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本文参考“高分子材料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根据有机高分子材料在材料科学中的地位、任务与发展趋势,试提出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基金项目近期优先发展研究领域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21,(11)
高分子化学是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是学习化学和材料等相关学科的基础。高分子化学课程中包含大量的理论知识,该门课程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出严格的要求。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高分子材料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不断更新,应用范围日益广泛,要加强对高分子化学的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促进教学实现顺利改革。  相似文献   

3.
李彦锋教授长期从事高分子及其与生物、环境、材料等学科的交叉性科学研究。研究方向涉及工程及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活性高分子,以及新型环境材料与技术等国际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4.
生物医用材料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简要评述近期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研究进展,着重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家基金“八五”重大项目“生物医用材料基础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磷酸钙基生物陶瓷诱导成骨作用的引发和机理,生物降解陶瓷的降解机理,天然骨及生物矿物的组成、结构与应用,血液净化高分子材料,抗凝血高分子材料,药物控释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生物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的界面反应、机制和表面处理。对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前景也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正>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一类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高技术材料,涉及亿万人的健康,是保障人类健康的必需品~[1]。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生物医用材料的重要分支,也是高分子学科21世纪的重要前沿领域。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学科的发  相似文献   

6.
高分子材料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因其独特的化学性能和机械性能等,在医疗器械方面主要被应用于植入体内的各种器官和体外辅助性治疗,扮演了其他材料所无法代替的角色.同时,高分子材料还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药用制剂和高分子材料包装等方面,随着生物医学技术和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发展,高分子材料在药物方面的应用将会有重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高分子材料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作为高分子材料专业中的重要学科,有机化学对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极为重要。本文将对高分子材料科学进行概述,分析有机化学在高分子单体合成方面的应用和改性方面的应用,并探讨其在高分子合成技术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聚合物模具设计”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必修课之一。为了提高学生读图、看图、分析图纸的能力,促进学生应用专业基础知识进行模具创新设计,本研究提出了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聚合物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实践表明:3D打印技术制备的塑件和模具模型可以强化课堂互动,拓宽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9.
医用高分子是新兴的学科,其介于高分子科学和现代医学之间。医用高分子材料是近年来重点研究的领域。在现代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范围逐渐加大,且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在概述医用高分子材料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现状以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的研究,以希望为医用高分子材料更好地研发和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综合化学实验》是一门为本科生开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实践课程。课程教学综合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和材料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及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实验方法和技术。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综合训练,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巩固和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的加深理解以及基本实践技能的掌握。  相似文献   

11.
《大众科技》2008,(4):1-1
近期,由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承担的“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及其在显示器件中的应用”研究,突破了国际上材料科学、信息科学领域的一些重大关键技术,在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研究方面为信息高技术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加工过程中高分子材料形态控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分子材料的性能不仅依赖于大分子的化学结构和链结构,而且在 很大程度上依 赖于结晶、取向形态及多相体系的相形态。开展高分子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的热、应力场作用 下形态形成、演化、调控及“定构”研究对发展高分子成型加工基础理论、开发高性能化、 复 合化、多功能化、低成本化及清洁化高分子材料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了加工过程中高分子 材料形态控制的研究进展,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我国的差距及未来研究的重 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改进培养方式 增强能力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层次人才的质量体现于其自身的综合实力,即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培养方式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西安交大在增强研究生能力培养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和考试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作法有以下几点: 掌握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 拓宽知识面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这必然对研究生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我院高分子材料和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的研究生在制定培养计划中都适当的增加了跨学科的选修课,如高分子材料专业的研究生选修了计算机、物理等学科的课程,如微型计算机应用基础、专门物理实验、知识产权与技术贸易、软件工程专题;华东工程机械专业的研究生选修了力学、材料、计算机等学科的课程,如弹性力学、工程断裂力学、系统识别、软件开发等。这样不仅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面,开拓了思路,扩大了视野,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工程计算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1989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依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建立的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鉴于1995年和1999年连续两次在“国家化学学科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2000年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扩充“中国科学院-中国石化总公司高分子化学联合开放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重新组建成“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于2001年3月通过建设验收。  相似文献   

15.
江蓉  徐涵 《科技风》2022,(6):129-131
高分子材料专业中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是一门最为基础的课程,该课程中涵盖了非常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实验教学,学生们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甚至一些学生们对这门课程产生的厌烦的心理,因此,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不断的实践探索,提高课程教学灵活性和教...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材料复合与功能化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是材料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7.
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对相关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双碳”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注入了新的内涵。该文基于文献计量学(CiteSpace科学计量可视化软件),分析我国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现状,结合新出现的研究热点关键词,提出未来“双碳”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三条突破路径:广泛而深入地挖掘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内化融合;促进相关学科深度融合、交叉出新;构建多维度高质量的课程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基于创新驱动发展背景的“双碳”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材料化学是一门研究材料的结构、制备、组成、结合、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它既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材料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材料化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应用型学科的性质。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发散的思维,“以点引面”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兴趣、了解相关学科与产业与所开课程的关联。这样的调整有利于培养掌握材料科学和化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先进技术的复合型实用人才。本文即以纳米材料为例说明“以点引面”的教学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21,(13)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思政是最主要的教学改革方向,而理工科又是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这是由理工科具有自身特殊性所决定,它缺少人文知识点。《高分子化学》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专业理论性极强,基于课程的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从充分挖掘课程里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高分子化学》的教学资源,巧妙设计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完善《高分子化学》教学体系,改变传统《高分子化学》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可靠且切实可行的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和机制等方面,探讨了《高分子化学》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对中学化学的课程模式问题有不少争论,有推崇“学科中心论”的,也有推崇“社会中心论”的,不同的课程模式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的编写中也都有体现。回顾建国以来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写历史,总是在“学科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之间来回摇摆,时而以“学科”为中心,时而又以“社会”为中心,而“文革”中的“以典型生产引路”、“以化学工业生产为主线”的教材编写,把“社会中心论”推到极端。课程模式在“学科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间的来回摇摆,本身就说明了这两种课程模式都有其长处,但又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于是又有人提出了“融合论”,意在将这两种课程模式融合,互相取长补短,以求使课程模式更完美。下面就以下几方面谈一点体会与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