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历来的解释框架有“不平则鸣”说远绍孔子“诗可以怨”的说法;又有“不平则鸣”说“与庄学中的‘自然’观有内在联系”的说法;而大多数的论者则认为它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其实,以上说法都尚未涉及一个重要的认知视野,即韩愈因何种因素而感到“不平”。本文在考察韩愈文本之后得出结论:韩愈“不平”之标准就是儒家之“道”,即为“道”之不行而鸣不平。这就决定了韩愈“不平则鸣”说属于文学工具论(“载道”说)的范畴,并非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  相似文献   

2.
韩愈诗歌里的情惑意蕴,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首先,韩诗反映了韩愈一贯倡导的"舒忧娱悲"、"不平则鸣"的诗歌理论 韩诗情思广厚,韩诗抒情运用了借古人抒情、托物咏怀、写景言情、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 韩愈诗歌思想情感大气磅礴,韩诗诗旨情感基调为昂扬.  相似文献   

3.
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观念,与其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韩愈在对传统“礼乐观”革新中,重建了“道统”,提出了根据才能学识、道德性情来选拔人才的标准,把寒族士人的仕进要求作为“道”的一项重要内容,恢复了穷苦怨刺之言的正统地位。这就为他在文学上提出“不平则鸣”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4.
"不平则鸣"是韩愈所提出的重要文学思想之一,不仅对时人乃至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其自身的诗文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墓志铭是韩愈碑志文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韩愈抒写"不平之鸣"的重要载体。韩愈所创作的墓志铭,大多有着较浓厚的情感,不仅抒写了墓主生前的"不平",也融入了创作者的"不平",主要包含五种不平:愤贬谪、怜少孤、慕才尚杰、反佛老、伤逝等。  相似文献   

5.
韩愈"不平则鸣"既可"自鸣不幸",亦可"鸣国家之盛";但并非哀乐并举,仍然以抒怨为主,所谓"羁旅草野"之士"善鸣","穷苦之言易好"."不平则鸣"说上承孔子"诗可以怨"、屈原"发愤抒情"、刘向"愤中形外"、司马迁"发愤著书"等前人理论.又对后世欧阳修"穷而后工"、李贽"不愤不作"等理论的提出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财富.  相似文献   

6.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对文学起源简洁而生动的概括。然而,生活在现实社会,始终坚持"不平则鸣",却确属凤毛麟角。因而倍显出韩愈的难能可贵,请看他的屡贬屡"鸣":爱民之鸣,得罪权臣,被贬阳山终不悔;忧国之鸣,直达天听,甘冒斧钺不惜身;为友之鸣,传遍四海,自古至今传佳话;为死者鸣,悼亡慰亲,些须误会又如何?  相似文献   

7.
钟嵘的《诗品》反复以"怨"论诗,发掘五言诗"雅怨"、"凄怨"、"典怨"、"孤怨"、"清怨"的美学特色,进而以"愀怆"、"凄戾"等强化"怨"的深度。探究钟嵘以怨为美的诗学审美标准,不难发现其独特的文化历史成因。《诗品》上承"诗可以怨"、"发愤"论形成的诗学标准,下启"不平则鸣"、"诗穷而后工"诗学理论,在中国诗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诗言志”为“开山的纲领”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虽然是从“文以载道”“感物缘情”两个不同的方面拓开了自己的道路,却又始终统一在“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里,具有共同的基调。这里面,有一个不同凡响的声音,它就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发愤著书说”,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现象首先被司马迁提出来,上承孔子“诗可以怨”,下接刘勰的“也积乱离,风衰俗怨”,又因韩愈的“不平则鸣”引起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并非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缘情)的延续,而是一个工具主义文学理论(载道)的口号。其“不平”的标准是“道”之不行。不同的社会角色,其“鸣”的内涵不同。韩愈的“不平”之鸣,是由其“臣”的地位决定的,既不背于儒家教化,又时有感激、怨怼之辞。  相似文献   

