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也一直是中日学者研究的对象。对于他的自杀原因的探究也成为芥川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般认为,其自杀要因便是“恍惚的不安”,而来自文学创作上的不安正是构成“恍惚不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芥川龙之介,日本近代文坛巨匠。芥川一生作品丰厚,不胜枚举,且与中国相关的作品为数不少,其中均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中国趣味",但其"中国趣味"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芥川的"中国趣味"也演变出了不同的内涵。芥川三个时期的三部作品《杜子春》、《中国游记》和《仙人》,呈现出其"中国趣味"不断演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新思潮派代表作家之一,其在短篇小说创作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此才华横溢的一位作家,却在1927年,即35岁之际选择了自杀。其自杀的原因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芥川龙之介的怀疑主义思想是他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芥川龙之介曾说过:"我对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怀疑主义者。"1《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代表作之一,此篇短篇小说反映了芥川对道德和人性的怀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透过他人的灵魂看自己——芥川龙之介《莽丛中》赏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简介]芥川龙之介,日本文坛最有影响的小说家、诗人之一。自幼受到中日古典文学的熏陶,上中学后广泛涉猎欧美文学,喜读易卜生、法朗士、波德莱尔等人的作品。被誉为日本文坛的鬼才。1927年7月24日,于自家寓所服安眠药自杀。著名作品有《罗生门》《鼻》等。其作品以题材丰富多彩、表现技巧高超、社会批评尖锐著称。  相似文献   

5.
芥川龙子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在文坛上颇负盛名。他的短篇小说有力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深刻地揭示了私有制社会“人生比地狱还地狱”.在他众多的短篇小说中,《蜜桔》独树一帜,它是芥川作品中唯一的一篇对人生报以微笑的力作。  相似文献   

6.
日本大正文坛的代表作家之一--芥川龙之介,是一位才华洋溢、学力丰厚、思想深刻、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的作家.他在极短促的创作生涯中,给日本文坛留下了一百四十多篇作品.其题材新颖、构思精深,往往将深刻的人生探索置于多样的文学形式中,引人入胜.文章以小说《手绢》为例,从文本入手,用文本解构的方法探悉芥川龙之介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芥川龙之介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具有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尤其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在近现代日本严重西化的情况下,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如诗如画的中国充满了憧憬。但是随着1921年的中国寻梦之旅,他的中国梦被无情的现实彻底粉碎。芥川龙之介这种倾慕古典中国,厌恶现代中国的奇特的中国文化观在日本现代文坛颇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志贺直哉是日本大正年间雄踞文坛之首的著名作家,也是"白桦派"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之一。他凭借其惊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赢得了芥川龙之介的尊崇,在日本被尊称为"小说之神"。对心灵的探索和对艺术的追求是志贺作品永恒的关键词。他的作品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呈现在观众面前,如《赤西蛎太》《正义派》《暗夜行路》等。  相似文献   

9.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坛不容忽视的存在,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芥川龙之介的死,标志着大正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坛的落幕.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和文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拟从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诗歌、其取材于中国古籍的小说以及其与中国文坛三个方面探讨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芥川龙之介在日本乃至国际文坛上享有盛名,其作品主题一向被认为有两大方面:即"怀疑主义"和"利己主义"。因其不幸的人生经历和敏感的个人体验,芥川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而建立在这一利己主义基础上的人性乃至真理也是值得怀疑的。芥川通过《竹林中》多重式内聚焦的叙事手法,引发了读者对文本、对人性以及对真理的"三重怀疑主义"。  相似文献   

11.
左思的《咏史诗》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巧妙的加工处理,融入诗人的人生感慨;语言质朴,造语奇伟,显示出其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12.
13.
漂泊的身世与超越的情怀--柳永其人其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永是宋代全力作词并取得多方面开创性成就的第一位词人,对当时和以后的词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久远的影响。赢得“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社会声誉。他的词作既是他所经历所理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他不假掩饰的真实情感的流露。这些词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美学风貌,蕴含着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诗歌创作决定的因素是“才”还是“学” ,古往今来有许多不同的争论。其实“学”与“才”是不同侧面互为作用的一个合体。首先是“才”的“大小”“奇”“犭益”离不开学。人在学与力索的过程中劳逸深浅不同 ,体现心智的灵明程度也不同。人在与外物沟通时有“耳听”、“心听”、“神听”的不同层次。所以体现在诗的境界上也有或“执情强物” ,或“超越其形” ,或“神凝形废”的不同境界。另者 ,“才”对艺术成败又起决定作用。诗人只有在怦然所动 ,灵性将至的情况下 ,才可生情 ,情可生文。总之 ,诗产生于性灵 ,博学又要以培养触激性灵。更重要的是诗以识为主 ,“非识则才学俱误”。  相似文献   

15.
论刘基以诗议政的创作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基以诗议政,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参政意识和批判精神,其所议论的范围囊括元季至正年间吏治、军政等种种社会弊端,而这一切又都是围绕着当时群起为"盗"、天下大乱的艰危局势逐一加以揭示.元季时局艰危的根本原因在于执政者不行"以德养民"的为政之道,在于元廷政治的全面腐败.从诗歌的渊源角度考察,以诗议政古已有之,宋人苏轼、陆游等皆有以诗议政之作.刘基的议政诗,客观上是承绪宋人"以议论为诗"之传统,主观上则因其固有的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所使然.此类诗作情、理兼具,既有社会认识价值,又有艺术审美价值,未可过于贬抑.  相似文献   

16.
Born in the State of New York,Wang Lihong(王力宏)showed great talents in music in his childhood and has developed such gifts in a free and happy environment.With hard work,he has succeeded in becoming an extremely popular singer. Last year,on Christmas day,Wang attended the press conferences for the release of his new music album(新专辑发布会)in Taipei, Shanghai and Hong Kong one after another,becoming the first Chinese  相似文献   

17.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中用动情的、极富人性化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人与动物惺惺相惜、真情相处的动人画面:同时,也毫不掩饰地暴露了人极其凶残地虐杀、残害动物的暴行,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文化反思。在其作品中,孕育着当代生态伦理所极力倡导的生态整体主义、生态责任等思想雏形。  相似文献   

18.
19.
20.
少年李德生     
夏攀 《高中生》2011,(34):51
河南新县柴山堡地区曾有一个小村,它四面环山,村南山势稍缓,有一条小路供村人进出。村子很小,只有几十户人家。村西头的一户人家,只有一间房,屋前一个小小的院子,院子一角种着一棵大樟树。1916年,一个婴儿在这间房里出生,在这棵大樟树下玩耍,从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