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的美好允诺对全国人民具有一种强大的召唤与凝聚力量。这是一个需要英雄也是一个大量产生英雄的时代,塑造英雄形象成为"十七年文学"的宏大叙事。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通过讲述欧阳海成长的故事,塑造了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英雄。对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进行再解读,就是分析那个时期的作家"如何建构起这样的历史叙述,在建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冲突和调整",才最终完成了那个时代的英雄叙事。  相似文献   

2.
1963年11月18日,这个难忘的日子,将同一个光辉的名字——欧阳海,一起载入史册。——《壮丽的青春》1963年11月18日,欧阳海走完了他短暂而光辉的二十三年的英雄路程。在短短的一生中,欧阳海做了很多好事。先后三次跳进水里救起过四个孩子;多次为集体,为孤寡老人义务劳动;参军后一贯艰苦朴素,见义勇为……这些动人事迹经金敬迈加工整理后,成为《欧阳  相似文献   

3.
在小说《所罗门之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之中,飞翔的神话与姓名流变的历史相互交错,共同谱写了迷人的所罗门之歌。莫里森描绘的显隐两个主要人物形成了对比和映照,奶娃是民族成长过程中走过曲折道路并最终走向回归的代表性形象,而派拉特则是精神上坚持黑人想象、自然和大爱传统的内在性力量。  相似文献   

4.
新谍战剧中的英雄形象与传统宏大革命历史题材中的英雄形象具有很大不同,相对于传统革命英雄"根正苗红"的出身,新谍战剧中的英雄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经改造后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英雄形象的这种转变看似是对英雄出身的松动,实际上更强化了无产阶级的力量,更说明意识形态的作用。新谍战剧中的女性形象由样板戏中的去性别化,到宏达革命历史题材中的小资产阶级受制于无产阶级,最后在新谍战剧中成为性别牺牲品。这一切都说明新谍战剧如同戴着镣铐舞蹈,还要故作步态轻盈。  相似文献   

5.
隋双双 《文教资料》2014,(30):86-87
《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的一部反映现实的力作,在现实的描写中,莫言加入魔幻的元素,在对高马与金菊的爱情的书写过程中,莫言讲述了高马与金菊充满了来自肉体上和精神上双重苦痛的爱情。在两人的爱情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意象———红色小马驹不断出现,从两人最初的牵手、夜晚约会到最后金菊在现实的打击下最终走向自杀,高马精神崩溃,小马驹都不断出现在两人的意识里,成为两人心理活动的衬托,也是支撑高马和金菊的爱情向前发展的希望与动力。  相似文献   

6.
也许在许多人看来,《乌鸦之歌》是池莉由平实朴素走向传奇的又一驿站。我读《乌鸦之歌》,却感觉那传奇的瑰丽怎么也掩盖不了内里的忧伤和苍凉。这部作品很明显地蕴含了一个“成长”的主题,展露了一段个体成长的心灵史。我总觉得池莉写《乌鸦之歌》的过程,就是对自我灵魂的检索和重铸的过程,这一过程蕴含了遗憾、忧伤、苍凉、悔恨与无奈。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50、60年代"政治第一,文艺第二"的社会观、文艺观造成的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主导了一切,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了文学秩序。"十七年"文学都打上了"红色"的烙痕,《青春之歌》的显文本也笼罩着这层革命红色光环。从文本当时的阅读实际效果来看,《青春之歌》真正打动一代青年读者的不是林道静成长中的革命故事,而是它的潜文本中所隐蔽的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这也正是《青春之歌》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奥秘。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流行的"红色经典"热潮也为我们重新解读《青春之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抛开革命故事的外壳,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来探究《青春之歌》的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用革命、爱情、理想谱写的一首青春赞歌,它是一部全面反映20世纪30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也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部“红色经典”,阅读那一代青年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青春之歌,相信它对我们的成长不无启迪。(雨田)  相似文献   

