲的社群模式与昆曲文化在传播时代进程中经历了从本质意义(历史观)到精神实质(受众行为)上的断裂,昆曲社群模式的断裂、传受关系的质变,皆显示出昆曲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回归与旧有方式存在着本质差别,那它的回归是有限的。正视非遗资源获取的困难与不便,才能在新媒体时代更好的培育昆曲社区。  相似文献   

4.
"非遗"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既包括可见的遗留部分,也包括不可见的遗失部分,只有当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共同作用,我们才能探知"非遗"的整体。这一显隐二重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与保护"非遗"时兼顾可见与不可见的两个方面。《大将军韩信》是浙江省昆剧团推出的新编昆剧,在昆曲艺术的可见方面,该剧大致遵循了昆曲的传统范式;但在昆曲艺术的不可见方面,该剧呈现出的话剧化倾向使昆曲艺术自身特质被弱化与遮蔽。这种情况在当代昆曲发展过程中较为普遍,对此若不加以重视,恐有导致昆曲艺术隐性失传之虞。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旨在于分析批评电视作品<苏园六纪>的不足之处,从而探究"园林"与"昆曲"内在的美学关系.将<苏园六纪>的园林美学思考化成了优美的画面和富有诗意的语言.但该片最大的遗憾和疏漏是忽略了意象群体的"灵魂"--昆曲,没有将其作为重要符号在片中加以表现和运用.园林与昆曲在精神本体上密不可分."昆曲"应该成为这部"园林"题材电视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叙事元素,甚至是"灵魂"式的符号,并通过电视手段很好地加以表现.而这样的缺陷,在本文看来,似乎远大于"解说词过多、镜头太满、解说词与画面艺术质量比重失调"等有关专家学者所评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论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昆曲艺术的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所取得的成果为个案研究,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着重于"保护"的核心价值取向,"保护"既有因其所处的生存语境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内在规定性的缘故,更有其文化传统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从"保护"出发,才能传承昆曲精神和内涵,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昆曲艺术。  相似文献   

7.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古老的  相似文献   

8.
张玲 《今传媒》2016,(12):80-81
本文从多个角度去阐述,首先阐述了昆曲发展的历史,接着提出昆曲文化和文创产品之间的关系,根据上述不同情况分析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昆曲博物馆的所设计的产品是向公众传播文化为目标的产品,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在此会有更多的思考.整篇在论证昆曲文创产品再设计的重要性,并试图设计出具有独特性、品牌化的昆曲文创产品进行推广.传统的创造性继承、产业与文化能够深度融合,就会涌现出更多的文创形态,最终目的也是能够拓宽苏州的文创产品市场.  相似文献   

9.
昆曲作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是我国第一批收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是一颗耀眼的珍珠,、魏良辅为昆曲的发展做了重大贡献,使昆曲艺术体系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0.
昆曲作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是我国第一批收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是一颗耀眼的珍珠。魏良辅为昆曲的发展做了重大贡献,使昆曲艺术体系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1.
张坚是清中叶重要传奇作家。在昆曲发展最艰难的时期,张坚坚持传统昆曲剧本创作,对昆曲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他创作的《玉燕堂四种曲》结构新奇,文辞雅艳,音律恰协,流传广泛,是清中叶昆曲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2.
魏良辅改革昆山腔之后,昆曲清唱在文士曲家之间广为流行。以《吴歈萃雅》和《南音三籁》为代表的曲集关注晚明曲坛的流行状况,并对"唱者"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探究晚明昆曲清唱曲坛风尚的凭借。它们以"合律依腔"、"便于歌唱"为选曲标准,对曲体规范有着比较纯粹的追求,在文采与规范产生冲突之时,舍文采而重规范。因此,在"曲体变异"导致音律乱象,新制曲文常常违背"本调"的背景之下,编选者更倾向选择魏良辅改革昆山腔之前的作品,与晚明戏剧、散曲创作和戏剧搬演的状况有很大差异。显示了晚明昆曲"清唱"相对于"剧唱"的独立性,也彰显了晚明时期"诗乐传统"相对于"戏剧传统"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3.
昆曲表演的虚实处理艺术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意性"是昆曲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指采用虚拟的道具和背景、程式化的表演以及演员演唱填充舞台时间和空间的空白,进行形象塑造和生活再现。昆曲的改革和创新不应该违背昆曲表演的美学基本特征,否则对昆曲遗产保护将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昆曲、京剧和京昆三者的表演存在着彼此继承的关系。对于三者之间同异之处的梳理要从京昆剧目与京昆剧目中的昆曲曲牌、京剧中遗留的昆曲曲牌入手,目的在于找到京剧对昆曲真正的承继关系,这不仅是一种梳理,也关系到如何阐释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戏曲表演体系问题。本文从昆曲、京剧、京昆三者的范围、关系与区别入手,尤其是特别明确"京昆"的概念,即进入京剧中演出的昆曲,它不同于昆曲,同时也未完全京剧化。在此基础上,从全面系统地梳理京昆剧目与京昆剧目中的昆曲曲牌、京剧中遗留的昆曲曲牌入手,论述昆曲对京剧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昆曲在我国传统戏剧艺术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前后传承发展六百余年,是备受民众喜爱推崇的古老剧种之一。谈到昆曲的起源与发展,必须提到一个特殊的人物——昆曲鼻祖顾坚。  相似文献   

16.
熊友军 《兰台世界》2014,(10):143-144
昆曲在我国传统戏剧艺术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前后传承发展六百余年,是备受民众喜爱推崇的古老剧种之一。谈到昆曲的起源与发展,必须提到一个特殊的人物——昆曲鼻祖顾坚。  相似文献   

17.
正穆藕初(1876-1943),上海县人。早年赴美留学,学习纺织与科学管理,归国后翻译出版了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的《工厂适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他投身实业,先后创办德大、厚生、豫丰三家新式纱厂成立华商纱布交易、上海中华劝工银行等企业,有"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先驱"和"棉纱大王"之称。在文化上,穆藕初对我国的传统书画和昆曲情有独钟。1920年,他通过画家冯超然介绍,拜"江南曲圣"俞粟庐为师学习昆曲,他从昆曲艺术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为这古老艺术的前途深深担忧。时值"五四运动"风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传统戏剧"能"、"人形净琉璃"、"歌舞伎",各有特殊的舞台结构。而这样特殊的舞台结构产生了独特的表演形态。尤其是"能"这个古老戏剧的舞台结构基本上一直没有变化,而且具有一些和中国的传统舞台共同的特征。本文旨在从舞台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能"与昆曲这两种古老传统戏剧的表演形态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昆曲和意大利歌剧分别是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艺术典型。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昆曲和意大利歌剧的起源、发展、传播、对后代艺术的影响等不同方面,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借鉴意天利歌剧的成功,让传统昆曲艺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全国新书目》2010,(6):1-1
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9日在上海图书馆开讲昆曲《牡丹亭》、《玉簪记》,吸引了大批上海观众及台商妇女,现场人气火爆,座无虚席。终身担任昆曲志工的白先勇说,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资产,但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没落了,非常可惜,他希望有一天能够让昆曲重生,恢复“大汉天声”。白先勇并且以“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来形容昆曲的重生,获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