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善于捕捉人物的鲜明的个性特征,寥寥几笔,就能使人物跃然纸上,声态毕现。如在《阿 Q正传》中鲁迅用的白描手法,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特征——阿 Q与小 D的龙虎斗,阿 Q和王胡由捉虱子到动手打架,简洁的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再如阿 Q中兴之后回未庄,首先来到酒店门前,“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阿 Q掏钱的动作,招呼打酒的口气,无不显示了他“中兴”之后的得意心情。鲁迅笔法的简洁、生动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有时候,白描化的对话描写也能很省俭地…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标点符号,除了表示句子中间的停顿以及一定的语气外,还有助于文章的表情达意,鲁迅的《阿 Q 正传》当为一例.一、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形象1.有的标点符号有助于描写人物的神态。如《阿 Q 正传》中写到革命党进城后,阿 Q 也决定“投降”革命造反了。他拿块断砖敲开静修庵的门后.有这样一段对话:‘你又来什么事?’伊(指老尼姑——笔者)大吃一惊地说。‘革命了……你知道?’……阿 Q 说得很含糊。”阿 Q不像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知道砸龙牌、拿宣德炉,他到静修庵来革命,怎么革自己也弄不清楚,所以说得断断续续,含含糊糊.两处省略号便传神地表现了阿 Q 当时的神态。又如,阿 Q的“中兴”,引起了村人的惊异。堂倌、掌柜、酒客、路人都对他表现出一种疑而且敬的神态来。掌柜也与他攀谈“发财发财,  相似文献   

3.
有一天,他照例的甲到夜深,待酒店要关门,才乙回土谷祠去.拍,吧…!他忽而听得一种异样的声音,又不是爆竹.阿Q本来爱看热闹,爱管闲事的,便在暗中直寻过丙.似乎前面有些脚步声;他正听,猛然间一个人从对面逃来了.阿Q一看见,便赶紧翻身跟着逃.那人转弯,阿Q也转弯,既转弯,那人站住了,阿Q也站住了.他看后面并无什么,看那人便是丁.“什么?”阿Q不平起来了.“赵……赵家遭枪了!”丁气喘吁吁的说  相似文献   

4.
阿Q“恋爱悲剧”之后,在未庄生计无着,不得已到城里混了一趟,谁知却顿时“阔”了起来,用时髦话说就是“中兴”了,于是得到了未庄人的新“敬畏”。通观未庄人对阿Q的敬畏,似乎只有两回。一回是阿Q自称姓赵,被赵太爷批了两个嘴巴之后;另一回就是阿Q“中兴”重返未庄之时。其实,未庄的人们似乎从未真正地“敬”过阿Q,赵府、钱府的人且不说,即使是王胡、小D之流,也敢于对他“大不敬”,甚而至于动手同他对打,让他碰几个响头,逼他承认是“儿子打老子”,或自轻自贱为“虫豸”。只是被赵太爷批了两个嘴巴,未庄人反倒对他有几分敬畏,原因自然不在…  相似文献   

5.
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  相似文献   

6.
借代趣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话说得好,“一样话,百样说”。借代,这种利用事物之间相关性的修辞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说得好”、“说得巧”的可能。你是否还记得李清照在百无聊赖的清晨反复吟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否记得“财大气粗”的阿Q打酒时“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铜的,在柜台上一扔”?是否记得李公朴在最后一次演讲中喊出“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这些鲜活的形象、新异的语句,让我们领略到借代这种修辞手法“使表现对象变陌生”的审美价值。修辞格在修辞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通过语言的巧妙运…  相似文献   

7.
阿Q是谁?     
阿Q现在是高一(2)班的学生。阿Q被堵在校门口,背着手踱来踱去,不满地大骂:“妈妈的,不准老子进门,我——我掀了你的老窝!”其实阿Q忘了带校牌,门卫看了他那模样,猜想八成是个混混,于是将门关得死死的。过往的学生迅速地朝这里围拢,一层又一层。阿Q不耐烦,大吼一声:“看什么看!没看过老子骂人?”“呼”,人群一哄而散。于是阿Q干脆在大门前盘腿而坐……阿Q被班主任领了进去。他一边拂去身上的灰尘,一边傲慢地说:“不准老子进门的人还没出生呢!”大步走向教室。同学们稀里哗啦地议论个不停,阿Q见状很满足地仰着头坐回自己的座位。他的宝座在…  相似文献   

8.
再传阿Q     
像以前一样,最先将“改革开放”的新气象带进未庄的又是阿Q。“阿Q,你又回来了!”“回来了!”“发财发财,你是在……”“深圳去了”只见他上下一套西装,虽说皱巴,毕竟从口袋里掏出一包“万宝路”洋烟来,立刻使人对他有一种敬畏……  相似文献   

9.
新阿Q正传     
出生听说阿Q是在哭声和笑声中出生的。哭的是阿Q和他的母亲,笑的是他的父亲。阿Q出生时只有四斤四两,像只小猫一样,面黄肌瘦。想必座山雕问他“脸怎么又黄啦”,他会脱口而出:“天生的!”我想他母亲多半是吓哭的,而他父亲的笑也应该是苦笑。  相似文献   

