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的说明文教学中,教学方法通常有三部曲——梳理说明顺序,探讨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特色。久之,形成套路,缺乏创造。《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优秀的科学小品文,既有科学性,又富于文学情趣。于是笔者就有了这样的疑问:说明文还可以怎样教?本文旨在以《南州》为例探讨说明文教学是否可在教学设计上有些创造,摆脱乏味,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2.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比较复杂的说明文。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科技读物,能写比较复杂的说明文章。所以,这篇课文的读写训练应注意“熟练”和“复杂”这两方面的要求,应以结构分析和语言分析为重点,把握本文比较复杂的结构,学习本文简洁准确的语言特色,初步学写比较复杂的说明文。一、用分层法条分缕析地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掌握比较复杂的说明文,关键在于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说明文从说明对象看,有对实体事物的说明和对抽象事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朱颖 《教育艺术》2003,(3):56-58
在说明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有三部曲。教师总是先从文章的结构着手,要求学生掌握该篇说明文安排材料的顺序,或空间、或时间、或逻辑、或制作程序,对号入座;其次再分析文章抓住事物特征所采用的说明方法;然后再细琢说明用语。久之,形成套路。 职高语文教材中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优秀说明文,此文除  相似文献   

4.
在《景泰蓝的制作》、《南州六月荔枝丹》两篇讲读说明文之后,编排了《一个好树种——泡桐》这样一篇学生必须自读的说明文,可见编者匠心独具,用意良深。《大纲》对高一学生再次强调:“要着重培养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能力。”而本文足可以使学生通过自读,达到对比较复杂说明方法的掌握和自我测试,提高这一基本技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引用是说明的一种方法。《南州六月荔枝丹》可以说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范。全文征引诗文资料凡十五处,不仅增加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而且使文章充满了文艺的色彩。即使把这篇说明文列入文学作品的范畴,也称得上是文学中  相似文献   

6.
说明文要求写作者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按合理的顺序说明事物,并适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我们可以用以下一些方法分析说明文的结构。一、说明顺序分析法说明顺序是组织材料的准绳,弄清了说明顺序有助于结构的分析。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为序,空间为序,类别为序,程度为序,认识顺序为序和逻辑顺序为序。例如,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按照人们观察事物由外到内的顺序来行文的,最后介绍与荔枝生产有关的问题,结构层次一目了然。二、相对集中分析法任何优秀的文章都有其内在的  相似文献   

7.
四处开花全面结果———《南州六月荔枝丹》研究性阅读教学尝试山东/郑晓龙胡玉明《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图文并茂、文质俱佳的科学小品。以往教学这篇文章,常把时间花在梳理文章说明内容、顺序等方面。结果学生无兴趣,学完收获少。后来引导学生尝试进行研究性阅读,...  相似文献   

8.
一次研究性作文训练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是科技说明文单元。为了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学了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后,结合单元作文训练,我作了一次研究性作文的训练,要求学生仿写一篇说明苹果的文章。我特别注重在学生文前准备的指导上下功夫,指导学生重视并积极作好准备。由于准备充分,这次作文普遍写得好,平常写作水平差一点的学生,这次  相似文献   

9.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篇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该文以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技的科学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文通篇引用诗文、故事、史料共二十余条,仅诗文就十余条。由于引用的角度和方法多种多样,因而它所起的作用也就各不相同。具体用法可归纳如下:1引用古诗文举例考证科学说明文强调“科学性”,要合乎事实,经得起推敲。(南州六月荔枝丹)大量引用诗文来说明荔枝的有关知识,除了增强文章的文艺性外,还在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第8段在说明荔枝不耐贮藏时,引用白居易“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  相似文献   

10.
著名科普作品创始者贾祖璋先生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第五册上的一篇科学小品,属于文艺性说明文。全文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般的艺术表现手法。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通篇运用比喻、诗文和典故,使说明的事物  相似文献   

11.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贾祖璋先生写的一篇科普说明文,长期以来不断被选入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准确详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栽种等知识,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是一篇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说明文经典范文。教材中的文本是为了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精心选择的资料和范本,语文课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这种转化的过程即是知识的迁移。教育实践表明,如果学习者意识到  相似文献   

