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作为人的社会本质力量对象化而产生,又作为主体需要的对象而显现。价值对象性是物的社会存在,是人的社会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凝结在对象物中的社会关系,是人在对象世界中的自我肯定,是物在实践活动中的社会功能。它是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由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所起客观作用决定的。价值对象性和价值是本质和现象、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满足主体积极的、良好的需要的价值对象性,才能实现和显现为价值。  相似文献   

2.
价值关系、价值观念、价值实践是主体价值生活的基本构成要素。道德生活的本质是主体在道德领域的价值生活。道德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价值体系对个体道德价值体系的定向整合与提升, 是个体道德发展中历时性价值建构与共时性价值整合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继承和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理解。一方面,现实的个人是通过社会历史的发展直观自身的本质对象。由于对象是人实践创造的外化物,主体的需要构成主体对象性关系的桥梁,因此需要主体本身就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价值是社会发展中可通约的关系性存在。因此,构成价值基础的需要只能是主体的社会需要,而不可能是其生物性与特殊性需要。正确理解需要概念对于惩治腐败、化解生态危机以及贫富分化问题都有巨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人生价值是基于一定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的特殊价值,在本质上是个人和社会的需要与人的生命实践活动之间的对应或契合关系。在不同的评价方面和标准中,社会评价是人生价值评价的主导性评价,社会评价标准是评价的主导性标准。人生价值评价的主导性标准在于个人的生命实践活动对社会的物质贡献和精神奉献。人生价值评价的对象在本质上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实践关系的评价,具体为对作用于主体需要的人的长期的、稳定的、一贯的、总体的生命实践活动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基于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表述、争议的一些问题的提出;揭示出对象化是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问题的关键;且对对象化作了界定,认为对象化,事实上就是人的本质的外在物化,是人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和主体价值包括审美价值而对自然进行的加工和改造,是人的本质的自我确证,对象化不同于异化;提出了劳动是人的对象化活动的最重要形式。人的对象化的形式或方式是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形成人的对象性关系;人的本质具有的多样性、多重性必须通过相应的对象关系来体现、反映.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形成和结构都是人对象化的结果。进而反映人的不同侧面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主体价值体系建构与整合:一种新的德育本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关系、价值观念、价值实践是主体价值生活的基本构成要素.道德生活的本质是主体在道德领域的价值生活.道德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价值体系对个体道德价值体系的定向整合与提升,是个体道德发展中历时性价值建构与共时性价值整合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现行的哲学价值定义基本上都是按照"主体--客体"模式建构起来的,有关价值定义的争论大体上是围绕着主体或客体问题展开的.但是,价值定义分歧的根源并不在于"主体--客体"模式本身,而在于人们在这一模式下采取的具体思维方式.价值既不能存在于单独的主体或客体之中,又离不开主客体,具体地说,价值存在于实践关系形成的主客体的一致性之中.价值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实践,价值的本质就是实践性,是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客体属性非对象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关于人的价值问题,近年来有些讨论文章,本人也有些看法。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说人的价值?怎样才能实现人的价值?探讨这个问题对于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人的需要和人的价值哲学范畴的价值,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所具有的肯定意义。人是有价值的。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的价值,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对于自己生命活动意义的反思,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创造社会物质文化财富的才能。这种才能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一种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9.