10.
阿Q野史     
徐小艳 《现代语文》2001,(10):11-11
阿Q,阿Quei,全名赵阿Quei,鉴于目前学校里阿猫阿狗堂而呼之,甚至于“屎豆”这类不登大雅之堂的称谓也滥用起来,愚以为:呼之一声“阿Q”实不为过。就化水准而言,当代“阿Q”比鲁夫子笔下之“阿Q”有过之而无不及:虽则那原版“阿Q”懂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他进过学堂吗?没有罢!这便值得如今六岁半便进学堂的“阿Q”得意不已了。  相似文献   

11.
冯媛媛 《都江学刊》2001,13(3):48-50
阿Q是一个“失去自我”的存在,这种“非我”性既表现在阿Q的“无名”状态下,也表现在他的“失语”状态中,“无名”与“失语”体现了阿Q的悲剧性存在和鲁迅先生独特的观照视角。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本质上是阿Q怨恨心态的外在表征。他通过虑幻的胜利来平衡内心,反抗欺压,其中潜藏着一种对自尊、平等的追求与维护。  相似文献   

12.
一、把“阿Q”读成“阿鬼”…… 鲁迅为什么要给《阿Q正传》的主人公取名叫“阿Q”呢?其第一章《序》里是这样解释的:阿Q不仅失掉了他与生俱来的姓,而且也搞不清楚他的名到底是叫“阿桂”还是“阿贵”,因为“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所以“只好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相似文献   

13.
阿Q二题     
小孩性格似的阿Q 有人说阿Q是雇工,破落的剥削者、农民、流氓无产者……。我说阿Q似小孩,徒有成人的外壳,具有小孩性格,不说他是哪一类人,这样是不是来得明快一点,也容易被我们所接受。 阿Q口里经常是“妈妈的”,口气都是小孩口气,并不是“妈的”,成人的口气。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是不肯承认自己贫穷的,但是,“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也是出自他的口,他又承认自己没钱。 “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尔后又“也要投降革命党。”“不准我造反,只准  相似文献   

14.
阿Q开厂     
话说时光飞逝,阿Q重新投了胎,又到世上来混了。从城里逛到未庄,就看见假洋鬼子办了一片厂,发了大财。阿Q心里怪痒痒的,心想要娶吴妈没钱不行,干脆,我也办厂!再说了,他假洋鬼子是个什么东西,他都发了财,妈妈的,老子我当然更该发财! 开什么厂呢?这难不倒阿Q,他刚跟城里人学了一套经世哲学:工厂想赚钱,先从满足底层人民的需要做起。于是阿Q决定先深入未庄的基层,搞好市场调研。想来想去,他想到了未庄最被人看低的“异端”——小尼姑。  相似文献   

15.
说阿Q的下跪     
阿Q是个可怜的人物,当他被当作替罪羊抓住进大堂受审时,特别是看到一个满面横肉的人怒视着他的时候,他的“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站着说!不要跪!”长衫人物都吆喝说。阿Q虽然似乎懂得,但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解读阿Q的下跪,显然是长期奴性的积淀使然,  相似文献   

16.
1.什么是歧义修辞格汉语中有一种至今还未被充分认识的重要修辞现象。请看鲁迅先生的名篇《阿 Q 正传》中的一段对话:“你从实招来吧,免得吃苦。我早都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阿 Q 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招罢!”长衫人物也大声说。“我本来要……来投……”阿 Q 胡里胡涂的想了一通,这才断断续续的说.“那么,为什么不来的呢?”老头子和气的问。“假洋鬼子不准我!”“胡说!此刻说,也迟了。现在你的同党在哪里?”(《短篇小说选》第一册,74页)  相似文献   

17.
阿Q与QQ     
不用我说,你也知道阿Q是谁,不用我问。我也知道你玩过QQ。但是你不一定意识到,阿Q就在QQ上与我们朝夕相处。阿Q自尊又自负,他瞧不起未庄的居民,也鄙视城里人.连城里人油煎鱼头时直接加葱丝这一小细节都被他嗤笑。我们用QQ聊天,也是既自尊又自负。瞧不起刚入门的新手,连“886”就是“拜拜了”都不知道,没劲!瞧不起打字慢的聊天对象,直骂他们浪费时间;瞧不起没玩过游戏的好友,落后!……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传统的“阿Q农民”说提出不同的看法;阿Q是一个由市民阶级制造的零工的典型.文章认为:从创作意图和创作手法看,鲁迅无意于把阿Q塑造农民的典型;把阿Q作为国人魂灵的典型还是作为农民的典型来写很不相同,鲁迅是把阿Q作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塑造的;从性格和心理看,阿Q缺乏农民的心理素质;从社会地位、阶级属性和思想性格看,阿Q应是市民阶级制造的一个无财产、不属于任何公认等级的村镇中的零工.  相似文献   

19.
一句话在说的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语境不能正常进行而使话语中断的表达方法,修辞上称为“跳脱”。“跳脱”一般由两种方式构成。一种是岔断,话没说完,被别人打断,致使原话被岔得残缺不全,如鲁迅先生《阿 Q 正传》中,阿 Q 去找假洋鬼子“商量”和革命党“结识”的事,洋先生问他:“什么?”“我……”“出去!”“我要投……!”“滚出去!”洋先生扬起哭丧棒来了。  相似文献   

20.
阿Q新传     
“嘭嘭嘭……”阿Q土谷寺的大门被敲得震天响。有人在外面大喊:“Q哥,Q哥,快开门!”睡眼蒙咙的阿Q不情愿地走出去开门,嘴里骂道:“妈妈的,这么晚了,谁还来找俺老Q!”开门一看,原来是那个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