12.
荔枝原是我国亚热带地区仅有的一种果木植物,它颇受人们喜爱,然而对于它的特性及生产情况却不为人们普遍所知。为此,贾祖璋同志写了《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带有文艺色彩的说明文,介绍了荔枝的生态(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从而使人们对荔枝有了一个准确、鲜明的印象。我在教学中,将唇焦口燥的讲,改成学生津津有味的读,并要求学生一一找出其说明方法,说明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马静 《教育学报》2001,(4):29-30
在讲高中语文第一册说明文单元的时候,我调整了一下课文的排列顺序,将<南州六月荔枝丹>调整到<景泰蓝的制作>一课之前讲.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期望达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明确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在介绍荔枝知识时,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说明,而且引用的使用十分巧妙。 《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引文的内容遍及文章的标题、开头、正文和结尾。例如标题就引用了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一标题中的“南州”的“六月”系指农历而言,是现存阳历七月,“丹”指荔枝的颜色。引用这一诗句作为标题,既别致,鲜明醒目,又标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成熟期、产地和颜色,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5.
荔枝色彩绚丽如丹,鲜果似锦;而介绍荔枝的这篇文章融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于一体,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也是一幅绚烂多彩的锦缎.这两幅锦缎在文章题目上就得到体现.从题目人手分析文题之妙给学生以享受和启发,是本教学设计的目的. 题目提示文序 师:题好文一半.首先请同学们看看标题与课文说明顺序有什么关系. 生:课文说明顺序与题目是相反的. 师:课文为什么不按题目的顺序进行介绍呢? 生:因为"荔枝丹"是这一句的重心,是主;"南州六月"是限制语,是次.由主到次进行介绍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6.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我国著名的老科普作家贾祖璋撰写的一篇诗文并茂,婀娜多姿的通俗科学小品文,构思独特,别有新意,结构严谨。教学这篇科学小品,可把学习重点放在学习本文说明事物条理性强和用文艺笔法去描绘事物的写作方法上,安排两课时。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两篇讲读课:《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两篇课内自读课:《庄稼的朋友和敌人》、《珊瑚岛》;一篇课外自读课:《洲际导弹自述》。其中讲读课文集中体现了单元教学的要求,是重点。 说明文的学习,总的要求应是把握好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和说明的语言。本单元的具体要求是: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继续学习说明的方法和顺序。 通观全单元,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抓住要点,进行备课。 (一)抓住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相似文献   

18.
说明文是以介绍事物,说明事理为主的一种文体,它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能和成因等为特征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时,一方面要使学生认知某种事物和明白某一事理:另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和写说明文的技巧.一、根据文题,抓中心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文题往往能准确揭示文章的内容,既简洁精练又豁达醒目,既引人入胜又含蓄隽永.分析说明文的标题,往往能使我们明确文章所说明的中心问题,进而把握事物具体的特征.如,表明说明对象的《松鼠》,说明成因的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含意隽永的有《南州六月荔枝丹》,说明事理的有《看云识天气》,限定说明范围有《邮票的起源》,揭示事物特征的有《巍巍中山陵》,表明说明顺序的有《从宜宾到重庆》,显示事物间关系的有《眼睛与仿生学》,标明文章风格的有《大自然的语言》.  相似文献   

19.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阶段为数很少的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它既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相似文献   

20.
吃荔枝,有个讲究.荔枝的中间有一条缝,只要沿着那个方向轻轻一咬,壳就会自动裂开了.《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普作品,说明形象,文字生动,意境优美,恰如一枚荔枝清香润泽.品尝这样一枚融科学性、思想性与文艺性于一体的荔枝,教师也得在教学的口子上有所讲究. 丁日宏老师把口开在题目上,从题目入手分析文题之妙,轻盈又不失厚重.标题解析,这是多数课堂不会疏漏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引用明人的诗句,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产地、成熟期、颜色等主要特点,充满诗情画意,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