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科学和理性为标示的现代主义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由于其弊病的不断显现,也遭受到脱胎于其自身的后现代主义的无情批判.基于对现代性的态度的异同,后现代主义内部出现了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两种面向.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通过对现代性的解构和超越,完成了从"机器"到"花园",从"他人是地狱"到"关系中的自我",从"同质"到"异质"、"多元"的观念转换,使其自身具有了内在生成力和积极的建设性,彰显出丰厚的现实维度.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思维是复杂而又多样的,它具有明显的中庸性.它的形态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激进的或者说极端的后现代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否定性;二是温和的后现代主义,他们并不提倡同现代性或现代理论的根本决裂,而把后现代看作仅仅是现代的一个变种,是现代性自身的转变;三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主张重新建构世界,提倡绿色运动,具有建设性、积极性和乐观性的特点.在艺术上后现代主义追求的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在艺术思维的出发点上就是追求"拼贴",认为艺术的意义是无法确定的.它把真实世界看作是游戏的、碎片的、无序的、没有约束的、持续的.  相似文献   

3.
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一种建立在有机联系概念基础之上的鼓励历险和创新,推重多元和谐的整合性的思维方式出发,对作为现代性核心特征的"划一思维"进行反思和批判,对这种"划一思维"裹挟着消费主义大潮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霸道性的主宰进行揭露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以自由为旨归的,追求"诗意存在"和"创意存在"的浪漫的后现代生活方式.作者强调,这样一种后现代思维方式虽然不乏理想主义色彩,但对于抵抗现代人对生存事实的深度屈服,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过度迷恋.视缺乏创意的生活,人云亦云的生活为常态的囚徒状况,不失为一种健康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进程一方面造就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技术文明、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后现代主义,尤其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现代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设性主张,为人文精神的重建指明了一条道路。虽然这条道路充满坎坷,但是它毕竟给人们一线希望。  相似文献   

5.
从美国文化根基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和消费主义角度分析《完美风暴》中的悲剧形成原因,认为:由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所导致的比利船长的无知和狂妄把安德里亚.盖尔号渔船一步步推向了死亡的深渊;美国消费主义是渔民们无休止捕杀鱼群以及利诱他们为金钱不惜以身冒险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6.
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生态文明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生态文明理念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作者概括和整理了2008年10月在美国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召开的"走向生态文明--来自马克思主义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小约翰·B·科布、迪恩·弗罗伊登博格、玛丽·伊夫林·塔克、克里福·科布等人关于生态文明的发言内容,以便人们从中更好地了解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生态文明理念.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自然观方面的契合表现为,对历史采取扬弃的态度的辩证思维,理论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的"实践哲学",构想世界发展愿景和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将共产主义作为实现美好愿景的现实途径,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实现愿景的路径上却没有建设性贡献。  相似文献   

8.
消费主义及其伦理困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消费主义是在工业文明时代所形成的一种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炫耀性、时尚性和挥霍性是消费主义的基本特征。消费主义所带来的伦理后果是人类的生存危机、社会的消费不公和物的主人成为物的奴隶。因此,必须摒弃消费主义文化而提倡适度性的消费伦理,但要使适度消费伦理真正成为人们的消费实践,仍需人们长期艰苦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黑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骇客”。理解“黑客”的关键在于理解“黑客精神”即自由平等精神、怀疑精神、终极关怀精神和创新精神,而上述精神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有机主义、建设性重构、生态关怀等又有着诸多的相似和一致。因此,本文认为,黑客是一个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而不仅仅是一群热衷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人。  相似文献   

