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档案春秋》杂志的精华版——“档案春秋丛书”,近日由华文出版社出版。该丛书一套两册,分别题为《当年那些人》、《当年那些事》,精选了杂志近三年来刊发的优秀文章。  相似文献   

2.
《档案与史学》2009,(3):64-64
《档案春秋》杂志的精华版——“档案春秋丛书”,近日由华文出版社出版。该丛书一套两册,书名分别为《当年那些人》、《当年那些事》,精选了杂志2005--2007年刊发的精采文章。集中挖掘、揭秘历史事件档案中包含的鲜为人知的细节。  相似文献   

3.
《档案春秋》编辑部:我是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演员和译制导演,也是贵刊的读者。在09年12月那一期上看到了关于上译厂历史的介绍:《新中国电影译制片:从东影到上影》,其中有一段介绍老厂长陈叙一先生晚年工作的文字,说“陈叙一生前翻译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英国电视连续剧《是,大臣》”。  相似文献   

4.
《档案春秋》编辑部: 《档案春秋》今年第2期刊有程乃珊女士的《压岁钿趣谈》一文.文中谈到了"现已过世的海上一代名医陈存仁先生(他在上海威海路二号自建国医研究大楼,曾在老上海中医界传为美谈,惜现已拆除)."  相似文献   

5.
“林泰之印” 《档案春秋》去年第九期曾刊登过《我为宋庆龄保管五万元人民币》一文,文中有一处细节说到,当时如果要取用这些钱,必须凭宋庆龄的手信及盖上宋庆龄化名“林泰”的私人印章方可。这方“林泰之印”印章的篆刻者,就是本文主人公,沪上著名篆刻家刘友石。不过当年刘友石篆刻这方印章时,并不知道“林泰”就是宋庆龄。  相似文献   

6.
回音     
正@金惠敏:《档案春秋》杂志内容丰富,具有收藏价值。杂志上刊登有《热血青春的回忆——万伯翱与父亲万里的人生故事》《做一颗红色的种子》等有关上山下乡的知青故事。我曾是一名下乡知青,对这段艰苦的生活经历记忆犹新。《档案春秋》带给我很多知识和回忆的视角,祝杂志越办越好。@钱厚贵:贵刊2016年第7期  相似文献   

7.
《档案春秋》编辑部:我是原天津航业公司创始人之一、董事会董事、公司总经理叶绪耕的女儿,现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读罢贵刊2008年第5期发表的周利成先生写的《船王董浩云从天津启航》一文,我深感文中所述的董浩云先生的某些情况严重失实。幼时,我常听父母长辈讲起天津航业公司的发展情况,对公司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岁末的傍晚,我正准备晚餐时,突然楼下响起一阵门铃声。我拿起对讲电话,下面传来一个声音:"我是邮递员!你有《档案春秋》的邮件,今天已是第二个了。"这话不假,下午邮递员送来的是个面积不小,薄而轻的邮件。打开一看,里面是个大红封面的荣誉证书,内文写到:"您在《档案春秋》杂志2013年第6期上发表的《亲历桑塔纳轿车国产化》—文荣获‘我与改革开放——纪念改革开放35周年'征文佳作奖,特颁此证。"晚上送来的第二个邮件,是《档案春秋》征文奖金的汇款单。  相似文献   

9.
回音     
正@云霣开:桌上放一本杂志《档案春秋》,随手翻开,但见有沪剧著名演员袁滨忠的照片及文字介绍,便仔细读完全文。我并非沪剧的爱好者,而是因为他的遭遇与悲惨的人生结局,令我时至今曰还记得这位演员。亘火:本人刊发于今年《档案春秋》  相似文献   

10.
回音     
正李伯传:贵刊2016年第三期刊出的祝淳翔先生载文《民厚里前尘往事》文章,使我了解原来历史上许多名人居住于此,使我增加了不少知识。因为我年幼时亦曾住过一个时期,……在我的记忆里南里曾经有一所文蔚小学,沿铜仁路还有一所实业小学。……来信就是想讨教一下,不少书刊与报纸上文章介绍的多是民厚南、北里,不知在什么年代才改为慈厚南、北里的,南里的老洋房在哪一段。文章中民厚里地图不知出版在哪一年。朱缄:《档案春秋》杂志揭秘档案,打开尘封已久的秘密,  相似文献   