德育即育德。在德育价值关系中,德育价值主体是对德育需要的社会价值主体、德育者价值主体和德育对象价值主体,德育价值客体是能够满足德育价值主体需要的德育的实践活动。德育价值主体对思想、政治、道德的需求具有主体定向的特征,使不同的德育价值主体具有价值导向、价值指导和价值取向的德育价值需求向度。德育价值主体的价值契合程度愈高,主导价值体系愈成为价值主体的共同追求,社会的包容性愈大,社会就愈加和谐。在学校德育中,确定学生为德育对象价值主体,与教师、学校和社会具有平等的德育价值主体地位,明确各价值主体间对德育具有共同的价值需求,在各价值主体间的地位平等和价值需求相同基础上开展学校德育,可以使彼此在感觉、理念和实践上把德育看成是自己的真实需要,使德育成为各价值主体的共同诉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社会实践与人的价值追求密不可分,价值引领是科学社会实践的应有之义。新时期,我国高校逐步形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价值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奠定了社会实践价值的理论渊源;教学主体与客体的新型关系构建起了社会实践的价值范式;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实现实践主体价值转换的科学手段;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实践教育价值的根本目的。它们相互联系、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价值 价值是创造维系某种文化的人们,亦即社会的成员们共同持有的“期望性观念”(Concept On Desirability)。教学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学活动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关系范畴,即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属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是一种价值追求。有学者认为,教学具有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四个基本价值。这些教学价值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的属性能够满足该活动作用对象主体合理需要的关系状况。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促使社会成员在思想价值观念上形成统一的政治认同、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功能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所具有的属性,不是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其发出者需要的满足状况也不构成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其受教育者的一切需要不加区分的迎合也不是价值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三大理念的确立上,即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魅力就是其价值实现源泉的理念,确立受教育者是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个体主体的理念,确立受教育者的需要客观上是多样和多层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有一种观点认为一切物都可以作为价值主体。我们认为只有人才可以作价值主体。这是因为人的需要是自为生成的,是社会的产物,并且对自己的需要是意识到的。价值对象是与价值基础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扩展,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价值对象的生成越来越依赖于人自身,甚至可以说是人之自为的产物。但价值并不就是价值主体、价值基础、价值对象或是它们的关系,价值本质上是一种过程,是人与对象之间的双向互逆过程,是意义的瞬间生成。因此,价值基础、对象与本质是三位一体的。  相似文献   

14.
从自考教育的特点看其多维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学考试是由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它的主体是个人自学,客体是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而国家考试是主导,社会助学是辅助。自学考试的价值是建立在教育价值基础上的自考教育对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它的价值的产生,不仅需要创造它的主体,也需要依赖它存在的客体,更离不开实践过程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建构论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教育是通过教学形成人的活动。但教育形成人在不同时代和社会又有不同的认识理念和实践方式。教育本质的变化过程是从永恒不变的教育本体存在扩展为具有特定规定性的教育具体存在的过程,是教育主体确认自我价值和选择教育规律的建构性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6.
建立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基础上的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本质,就是教育管理这一能够促进人类自身再生产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的协调活动满足教育管理审美主体对人的自由本性需要的实践关系。具体来讲,就是教育管理作为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中,教育管理者智慧、品格、审美和谐统一的良好素养,教育管理协调活动的和谐有序而自主创造的运行,教育管理结果中对效率与人性追求的目标实现;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需要中,建立在教育管理活动满足人类自身再生产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二者统一基础上的对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需要:教育管理实践中,教育管理本身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理想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最能体现人的本真存在意义的对教育管理的审美实践活动,这三大方面共同构成了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学领域中.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教学价值即教学客体属性满足教学主体需要的关系。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我们研究教学价值的客体。这种实践活动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就构成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道德发展面临困境,原因在于研究生对道德的本质认识不清、价值判断不明,以及在研究生道德教育中出现了道德主体错位。从本体论、价值论、主体论的哲学视角探析研究生道德的内涵、价值及实现主体。研究生道德的本质是指研究生在“个体—学校—学术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秩序下,在成人成才的过程中,为完成有益于自己、他人、学校、社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任务而需要养成的合乎人性的内在品德要求及外在行为规范。研究生道德的价值在于实现人与人、学生与学校、人才与社会的互利,以一种善的方式使研究生生活得更幸福。研究生道德形成的关键在于树立真正的主体意识,使研究生成为道德成长主体,通过哲学“对话”方式提升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通常讲的主体是相对于客体的一个认识论的概念,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们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本质特性,就是它所具有的社会性、意识性、实践性和群体性。正是主体自身所具有的这些本质特性,所以它在认识活动中客观上起着主导性作用。认识活动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主体之外,还有客体、社会实践以及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的认识过程。主体的主导作用就是在这些因素中表现出来的。主体在使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文化语境的意蕴下,公正司法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中,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参与司法的主体通过司法实践而形成的对司法程序和实体的整体价值判断。刑事司法的制度创新,需要在刑事案件侦查、起诉和审判制度中体现刑事被害人参与和评价作用,以实现公正司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