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说过:“文学之工不工”,“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清·樊志厚《人间词乙稿》序)这看出,将意境作为判定文学作品精妙与否的一个标准,并非今天才是。的确,文学的某些样式,特别是诗歌,是需要讲求意境创造的。这一点,已有不少论著、文章谈及。本文仅就散文的意境创造作一粗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文艺作品的意境创造,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梁启超谓文艺作品“第一要新意境”(《新大陆游记》);王国维认为“意境”是一切文学的审美标准:“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杨朔在谈他写散文的经验时说,他写散文“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在文学批评史上,诗歌和绘画是特别强调意境美的。至于散文在意境的创造上也是早已出现了的。宋人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就是说,这种境界是虚的,不是实的。由此可见,散文造境(意境)早见端倪,只是在文学批评史上没  相似文献   

3.
在师范语文教学中,常常要接触到许多优美的散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揭示散文中的意境美,就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有人认为,诗歌讲究意境,意境是诗歌的专利。其实不然,散文也讲究意境。当然,讲究意境的散文是狭义的散文,即有“美文”“、小品文”“、艺术散文”之称的抒  相似文献   

4.
抒情性的诗歌散文都着力追求一种意境美,现在一些小说也采用散文的写法,使所描述的社会生活更具抒情的气氛从而增加感人的艺术魅力。在创造形象的文学中,如果没有意境,就没有深刻感人的力量,就不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品评文学的观点虽不很严密(如哲理诗没意境,却未必不好),却揭示了文学创作所普遍追求的本质的最富有审美意义的东西。有意境的诗就比没有意境的诗更感人,  相似文献   

5.
张秋怡同学问:“在学习诗歌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学习诗歌,要先对诗歌特点有所了解。诗歌具备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音乐美这四个特征。诗歌的“四美”特征决定了学习诗歌的方法应与学习其他各类文章有所不同,要特别从四个方面来学习。一、注意诗歌意境美。意境美从何而来?它是诗歌中的意象通过艺术的组合而创造出来的。要透过字面体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广泛应用于各种艺术类型和文学体裁,如绘画、书法、诗歌、散文等。最先提出“意境”一词的,是托名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但在王昌龄以前,对意境的研究已有很多,只不过没用“意境”这个词而已。如六朝画论中的“神韵”说,书法理论中的“境界”说。在文学方面,钟嵘的《诗  相似文献   

7.
我国素有“诗国”之称。我们的祖先创作的诗歌精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脍炙人口的古典诗作,至今仍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受到读者的钟爱。有些中学生说:“我们很喜欢读古诗,但感到难度太大。读古文,疏通了文字就可以大致读懂;但古诗的意境却难以把握。”的确,诗与文是有很大区别的。清人吴乔说:诗歌是酒,散文是饭。西方现代派诗人说:诗歌是舞蹈,散文是散步。两种说法确有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诗歌表现生活,抒发感情的独特手段,是语文科对学生进行艺术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分析意境是诗歌教学的特殊内容。有的散文作者象写诗一样写散文,所以散文诗也有意境。本文研究的,主要是诗歌教学中的意境教学。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即“诗言志”中的“志”,也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即境界,形象,也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单纯的景物描写,虽然可以构成形象,但不能称为意境。意境必须是情景交融的。  相似文献   

9.
《故都的秋》深得古诗神韵,其在意象、意境上与古诗文中“秋”之意象、意境一脉相衣而其语法结构、意象组合结构和复沓的画面结构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结构形式亦多有类似.故其可谓诗之散文,或散文之诗.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论及我国新文学的发展时曾说过:“五四”以来“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谈“五四”以来的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而要谈朱自清,又不能不提到他的散文《背影》。为什么?因为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范畴中的核心问题。正如近人王国维所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深浅而已。”“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人间词话》;以下所引王论不注明出处者均出于此书)。在古人眼中,一切文学的审美问题──例如表达的鲜明、生动、感人等等,都是个意境问题,抒情文学如此,叙事文学也是这样。一、意境的审美要求当今不少论家都认为,古代文论中的“滋味”、“韵味”、“兴趣”、“神韵”等概念都是指意境。…  相似文献   

12.
张红 《湖南教育》2002,(24):48-48
诗,是文学之母,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感情,凝炼的语言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初中语文新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安排了诗歌内容,诗歌教学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是如何运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意境来抒情言志的。 一、分析意境,调动情感。“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过的景物。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创造的意境,并在头脑中想象诗人在  相似文献   

13.
程茂丰 《教师》2012,(34):67-67
在初级中学的语文课本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以情、景、义见长的、有浓郁的时代意义和深邃意境的诗歌、散文等文体篇目就占了相当的比重。试想在教学中如果不发挥其情辞优美的特长,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很难如愿完成教学任务的。我在进行中学诗歌、散文教学的时候,就尝试着把“意境说”引入课堂,让“意境”贯穿于整个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一斧之见”总结如下,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指导思想的确定《幼林》是著名作家秦似近年来的一篇力作。这篇以“幼林”为题材的散文诗,内容丰富,意境深远,寓意深刻,哲理性强,读后如同品尝一杯醇香浓佛的“美酒”,温馨醉人,回味无穷。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不分行,不押韵,写法很象散文;但篇幅短小,注重语言节奏,富有诗的意境,因此又是诗的一种。散文诗一般不描写人物事  相似文献   

15.
《新作文》2006,(Z2)
“丰富”即“內容丰富”,这是高考作文在基础等级“內容充实”基础上的更高一层要求,它的重点是表达,具体包括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三个方面。材料丰富主要侧重议论性、说明性文章而言;形象丰满侧重对记述性文章而说;而意境深远主要针对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一、材料  相似文献   

16.
张郑胜 《课外阅读》2011,(6):266-266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提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一首诗来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和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可见,对诗歌的鉴赏是培养文学趣味的最佳途径。而意境的赏析又是诗歌作品阅读中的重中之重,诗的意境美是古今诗论永恒不变的主题,是诗歌艺术的最高审美规定。那么,如何赏析诗歌作品的意境美呢?  相似文献   

17.
谈谈散文诗     
散文诗是一种运用散文的语言句式而表现诗的情感意境的文学形式。虽然它直至目前还不能与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形式并驾齐驱,但是探究其渊源,散文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心学关学大体可归纳为: “良知之美”、“意动之美”、“知行之美”,其诗歌、散文以及戏曲理论能充分体现出他的美学思想。阳明心学美学对四明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心学美学理论的传播及其自身的创作实践实现的。明中期以降,四明诗歌、散文、戏曲因受阳明心学美学影响,独树一帜。特别是在社会“天崩地解”之际,四明作家表现出极高的“良知”品位,从而形成了四明文学独特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9.
散文意境的特征及其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意境即“文境”与诗歌意境即“诗境”既有共性又存在着差异,但过去对这种差异缺乏研究。本文首先从造境与写境、凝炼集中与松散随意、单维视角与多维视角三方面分析了这种差异。接着从真实与真诚,生命的灌注与灵趣三个视角探讨散文意境的构造。最后指出以往一直强调的散文应以追求意境为上,以及认为只有借景抒情的作品才有意境的观点,其实是对散文意境的误读。由上可见,本文对散文意境问题作出了全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诗和散文是文学家族的亲亲两姊妹。诗歌拿来散文的自由活脱,清淡自然,不拘成法,构成一道独特的诗学景观——散文美。倡导诗的散文美,意在使诗从矫揉造作、华而不实作派中走出来,走向诗句的口语化,形式的自由化,意境的整体化,走向一种流转如弹丸的圆润之美,走向诗的美学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