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里所说的“新闻”,是专指消息而言。消息,是最基本的新闻体裁。胡乔木同志在《人人学会写新闻》一文中说:“新闻是今天最主要、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可以说,不学会使用这种形式,他就不要说什么宣传。”胡乔木同志说的“新闻”,即是消息。可见,消息在发挥新闻作用方面是举足轻重的。因此,研究消息的写作、把消息写得引人人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毋庸讳言,眼下报纸上的消息大多写得不理想,模式化严重,陈言套语多,“新闻腔”颇足。不改变这种状况,就很难充分发挥新闻的宣传使用。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要贯彻观点于无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乔木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说: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是客观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而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的),这样,人们就觉得只是从他那里接受事实,而不是从他那里接受意见了。 新闻就是这样一种无形的观点。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观点,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据刊物所载:某地一农民在走村串乡卖豆腐中,把所见所闻的农村新事经过调查、核实写成新闻。三年来,他写的稿件中,省报、省电台采用五十多篇,县广播站采用三百多篇。群众称他为“豆腐记者”。他连续三年被省、地区和县评为模范通讯员。一个普通农民被称为“记者”,是很令人高兴的。这件事也告诉我们,普通人民群众完全可以写好新闻,应该提倡有一定文化的人都来写新闻。今天,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信息的时代,及时传递和交流各种信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孤陋寡闻,会使人闭塞守旧,迟钝僵化;见多识广,会使人耳聪目明,高瞻远瞩。新闻,作为一种具有普通意义的重要信息,其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日益明显。可以说,人人离不开新闻,人人关心新闻,已经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但是,还应该人人都来学写新闻。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消息来说,它是新闻当中最基础、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在报纸当中,它的比例可以占到80%以上。因此,写好消息可以说是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长期从事这一工作有一种感受,新闻写作是一项技能,可以说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不是看会的,而是干会的。就是说,新闻写作是人人都能学会的一项技能,不一定非得科班出身,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字水平,能把自己发现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北京市市长陈希同在会见北京市出席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的十位记者时说,记者要学会用文学家的笔法来写新闻,这样会使他写出的新闻,更加具有可读性,会使读者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新闻本身的宣传效果也就可以大大增强。陈希同说,记者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受到人们的尊重是应该的。就我本人来说,对记者就很佩服。作为一名记者,那就应该想到,人们越是厚看自己,就越是应该拿出精粹的作品以飨大家。把新闻写好,并非易事。有些新闻,看了好半天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有些新闻,题目很大,内容不多,看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北京市市长陈希同在会见北京市出席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的十位记者时说,记者要学会用文学家的笔法来写新闻,这样会使他写出的新闻,更加具有可读性,会使读者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新闻本身的宣传效果也就可以大大增强. 陈希同说,记者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受到人们的尊重是应该的.就我本人来说,对记者就很佩服.作为一名记者,那就应该想到,人们越是厚看  相似文献   

7.
新闻记者对新闻写作形式,可以有自己的偏爱,比如,有的人善写情景式新闻,有的人善写有理论色彩的新闻,有的人偏爱通讯、特写,有的人偏爱写人物、调查报告或评论,如此等等,可以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是无可厚非的。当然,记者最好是各类新闻武器都能掌握,各类新闻形式都能够运用自如,这样,你才能应付你面前出现的错综复杂的新闻  相似文献   

8.
这不是吹牛     
我们搞新闻工作的人是靠实事求是吃饭的,当然不能靠“吹牛”过日子。但是社会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有这样的偏见,即使你的稿件内容完全真实,他也会说你是“吹”。所以如果你要问我最反对的是什么?我就会说:“我最反对的是先进人物的事迹见报后,有人嫉妒他!”我们的新闻报道是要扶正祛邪,宣传先进人物的动人事迹,如果说是“吹”的话,我就勇敢地宣布:“该‘吹’的我就要‘吹’!”请看下面三个例子。山阴县岱岳镇先进巷有个转业军人叫张占成,原是下喇叭乡  相似文献   

9.
应该说,现场短新闻是一种比较灵巧、好驾驭的新闻形式,是记者可以随时捕获新闻的一种轻武器。当然,要真正写好它,写出分量,写出文采和韵味,写出“鲜活”的凝重或灵动,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必须有点扎实的功夫,并且要全力以赴认真对待。这些年,我陆续写了些现场短新闻,做了些探  相似文献   

10.
视窗·声音     
2006年5月15日,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做客CCTV新闻会客厅《决策者说》节目,他说:我经常这样想,就是从我们意识形态管理部门这个角度来说,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我们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应该不断加强,这当然是最重要的;而从新闻出版总署政府部门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还要向全体国民负责,就是要满足全国各个层次  相似文献   