10.
当代美国教育改革提出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视学生为"有机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使其成为独立思考的"人"。在此理念指导下的"模拟"教学法,提供给学生自主完成合作学习的平台。我国教改和美国教改所临问题相似,美国教改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改借鉴美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及"模拟"教学法,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流行于西方社会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涉及范围广泛,对当今西方社会文化,教育,艺术等各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前我国正从前工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减少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无疑是对我们是有益的。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以一种批判性的,建设性的态度对待“现代主义”,提出了“整体有机论”,给我们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特别是对于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论研究,可以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整体有机论”的观点来研究我国教育领域的问题,从而发展我国的教育理论,指导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较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上,对构思主义创作论和写作学产生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对其基本观念、方法进行了实践的和理论的批判,并指出“非构民写作学、是对发达的中国古代写作理论的回归、超越、升华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从非构思写作学主张写作内容应“消解预设”的“未定论”追求上实现心灵高度自由来看,它体现了一种后现代写作精神、学术文化;但它又主张写作思维操作模型则是固定的,这样,它又是一种超越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的原创性哲学观念,而这种哲学精神恰恰是“依道而生”的中华哲学文化的东方神韵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13.
传统高校课程显露出的缺陷和弊端渐渐不能满足后现代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需求,高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与此相对应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透射出它对教育和社会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因此将后现代主义引入高校课程改革的研究也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在分析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对现代课程进行批判和质疑,进而呈现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小威廉姆E.多尔的课程理论——4R课程,揭示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对当前的大学课程改革具有的重大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米歇尔·福柯透过后现代主义及后结构主义视角提出了主体解构观念。通过解构主体,福柯深刻揭露了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包括教育领域中的"人"的生存现状。福柯通过对主体进行"考古"性的挖掘和考察,最终形成了他的关于主体实质和命运的独特见解和理论体系。在福柯看来,主体具有历史性,是知识、权力、道德的奴役化和实践化的产物,现代社会的知识型决定着主体必将消亡的命运。基于这些思考,他最终喊出了"人死了"和"主体的消亡"的口号,这体现了一种后现代主义主体解构观,也表达了福柯对现代社会中人的问题的担忧。通过运用福柯的主体解构观来观照教育主体,揭露教育主体的真相,描述教育主体的"生产"过程,阐释教育主体必将消亡的趋势,对于教育中主体的真正解放,回归人的本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著名后现代哲学家齐泽克以其独特的写作和论述风格,为我们提供了他的幻象意识形态理论。该理论在逻辑前提中把意识形态当做与现实或实在对立的幻象来批判,又在具体论述中把幻象与实在之间的关系模糊化甚至同一化,并进而模糊和取消了现实或实在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分和对立关系。这就使得任何意识形态批判实际都已不可能,因为幻象意识形态已成为无法打倒的“崇高客体”,我们所做的似乎只能是“穿越”意识形态幻象,触摸实在界的面庞:意识形态已经一方面具有准物质形态的现实感或实在性,另一方面又以一种非物质的形态获得了永恒性和常在性。这就是幻象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基于此,齐泽克以其对幻象的批判成就了对当代或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现象的批判和揭露。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同生态持续发展相协调。地球的特异性使其成为至今发现的唯一有生物体系的高度文明的星球。人类今天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经过了亿万年的演变和发展 ,而人类自身的演变历史也无一不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当人类成为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物种时 ,如果只顾自身的发展而不顾自然规律 ,人类将承受来自自然界加倍的报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国内翻译学建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四个方面对南京师大吕俊教授所构想的“建构的翻译学”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然后得出结论:“建构的翻译学”可以成为“翻译学”建构的理论框架,翻译学的建构并不是一场不可圆的梦。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已经影响到翻译学领域,为翻译观念的变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借鉴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解构、多元、不确定和重构等观念,笔者尝试提出了翻译的“像似性”标准,并探讨了实现“像似性”标准的途径——“对话交往”过程。  相似文献   

19.
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当代中国民主宪政的最新发展,是国家追求的基本价值和根本目标,它使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具有了新的内涵。将宪法规定贯彻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规范行政行为和以人为本、立法为民。  相似文献   

20.
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后现代教育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教育应包括“解构”与“建设”两种不同的气质;后现代教育对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内容的片面撷取,致使后现代教育走入了无法回头的因境当中;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为指导的后现代教育,以一种辩证否定的态度来对待“解构”,把“建设”看成是“解构”基础上的更高一层的目标追求,从而使后现代教育的实践性大为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