10.
作为整体的"不平则鸣说"对中唐文学与风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平则鸣"与"发愤"、"穷苦之言易好"等言论构成了具有完整形态的文学理论,是韩愈探讨文学自身艺术特质的核心.柳宗元、刘禹锡也多类似言论."不平则鸣说"是中唐一面理论大旗,对盛唐形成的文学、理论范式是一种反动,导致了审美风格的大转关.  相似文献   

11.
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来说,写作应该是自我情感和思想的展示和表达。韩愈在论及写作时提出“不平则鸣”的观点,主张写作就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其实写作,特别是艺术类文章(诗歌和散文)的写作,都是从情感出发,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发愤著书”说在唐宋时期的新发展。以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穷而后工”影响最大。陆游、辛弃疾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给“发愤著书”说注入了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他为古文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提出了“不平则鸣”等重要文学理论.韩愈“不平则鸣”文学理论在其音乐、诗歌中的具体体现,说明韩愈不仅是一位具有音乐修养之人,而且其一生的坎坷遭遇并没有使他颓废,反而在音乐、诗歌的世界中找寻到了内心的净土和为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来说,写作应该是自我情感和思想的展示和表达.韩愈在论及写作时提出"不平则鸣"的观点,主张写作就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其实写作,特别是艺术类文章(诗歌和散文)的写作,都是从情感出发,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韩愈“不平则鸣”的提出,除了与其自身坎坷不平的遭遇有关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儒家诗学的影响,更与“发愤”说一脉相承,同时也与任性率真以发怨怒之思的庄学精神密切相关,但“不平则鸣”有其更完善、更系统的新发展。它有其自身丰富的内涵。“不平则呜”与“文以载道”并不矛盾、并不对立,其精神实质是是一致的。“不平则鸣”说为诗人作家的创作提出了忠于生活敢于作不平之鸣的现实主义要求。  相似文献   

16.
刘涛 《邯郸学院学报》2012,22(4):141-144
关于荀子在宋代的地位,学界往往聚焦于理学家对其的贬斥,而却疏漏了宋初诸儒对苟子地位的肯定。本文揭示宋初诸儒对待荀子的肯定态度,其中包括三种说法:孙复、石介、孔道辅、韩琦等提出“五贤人”说,将荀子与孟子、扬雄、王通、韩愈并列为传道人物;曾巩、苏洵、陈襄等提出“四君子”说,将荀子与孟子、扬雄、韩愈并列为传道人物;欧阳修、郑獬等将荀子与孟子并称合论,亦肯定荀子的儒学地位。宋初诸儒对荀子地位的肯定深刻影响了包括陈傅良在内的后继儒生,这与宋代程朱理学一系人物发起的排苟风潮相殊异。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原欲升华说为文学创作动机论提供了新的视角.介绍弗洛伊德升华论的主要内容,用升华说重新解读中国古代文论中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以探讨中外文学创作动力的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18.
翻阅古典诗集,迎面宕开的,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情感的海洋。“诗言志”,一代代诗人,在诗的王国里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写自己的情怀。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带有怨怒的倾向。诗人怀抱“济苍生,安社稷”的壮志,却往往在现实的厚障壁前撞得头破血流,因此,他们“有怨而发,不平则鸣”,愁绪,就成了古典诗词的情感主流。  相似文献   

19.
“不平则鸣” ,原话是“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是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的话。他在这篇名文中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气 ,也表达了他对文学与社会、时代关系的一些有见地看法 ,文章写得波谲云诡 ,这就给后人的理解带来困难。韩愈讲“不平则鸣” ,所谓“不平”又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对此 ,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把“不平”理解为人心情的郁结、愤懑。这种理解符合韩愈当时的心理实际。同时 ,在文学传统中能找到根据。如《楚辞·九辩》有“坎懔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之语 ,王逸为此作注时就以“愤懑”释“不平” ,说“志不平…  相似文献   

20.
“不平则鸣”是韩愈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之一。长期以来,对“不平则鸣”的内涵及承继性问题说法颇多,但多数人把“不平”误解为“不公平”,“不得已”误解为“不得意”。文章拟从“不平则鸣”与“不公平”则鸣、“不得已”而言与“不得意”而言、“不平则鸣”的载体类型及承继性问题入手,对“不平则鸣”探赜索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