11.
有些同志说,农事动态新闻没有人看,因此通讯社、电台、报纸不需要发表这类新闻。我认为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不充分的。我们知道,任何一条新闻,都不一定是人人要看的,农事动态新闻也是一样。我们承认有不少农事新闻不能引起大多数读者的兴趣,但这并不是因为它本身不是新闻,或者是人们根本不关心的事情,而是因为这些新闻没有写好。所以,关键在于积极改进农事动态新闻的写作,丰富新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广播界在积极宣传改革的同时,也认真地进行了自身的改革,使广播宣传的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受到了听众的欢迎。但是,广播新闻改革也受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1989年春夏之交的动乱中,一些新闻单位(包括广播)出现了舆论导向错误,人民群众对此表示不满。这就告诉我们,新闻事业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地做党和人民的喉舌,才能保证新闻改革的正确方向。跨入九十年代,新闻改革当然还要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认真地、有成效地进行下去。那么,广播宣传在新的一年如何进行改革?我觉得,李瑞环同志在会见天津台《天津早晨》节目编播人员时说的一段话,应该是广播宣传改革的努力方向。李瑞环同志说,办好节目,第一先叫人家听得懂;第二要叫人家喜欢听;第三再研究怎么教育人、打动人。如果首先研究怎么教育人,人都跑了,你教育谁去?由此李瑞环同志强调:心目中要有听众。这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个记者,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希望人们乐意看,有更多的人看。而对目前的科技新闻报道,很多人反映呆板、乏味、似懂非懂。当然,以传播新发现、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为己任的科技新闻,希望所有人都能一看就懂显然是不现实的。科技宣传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4.
这篇文章我一直有写的念头,但却又一直不知如何落笔,因为仔细思量,意思实也平平,无非想表示一下对“新闻”与“宣传”的一点看法,而这个见解其实早有人作过“狗咬人”、“人咬狗”的生动表述。不管这个表述有什么缺陷,但它却揭示了作为“新闻”的一个要素,即“异常性”。我想说的是,比较平常的事物或者当然之理上了报纸,这种报道  相似文献   

15.
尽管新闻是对新闻事实作客观报道,但对作者来说,其报道的主旨必须鲜明,而在表现主旨时,又要根据新闻的特征,要将其藏起来。胡乔木同志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指出:“愈是好的新闻,就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将自己的意见隐藏起来,就是将新闻的报道主旨蕴藏在内容中,这样就耐人咀嚼涵咏,使新闻具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易文 《新闻与写作》2002,(12):31-32
在目前新闻工作者的队伍里,有不少中文专业的毕业生。虽然中文和新闻有很多部分是相交的,尤其在写作上,都要求对语言熟练运用,但中文和新闻的区别却也是显而易见的。学中文的人如何尽快适应新闻工作,最终在新闻这个行业里大显身手,回顾一下穆青的成才之道,研究穆青如何从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准作家,转变为一个成功的新闻工作者,会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首先,新闻要求所有的素材、细节都必须是真实的,这就给学文学的人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学会采访、重视采访。“真实性”是文学与新闻的最根本的区别。文学需要幻想,形成于虚构,而新闻则来不得半点虚假,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如果采访经验不足,素材收集的不够,而又不能凭想象虚构,那么在写作时就有可能出现素材不够或是细节缺乏的现象。穆青开始也是这样。他的《雁翎队》写于1943年,是第一次展现穆青才华的作品,穆青在回忆这篇通讯报道的写作时说,那时去采访,他真被那优美的环境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采访结束后,“我兴冲冲返回报社,当晚就构思这篇报道,我觉得雁翎队的事迹真是太好太生动了,无论如何要把它写好,可是写着写着材料不够用了,采访本纪录的大多是雁翎队的群体形象,和他们的斗争方法和智慧,还缺乏一些突出的人物和具体的事例”,等  相似文献   

17.
读了《新闻知识》今年第四期龚志聪同志关于新闻作者署名的文章后,自觉受益非浅。但对作者一定要署真名实姓这一点不敢苟同。首先我以为新闻作者署名不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一般不具有新闻性。‘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定义,一条新闻具备了‘新近发生’、‘事实’、‘报道’这三点就可以了,至于是谁报道的无关紧要。作为作者,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读者要看的是你的文章,而不是看你有什么职务,代表了谁。十年动乱期间,人们看报总要看谁写的,有什么背景,这种苦头我们已经吃够了。一个农民或一个县长写了一篇新闻稿,在本单位也许是新闻(其实不应该成为新闻,相信随着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这  相似文献   

18.
新闻写作中的六个W,是一般新闻工作者都知道的一个常识问题。它们是:what、who、when、where、why、how译成汉语就是: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为何、如何,总起来说就是六个“何”。也许因为how字的W不是第一字母,现在一般只说五个W而把how这个W去掉了,但我认为还是应该把这个W包括进去的。新闻报道之所以需要六个W,不仅仅是个写作技术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一个为读者着想,满足读者需要的问题。新闻工作是宣传工作,新闻媒介是宣传工具,这当然没有错。但  相似文献   

19.
胡乔木同志在《人人学会写新闻》一文中说:“你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纵断面和横断面的背景,色香声味,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这样,你的新闻就叫做‘立体化’了,就叫做让人明了了。”  相似文献   

20.
简练,是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之一。如果新闻中充满那些空洞的概念和空泛的议论,语言冗长乏味,其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我们采写新闻稿件时,就应像高尔基曾经说过的,“要写得简练。紧凑,写最主要的东西,而且要写得像钉子钉进木头那样,一切都钻入读者的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