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从六十年代开始结合工作为新闻单位写稿,迄今已二十多年了。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写稿的劲头更足,每年发稿量一般在一百篇左右,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被党报、电台和县广播站采用。有人问我:“你过去当秘书有时间写稿,担任党委书记以后,哪有时间写稿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没有  相似文献   

2.
不少同志问我:“你年过半百,仍白天上课,晚上写稿,哪儿来的这么大的劲头?”我的回答是:写稿要有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落实,我的心情格外舒畅。看到国家政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我两年前从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就职一家省报。新闻工作是我从小就向往的职业,所以干起工作来很有劲头。原先我睡觉是很有规律的,当上记者后经常采访、写稿到深夜,一旦过了我的“临睡点”,就很难入睡,有时即便睡着了,也觉得睡眠质量不高,第二天昏昏沉沉的。看看周围的同事为睡觉而烦恼的不在少数,请《服务热线》帮我们解忧。江苏读者张小楠  相似文献   

4.
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俗话说:“久病成医。”说的是经常生病吃药多了,积累了经验自己也会看病了。写稿投稿也是这样。两位通讯员同时起步,有一个很快成熟起来,稿件经常见报,成了优秀通讯员;有一个则一个劲地写,始终没有见报,探其“奥秘”在于:在一次成功或失败面前善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刚搞报道时,我劲头特别大,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连写了80多篇还没见报,我也不气馁,希望自己的毅力和恒心能感动“上帝”。我的宣传科长是一位“老新闻”,有一天,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搞报道单有热情还不够,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自已的稿子见报了,你想一想,编辑为什么百里挑一  相似文献   

5.
我经常给新闻单位写稿.虽然还是个小学生,但已不再是“小孩打醋,直来直去”.也就是说,我初步学会了“拣”新闻。我没有机会学习较多的新闻写作理论知识。开始写稿时,碰到过许多困难。首先就是不会采访。有时,找到当事人,象审讯似的,我问一句,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已从事业余新闻写作四年。四年来,我坚持工作和写稿两不误,并以写稿推动工作,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先后在《湖北日报》、《中国企业报》、《法律与生活》、《财政》、《新闻知识》等国内九十家报、刊、台发表了四百多篇稿件。现就零碎体会谈一点。时间,来自“化零为整”众所周知,写稿需要时间。我几乎一直从事办公室工作,近年又被“提升”为办公室负责人,工作是  相似文献   

7.
张学法 《记者摇篮》2000,(11):30-30
初学写稿的人往往不知写什么,写稿时间较长的人,往往出现还有什么可写的困惑,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妙法呢?我的体会是拓宽视野,处处留心。由此及彼觅新闻在采访“此”新闻时,我们只要留心,往往会发现新的新闻线索,你若是个有心人,就会通过这个新线索写出“彼”新闻来。1996年5月,我去建设局采访该局举办的“爱我城建”晚  相似文献   

8.
难得的益友     
我是一名农村青年,劳动之余,喜欢拿笔写一写自己身边的新人新事。由于我初学写稿,对新闻写作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写作水平也较低,每次寄往报刊电台的稿件如石沉大海,因而在一度失去了写稿的热情。就在我处于犹豫不决的时候,一天,省电台来信让我订阅《新闻知识》,于是,我便立即订阅了这本刊物。每期《新闻知识》一到手,我顾不得干农活后的劳累,在灯下专心致志地阅读。从刊物中汲收知识的营养。通过学习《新闻知识》中的“卷首论坛”、“新闻研究”、“得奖新闻采写谈”、“业务研究”、“采写体会”、“新  相似文献   

9.
自1984年至今,我共荣获了26个好新闻证书。其中中央级4个、省级9个、地级13个。这些获奖新闻90%以上每篇字数不足600字。从中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短字能出好文章”。可实践也告诉我们,写稿难,写短稿更难,不拿出拍电报的劲头,文章是写不短的。回忆起这些年我写短稿的体会,可归纳为“敢写善写、约束写”几个字。一要敢写。特别是对我这近20年  相似文献   

10.
我搞新闻报道虽只有五六年的时间,但每年在市以上新闻媒体发稿多篇,且写稿热情与日俱增。在这些年的写稿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当好一名优秀通讯员,只凭一时的激情不行,写稿要有三股劲,即热劲、钻劲和干劲。热劲。在于热心学、热心写,持之以恒。要努力学习新闻业务和科学文化知识,深刻理解“工夫在诗外”的深刻内涵。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认真写心得和采访笔记,多方并分门别类收集典范文章和优秀新闻标题、导语,用大量积累来“武装自己”。钻劲。在写稿中勤动脑子,仔细推敲,“切”中新闻素材的“脉”,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去表现主题。写稿时,看…  相似文献   

11.
一位农民通讯员写稿着了迷,不分忙闲闻讯便出征采写,短到一句话新闻,长到四五千字的通讯,但因写作盲目性,半年来连一条一句话新闻也没被采用。自己家承包的11亩责任田却几乎被草荒吃掉。可他为了报上有名,电台有声,前些时又卖掉了200斤红薯干,去省报社送稿了。我敬佩那位通讯员在写稿方面吃苦耐劳、勤奋不息的精神。但是,又不同意他的做法。我们是业余通讯员,不需要“时刻”写稿不止,“业余”乃本职工作以外的时  相似文献   

