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王弼哲学的基本范畴是“无”和“有”。“有”必须“由乎”“无”,此之谓“崇本”;“无”则应“因乎”“有”,此之谓“举末”,合起来即是“崇本举末”。“本”与“末”、“无”和“有”如何贯通联结,其关键在于“自然”这一范畴。王弼的“自然”哲学观念对于魏晋玄学、魏晋时代的思想文化均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老子》书里,道>象>物>精>信构成连续性和包孕性的序列。精是物的极微细者,相当于《墨子》的“端”和古希腊的Atom(原子);那么“信”就可能是“亚原子”,进入“量子论”的范畴。而“信”近于“非常名”的“名”,是“语言”,是“信言”,颇像后现代思想者所谓“话语”。原始思维里,“语言”或“话语”具有创生功能。万物的原初是“无名”,“有名”才是万物的母亲。世界是在被认识、被命名以后才成为人类的对象,成为“人化的自然”,“文化的自然”,亦即“话语化的自然”。也许可以在此视界下理解“解构主义”所说的“话语”先于“实在”。而“道”也有“言说”即“话语”的涵义,然则“信”(信言)又是道的超微存有或原初状态。道回归为“信”,“信”再现为“道”,构成“永久循环”,螺旋上升,臻于无穷  相似文献   

3.
孔子把“从心所欲,不踰矩”作为人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即内在的“仁”。“不踰矩”即外在的“礼”。文章论述了“仁”与“礼”之间内转与外推的关系,其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是可互相建构,互相转换的。“仁”的实现要“礼”的约束,外在的“礼”在一定的时间后会内化为“仁”,这是一个循环圈,由“仁”外推为“礼”,由“礼”内化为“仁”,循环往复,完成其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氓》之“垝垣”初被释为“毁坏的墙”,沿用至今。有学者曾提出质疑,以为“垝垣”应作“高墙”解。通过对“垝”“危”通假现象的梳理、“垝”“垣”等相关字形的分解、“垝”“垣”等文献词义辨析,文章论证“垝”表“毁坏”义,“垣”指矮墙,即“女垣”。  相似文献   

5.
数字“一”,含义较广。首先,它表示数的开始,《汉书》曰:“元元本本,数始于一。”所以由一构成的词语,大多有元始、少、小等的含义。例如“一夫”“一苇”“一隅”“一字千金”“一呼百诺”“一寸光阴一寸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6.
“做”“作”之间的区别很多人查过字典,但是人们仍然常常混淆。现辨析如下:“作”“做”的本义不相同。“作”的本义是“起来”,“日出而作”是说太阳出来就起身,“日落而息”是太阳落山就休息。“作”从“起来”引申为“发难”“兴起”。“做”的基本义是“制造”,表示制造具体东西时,用“做”。例如:做饭、做家具等。  相似文献   

7.
二十八、“即”与“及” “即”,意为“靠近,接触”。如“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 “及”,意为“达到”。如“波及”“普及”“及格”。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社会,网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流行语都是从网络上流行开来的。譬如,早已家喻户晓的就有:“被”“雷”“圆”“宅男”“宅女”“菜鸟”“山寨”“秒杀”“蜗居”“杯具”“餐具”“洗具”“偶稀饭”“打酱油”“躲猫猫”“俯卧撑”“不差钱”……网络热词热语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么,这些网络语词何以能够热行呢?  相似文献   

9.
房产类契约涉及房产的计量情况,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常用不同的房产类量词。福建畲族文书契约房产类量词主要有“间”“?”“橺”“堵”“植”“透”“所”“座”“号”“位”“栋”“块”“爿”“撇”“僻”“进”“扇”等,经考证,“间”“?”“橺”“堵”“植”是表示房屋局部的量词,犹“间”,但它们出现的地域有差异;“透”“所”“座”“号”“位”“栋”“块”是表示房屋整体的量词,犹“座、幢”;“透”除用于房屋整体,还可用于表示房屋局部;“爿”是表示半的量词;“撇”“僻”是表示附属建筑的量词;“进”“扇”是间接表示房屋的量词。房产类量词考释,可以反映契约的地域性、复杂性,也有助于补充词典释义和促进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0.
稍懂数学的人都知道,“+”、“-”、“〉”、“〈”、“=”、“∵”、“∴”一类记号,乃是约定俗成的运算符号,分别表示“加”、“减”、“大于”、“小于”、“等于”、“因为”、“所以”的意思。此外,似乎别无他用。  相似文献   