11.
回音     
<正>邵家全:我退休10余年,经常去真新街道图书馆浏览各类报刊。其中,《档案春秋》内容丰富,栏目繁多,以珍稀鲜见的真实档案,呈现给广大读者。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见我跨入阅览室,就向我招呼:新一期的《档案春秋》杂志到了。我拿起杂志,如饥如渴地阅读,针对有价值的史料旧闻,史传、视点等栏目进行摘录。许云倩:文史杂志钩沉历史,可读性、收藏性兼具。与同类杂志相比,《档案春秋》还是可读的,经常会带上飞机阅读。余加庆:得知《档案春秋》再次蝉联"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为贵刊感到骄傲。撷取有  相似文献   

12.
7月9日,《上海档案》第一家区县通讯站成立会议在奉贤召开。上海市档案局馆期刊编辑部主任、《上海档案》、《档案春秋》主编姜龙飞,奉贤区档案局党组书记、局长屠晓及各镇、开发区等单位的档案干部参加会议。区档案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燕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13.
我是1925年参加中国科学社的,那年我刚从东南大学毕业。在大学学习期间,我就经常阅读科学社出版的《科学》杂志,我敬仰的师长秉志先生、胡先骑先生又都是中国科学社的老社友,我心里早就对这个科学团体十分羡慕。因此,一毕业留校当了助教,就经陈桢先生介绍加入了该社。我接任《科学》主编则是1934年底的事。那时《科学》问世已有二十个春秋了。《科学》的第一任主编是杨铨(杏佛)先生,当时叫编辑部长。杨杏佛先生毕业于康  相似文献   

14.
我在《档案春秋》2006年第7期,发表了一篇关于《鲁迅茅盾致红军信》(以下简称“鲁茅信”)的文章。《档案春秋》2007年第1期发表陈福康也谈此信的文章,与我商榷。我想先介绍一下关于“鲁茅信”的争论的来龙去脉,以便读者理解陈福康的说法何以是不合史实的,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5.
必须正确认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陈作明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作明先生在《浙江档案》1997年第12期上发表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探疑》一文(以下简称陈文).拜读之余,我对陈文的一些基本观点不敢苟同,现略予陈述,就教于陈先生及诸同仁.  相似文献   

16.
《档案春秋》编辑部: 我是贵刊忠实读者,我在2010年第11期上看到日本久能靖先生的文章,其中提到田中角荣在北京写过一首汉诗。  相似文献   

17.
也谈“六经皆档案”——兼与赵彦昌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来源角度和内容角度两个层面对赵彦昌先生的六经皆档案说进行了剖析与质疑,认为赵彦昌先生的六经皆档案说的理由不太充分,似乎还不如表述为六经皆史更为妥当些。就整体而言,六经是珍贵的档案史料,即六经皆史;就个体而言,《诗经》可称之为史料或者档案史料,《尚书》可称之为档案文献(文件)汇编或者史书典籍,《仪礼》可称之为档案文献汇编或者档案编研材料,《周易》可称之为档案记录(文献)汇编,《春秋》可称之为编年体史书或者大事记。  相似文献   

18.
回音     
<正>经盛鸿:最近我一直在看《档案春秋》杂志,学到不少很有用的知识和写作方法,越看越喜欢。贵刊努力做到:尊重史实,绝不虚构;有新史料或新意:有文采。这种严谨求实的办刊理念值得称赞。@申城老克勒:我注意收集老上海的各类照片、文章,《档案春秋》杂志是我收集材料的一个重要来源。有一次,偶尔在"上海观察"App平台上,看到"告别书荒年代"等转载自贵刊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二年春,在筹备影印七十八年的全套《申报》座谈会上,曾提出藏书楼有三套《申报》,揭载报端。关于这三套《申报》的来龙去脉,现在有各种说法。爰就我在徐家汇藏书楼长期工作中所知道的情况略述如下: 首先谈谈“套”这个字。这是图书馆对复本书刊的概称。总的来说,第一套比较其它几套都完好。由于《申报》创刊于公元一八七二年四月三十日,直到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上海市全部解放,中间经历了七十八个春秋。在当时报纸发行量不大,人们又不十分珍视报纸收藏的年代里,要保存全份《申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藏书楼竟有三套《申报》,怎不令人惊异?这三套《申报》也并不是一张不缺,其中第一套《申报》比较全,第二套则稍有残缺,  相似文献   

20.
我先是看到今年3月号上海《档案春秋》杂志封面和该刊打头文章的题目《毛泽东原始“学籍档案”发现始末》,真感到兴奋;然而读了之后。却有点失望。随即又读到北京《中国档案》4月号上的同样内容的《毛泽东“学籍档案”发现经过》(文中也明确说是“原始学籍档案”),从而觉得自己不得不发表一点看法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