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论民间信仰的世俗化方百寿宗教研究已成为全球学术界的一个热点,人们从各个侧面,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手段来剖析宗教内核及其运作趋向。世俗化是其中的一个视角。本文以民间信仰为基地,运用实地调查资料,归纳民间在宗教意识、仪式、人员及其空间反映上的世俗化过程。一、...  相似文献   

2.
吴顺 《文教资料》2009,(5):23-26
晚明民间宗教活跃,对晚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型世言》描绘了一个世俗化的宗教世界,是对晚明民间宗教生活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3.
目连戏是指表演目连救母故事的戏曲,诞生初期它只是宗教活动的一部分,在民间滋生繁衍。今天的目连戏为了满足观众需求,已经脱掉了宗教的外衣,宗教化的功能正在向世俗化转变,换言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正在慢慢地变得世俗化。反映了一种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变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随着宗教世俗化的过程,"三教合一"的思想在明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探讨"三教合一"对《水浒传》与《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影响有利于加深对小说的认识,反过来也可以看到"三教合一"在明代小说中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朱旭 《现代语文》2007,(6):28-29
百回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反映了明清时期中下层社会光怪陆离的人生百态。小说中有大量笔墨关涉佛道,作者以其犀利辛辣的文字在讥讽、笑骂中揭示批判了明清时期佛道文化的世俗化、财色化,并非是一部提倡封建道德和宣扬宗教迷信的作品。明清时期宗教文化的腐败性与欺骗性使得封建士大夫的宗教观念发生了.变化,并影响了民间宗教的信仰意识。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与文学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明代道教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而呈现出新的特点:世俗化和商业化。文章以道教新特点对白话小说的影响为考察对象,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对其间的关系尤其是道教之对小说的影响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略论中国古代宗教的世俗化发展闫天灵对于中国宗教而言,世俗化并非当代独有的现象,而是肇始于古代历史的一项长期存在。考察中国古代宗教的世俗化发展历程,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我国当前的宗教状况。一、中国古代宗教世俗化的产生背景当代意义上的宗教世俗化是近代以来世界...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得到官方认可的儒释道等宗教外,还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民间宗教,它们对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波及到文学创作领域.本文以明代小说<平妖传>为研究对象,对这部小说与民间宗教,尤其是弘阳教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论述了民间宗教在传播过程中的某些特征,以期引起对有关研究领域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宗教世俗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追溯了宗教世俗化的词源根据,运用宗教社会学的视野和方法对宗教世俗化的内涵作了初步界定,考察了宗教世俗化与社会文化整体的互动关系及其宗教世俗化四个方面的主要表现,井分析了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明代是贵州道教史上最繁盛的时期,究其原因,约有三点。即:明代帝王尊崇道教,上行下效,官吏大建宫观;利用道教控制人民思想;重方术、轻全真、道教的民间化、世俗化适应了贵州下层群众低水平的宗教需求。  相似文献   

11.
晚清赣南客家人廖帝聘创立的真空教,是禅宗世俗化的产物,是客家对中国民间宗教文化的一大建树。真空教以内在超越为特征,将实在的功利性和真诚的精神追求合为一体,适应了流涉人群寻求精神家园的需要,因而得以在国内和海外华侨中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魏晋隋唐时期民间百姓阶层形成了有中土特色的佛教信仰,各地普遍建立寺院、石窟等物质化的佛教道场,民间各种佛事活动也蓬勃展开,甚至表现出极端的宗教狂热。中国佛教文化至此走向了大众化、世俗化。  相似文献   

13.
道情艺术的民俗化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情作为一种道教艺术形式,源于唐朝的道教经韵,是道教戏曲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在道教世俗化发展中,道情艺术多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诗歌、戏曲的形式,传播道教教义,宣传出世思想。宋代以降,道情艺术在民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道情艺术从神圣的道教神坛走向世俗的民间舞台,逐渐失去了它本来的宗教色彩,演变为一种纯粹的民俗文化。从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发展过程来看,其与道教的世俗化道路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白莲教前身为白莲宗 ,属于佛教净土宗的一个支派。由于底层民众的政治需求、社会动荡时期宗教文化的整合以及教团组织形式的世俗化等诸多原因 ,白莲教的教义在元代由弥陀信仰衍变为弥勒信仰。弥勒净土信仰在白莲教中经历了从初步渗透、局部质变到成为信仰主流的过程 ,白莲教也因此附着上弥勒信仰的反叛特性 ,从而逐步由合法变为非法、由正统宗教变为民间秘密宗教。可见 ,宗教教义及其社会作用的改变 ,以及官方态度与政策的变化等 ,是正统宗教转变为民间秘密宗教甚至邪教的原因和路径。  相似文献   

15.
浅析宗教世俗化的性质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的世俗化从本质上来讲是社会的理性化和理智化过程。从宗教的基本要素方面来分析,宗教世俗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宗教意识观念的现世化、宗教组织的现代化和宗教行为的简化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世界性宗教都具有自我创新精神,能够自我调整的宗教,而世界性宗教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一个不断世俗化的过程,“世俗化”便是宗教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然而,这种世俗化有时候会带来问题,一旦世俗化跃出其范围,就会产生灾难性后果。比如,今天的“人学化”倾向便是过分世俗化的表征,其后果便是“神圣的凋零”。所以,我们欢迎宗教处于自我调整产生的世俗化,反对以世俗化为借日的“人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宗教的世俗化和普世化是当代宗教发展的主流。我们认为 ,是否具有世俗化和普世化的基本特征正是宗教与邪教的历史主义划界标准。邪教是宗教的历史反动。相反 ,新兴宗教运动是当代宗教发展的支流。如果以宗教世俗化、普世化为衡量标准 ,“新兴宗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顺应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另一类则是违背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如原教旨主义、邪教等等。前一类比较少 ,后一类比较多。对于中国来说 ,2 0世纪 80— 90年代是一个“精神文化空间”逐步变成“信仰真空”的时代。所谓“信仰真空”是指任何一种传统或者现代信仰在民众“精神文化空间”中无以确立 ,导致失落 ,从而为其它信仰提供可乘之机。邪教正是这样乘隙而入。它是一种错误的、有害的“信仰填充”。如何重建 (重构 )我们这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空间” ?笔者认为 :第一 ,重建科学精神 ;第二 ,重建人文精神 ;第三 ,坚持“政教分离”原则 ,推动宗教世俗化 ;第四 ,坚持“宗教宽容”、“宗教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原则 ,推动宗教普世化  相似文献   

18.
目前,宗教世俗化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应当高度重视,它虽然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文化生活的丰富,但也极易导致当代大学生在世界观上形成唯心主义神灵论,人生观上形成唯心主义宿命论,并且这种负面影响远大于其有利因素。正确认识这种影响,认清当代宗教世俗化的本质,坚持科学性和方向性的结合,优化心理教育,弘扬校园文化,是宗教世俗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教育和引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制度化的宗教(如佛、道教)与非制度化的民间信仰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关系.通过梳理方志、笔记小说等福建地方文献,考察清水祖师等福建地区佛教俗神的崇拜情况,说明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融合的三种形式:其一,僧人是神明的重要来源;其二,佛教俗神的功能世俗化;其三,僧人参与民间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20.
小曲曲牌【叠落金钱】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起初为宗教歌曲,在传唱中逐渐世俗化。其词格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在各地、各时期产生了很多称谓。内容丰富的曲词结合着风格迥异的曲调,使其衍变成为一个客观的【叠落】群落,继续在宗教活动中演唱的同时,且已渗透到戏曲、曲艺和民间器乐曲中,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重要的民间曲调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