11.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笔者发现有的人写文章常把“涉及”“波及”“提及”“谈及”写成“涉及到”“波及到”“提及到”“谈及到”。此外,把“必须”写成“必须要”的也屡见不鲜。还有的把“是否”写成了“是否是”。我以为,这些词后分别所用的“到”字、“要”字和“是”字,实属画蛇添足。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禁不住”“不由得”“由不得”具有情态特征。“禁不住”表示“不能制止”“不能承受”“不由自主地”,“不由得”“由不得”表示“不能任由”“不由自主地”。道义情态出现早于动力情态,前者因果关系强于后者。“不由得”“由不得”的二者情态功能互补。三者主观性程度依次渐高,这与情态类别及其比例、施动者被动性强弱、叙说者强迫性强弱有关。“禁不住”句法独立性较强,可单独做谓语。“由不得”25%用于对话,表强烈的劝阻;“不由得”“禁不住”则几乎不用于对话。  相似文献   

14.
“冫”是一个部首,现在的“冫”表示着各种不同的意义,有十种情况。“冫”是“冰”,以“冰”为形符的字都和“冰冻、寒冷”有关;“冫”是“冰”,但是“冰”是作声符;“冫”不是“两点水”,而是“二”;“冫”是“氵(水)”的省略,成为真正的“两点水”;由于引申的原因,“三点水”演变成了“两点冰”;因为字义是“减少”,所以将“三点水”减成“两点水”;字义和“冰”相似,而因此以“冫”为形符;因为“避讳”,“三点水”不得不变成“两点水”;因为避祸,把“氵”改成“冫”;因为汉字简化而被归入“冫”部。  相似文献   

15.
“盾”是汉语常用字之一。甲骨文有■,似盾形作“毌”字,其为“盾”之初文。甲骨文又有■,象人持戈盾之形,隶定后作“”。■金文也作■,与“旱”形近,故■也作“”。后因世人不识“”而以“”为“瞂”,“盾”亦作“瞂”,读如“犮”声。“”同时又借作“干”。“干”本指“捕猎工具”,引申出“犯”义,而“扞”义实为假借义源于“”,故“干”也借指“盾”。“毌”“”“干”同属古音见母。“”属匣母,音近义通。经过字形演变,金文中有■似人持盾之形,为后世“盾”的直接来源。“盾”属定母而非见、匣,一方面■等后起形声字也作舌音;另一方面初文“毌”后表“贯穿”义,而不再作“盾牌”义了。  相似文献   

16.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广为流传,其中的“存”一直都理解为“存在”,即“有”的意思。可是,杜沛鹤却在《“思念”方觉“比邻”》一文中指出“存”字应该理解为“存想”“想念”。本文主要对此观点进行反驳,认为“海内存知己”的“存”依然是“存在”,即“有”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儿女英雄传》中的“颇”类副词有“颇”、“颇颇”和“颇为”。“颇”可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为“颇1”和“颇2”。程度达到“很”级别的为“颇。”;未达到“很”级别的为“颇2”。“颇2”的数量远高于“颇。”的数量。“颇颇”也可分为“颇颇1”与“颇颇2”,程度方面,“颇颇”的程度与“颇”相比呈两极增高的态势。“颇为”意义与“颇”相同,程度方面,不同情况对应“颇”的不同程度义。本文从“颇”类程度副词的产生年代、程度等级、组合能力、句法功能等方面对“颇”类程度副词进行计量研究。以探求“颇”类程度副词在清代后期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阿房宫赋》中“绿云扰扰”一语,历来聚讼纷纭。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得出“绿”“青”“黑”作为颜色词,在表示“黑色”义上是一组同义词。其同义的深层机制是训诂学的递训原则,因“青”和“绿”可以互训,“青”又可训为“黑”,则“绿”可训为“黑”。“绿云”意为“乌黑的秀发”。  相似文献   

19.
《子弟书》中“嘎孤”一词,孤僻难懂。表示“奇怪”义的“嘎牛”系列,是“嘎孤”来源的一个层次,字形写为“嘎牛”“噶钮”“嘎扭”“噶牛”和“嘎吽古怪”。表示“奇怪”义的“拐孤”,是“嘎孤”来源的另一个层次。“嘎牛”系列与“拐孤”截搭,组合为新的字形“嘎孤”。截搭后的“嘎孤”系列,字形记为“嘎咕”“嘎古”和“玍古”。“嘎牛”与“拐孤”分别为满语“ganio”“ganiongga”的译词,但由于译音词纷歧,学界对其来源考证亦存分歧。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俶真训》部分语辞的解释值得商榷:“炊以炉炭”当作“烧以炉炭”,“时丽”犹言“一过”,“一龙一蛇”犹言“或龙或蛇”,“碎脑”当为“碎胫”之误,“断”为“沟中之断”,“徙倚”义为“徘徊”,“汗漫”与“溷澖”义同,“土汩之”当从《太平御览》作“沙土汩之”,“人性”间夺一“之”字,“白”当训“光”、“明”,“趋行”非“越行”之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