9.
《所罗门之歌》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森的一部关于昌人男性成长的小说。小说揭示了黑人男性只有回归到本民族的风范中,才能抵御外来的现代邪恶,脱胎换骨获得新生。本文试图运用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奶娃与派拉特在西方神话和《圣经》中的人物原型,展现奶娃在派拉特这一精神引领者指引下的寻根成长历程,揭示小说的艺术魅力,并为读者研读其作品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欧阳海之歌》简介]该书是描述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英模、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烈士生平事迹的长篇纪实小说,是六十年代中期家喻户晓的名作。欧阳海的事迹,曾经激动过整整一代青年的心,其中闪现出的光辉,在事隔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弥足珍贵。对今天的青少年,仍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浪之歌》是纪伯伦的散文诗组诗《组歌》中的第一首,被编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这首散文诗语言较为浅易,内涵却十分丰富。诗人将海浪塑造成一个浪漫的女性形象,在前四节中海浪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铺陈了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的寓意,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这时海浪的形象已经成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因为这首散文诗谈及学生敏感的"爱情"话题,在初读课文和研讨问题时,学生都  相似文献   

12.
《俄狄浦斯之歌》是早于《荷马史诗》的史诗系列《英雄诗系》之一,目前仅存四篇辑语,但从仅有的辑语中,可以看到荷马的创作与《俄狄浦斯之歌》创作的区别。本文结合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所提出的基本原则,分析这些区别的根源所在,得出"惊奇"这一文学创作的基本要素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在威廉·巴特勒·叶芝名篇《当你老了》与《漫游的安格斯之歌》中,两篇诗歌皆围绕一个共同原型而创作,并以该原型为中心体现出激情的爱恋和绝望的怨恨之间复杂的张力.从《当你老了》到《漫游的安格斯之歌》,诗人的情感从激愤逐渐走向平静,从埋怨逐渐走向理性.  相似文献   

14.
成长之歌     
此文疑是从原先的习作《忆童年》变格而来的——显示了作者思维的变通性。《易经·系辞》云:“化而裁之谓之变,行而推之谓之通。”原习作构建了“童年”的“象”,现用“拥有与寻找”二者关系“裁”之,“推”出“珍惜‘拥有’,永远‘寻找’”的主旨。但是,这篇从习作《忆童年》变格而来的《成长之歌》还要再升格:为着紧扣“拥有与寻找”的话题,应删去前两部分,强化后面两部分,标题改为“寻找童年”。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军事文学作品的英雄形象与建国初期军事题材小说的英雄塑造有着很多异质性。本文以《红日》、《我的团长我的团》为例,认为由于政治背景的差异,创作主体的不同动机,以及读者日益多元化的接受观念,不同的英雄形象体现了一个转变。两部作品为英雄人物设置了不同的出场形式,展现了英雄形象从高大到平凡的过程。不同女性形象也展示了从神化到人化的英雄模式,达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红日》初步实现了英雄形象的人化,而《我的团长我的团》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体现了去政治化,完善了英雄形象塑造模式。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无产阶级中还有许多人保留着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都有落后的思想,这些就是他们在斗争中的负担。我们应该长期地耐心地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摆脱背上的包袱,同自己的缺点错误作斗争,使他们能够大踏步地前进。他们在斗争中已经改造或正在改造自己,我们的文艺应该描写他们的这个改造过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青春之歌》就是一部表现知识分子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改造成长过程的优秀小说。作品描写的是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北京一批爱国青年  相似文献   

17.
冯雪峰《真实之歌》和鲁迅《野草》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主观心境非常相似,所以冯雪峰《真实之歌》中有鲁迅《野草》的因子。《真实之歌》中的鲁迅《野草》因子主要表现在渴望光明和自由、怀念一切美好事物、寻找身外青春的真实心曲;解剖自己、咀嚼灵魂、战胜自己、升华灵魂的激烈搏斗;掷击空虚、反抗绝望、执着现实、韧性战斗的不屈精神;思考人生价值、领悟爱情真谛、正视历史血泪的大爱情怀。  相似文献   

18.
《青春之歌》的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与国家的进步是统一的,具有国家寓言的意义。小说以她与三位男性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展示了她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过程,她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通过男性的权威眼光界定和解释的,这又折射出中国20世纪历史进程的命运和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成长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被客观化了。  相似文献   

19.
张翼 《考试周刊》2014,(64):17-17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这部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段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经过了一个艰苦的磨炼和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20.
威廉.布莱克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诗作《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从背景人物、语气心境和意象象征等方面揭示了"人类心灵的两种对立状态",即天真与经验,但他们又相互依存,相互弥补,缺一不可。就像"羔羊(善)"与"老虎(恶)",均属上帝之作,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种人生从天真到经验之过程的对立统一,不仅对人类是生存必需,而且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