12.
从我做通讯员工作三年来的实践和与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接触过程中,感到初学写稿要注意“两忌”:忌“急”、忌“长”。即要克服写作中的急躁情绪和写作时希望拉长篇幅的不良心理。急躁是初学写稿之忌。我有一位熟悉的同志,初学写作时积极性很高,连续多次向报社、电台等新闻单位投稿,天天盼望报上有名,电台有声,结果稿件却没有被采用。最初尝试的失败,使他产生了急躁  相似文献   

13.
某报编辑在讲新闻写作时说:“编辑看稿看前三行,前三行不行就枪毙了。”对此,我实在难以苟同。我没有作过统计,给新闻单位写稿的人中不懂新闻五个“W”,甚至连什么叫导语也不懂的占多少比例。但是我敢肯定,这样的人为数不会很少。我们不是提倡开门办报、依靠广大读者办报吗?那么,不懂新闻基础知识的人给报纸写稿,自然也该是受欢迎的。而这样的人写稿往往不会把功夫下在“前三行”上,很可能下在叙述一件事的具体内容上。即便是科班出身或已有新闻经验的记者、通讯员,也不见得篇篇把“前三行”写得引人入胜,但  相似文献   

14.
沈阳军区某部政委张云林爱念他的“新闻经”。经过他传经的报道人员,像重新发现了自我一样,在新闻路上走出了劲头,也使该部的新闻报道工作长盛不衰。脚底板子下面出新闻——你不下,我带你下上等兵刘佳雪爱写故事,来报道组前就在《故事会》、《小小说》上发表过作品。小刘调到机关后,工作劲头特别足,经常看见他在电脑前“奋笔疾书”,报道组的灯光也跟着亮到深夜,可他却鲜有作品发表。一天下午,张政委来到了报道组对小刘说:“怎么样,刘大记者,最近发了多少大作了!”小刘惭愧地低下了头。政委说:“你底子很好,劲头也足,可新闻不是坐在报道组想…  相似文献   

15.
我为报纸写稿是从到宣传部工作以后开始的.两年来,我出不了解给报刊写稿是怎么回事,到现在已有十几篇稿件被报纸和电台采用,并且逐渐爱上了新闻写作,把它作为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新闻写作并不难,也并非象有的人所说要依靠“后门”登稿.只要勤于动笔,从短从小从自己单位的具体情况写起,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6.
通讯员的职责就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当好新闻单位的耳目,为新闻单位撰写稿件、提供新闻线索。为党报当一名通讯员,责任是重大的,任务是艰巨的。有时,听到一些通讯员讲:“工作太忙,没工夫写稿”。也有人说:“工作是硬指标,不干不行,写稿是份外事,写不写都可以”.从而把工作和写稿对立起来。我觉得工作和写稿表面看来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如果我们不做工作,也就没有新闻线索,当然也就谈不上撰写稿件。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这对矛盾。我在实践中做到了:写稿促进工作,工作促进写稿。  相似文献   

17.
《新闻爱好者》刊登的“新闻知识百题问答”我感到很好。虽然我从1950年开始学写稿,至今40年,但是对新闻知识并没有系统学习过,特别是缺乏理论学习。有些问题只是从报刊上学习一些片断,在开会时听领导讲一些写稿知识,听先进的同志介绍一些写稿的经  相似文献   

18.
我是近千人口的农业连队的司务长,虽然核算发放的日常琐事较多,但几年来我一直坚持业余为党报积极写稿。1984年和1985年,平均每周刊用一篇稿子。一些新通讯员问我写稿的诀窍和刊用率高的“奥妙”,委实叫我犯难,如要讲点练笔的体会倒有几条: 一是败不气馁敢于拚搏。我深知自己是凡夫俗子,既无“才华”也无“灵感”,我从顽强拚搏的运动员身上得到启发——心想再“笨”的人,只要有了拚搏的劲头,不信得不到较好的收获。有了这种精神,就会不怕失败,也才能坚持不懈。因此,我每周至少写两篇  相似文献   

19.
我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固然喜欢写长新闻,便更喜欢写短消息。因为如“活鱼”一般的短消息,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美餐”。要写好短新闻,关键是时效性。如果不“抢”时间,转眼间“活鱼”就会变“死鱼”。而“抢”来的新闻,必须抓紧去写,“过了端午不卖雄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抢”就失去了意义。许多体育记者,边看比赛边写稿,比赛一结束,他们便冲出体育场,“抢”着发稿。有的新闻单位提倡记者、通讯员站着写稿,这样消息才能写得短、写得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意思是客观景物虽然十分复杂,但用…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广播电台播发的新闻稿件中,除非作者是本台记者和通讯员,一般写稿者的姓名多用“本台消息”四个字来代替。我认为这样做有些不妥,能否改一改!其理由:一,按新闻通讯报道来说,除本台记者外,不管是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还是没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只要电台采用了稿子都应将作者视为通讯员。如果只称受聘的通讯员为“本台通讯员×××报道”,而把其他写稿者的姓名用“本台消息”取而代之,这不尽公道。当然,写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